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海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散热式多冷却底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6235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0: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的散热式多冷却底盘,包括底盘主体,所述底盘主体顶端和底端均焊接有隔离平板,所述底盘主体内侧中部焊接有中部安装梁,所述底盘主体内部对应蓄电池的顶部区域通过拼接安装有导热平板,所述导热平板分成两组对称分布于中部安装梁两侧,所述导热平板内侧穿插有蛇形管,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高效多功能循环冷却机构内部各组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在汽车运行的过程中对电池仓内部进行快速高效的冷却,从而有效的预防了由于电池仓内部的温度过高而造成电气故障,同时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对蓄电池进行全方位的冷却,使蓄电池在工作过程中各方向所散发的热量均能够得到快速的散发,有效的提高了散热效率。有效的提高了散热效率。有效的提高了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散热式多冷却底盘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
,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的散热式多冷却底盘。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其中底盘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
[0003]但是目前新能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电池长时间保持大功率输出,使得电池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电池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发而出,则会导致电池仓的温度不断上升,从而影响到电池仓内部的其他电气元件的正常运行,进而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正常使用,同时电池仓积累的热量向上传递会导致乘客仓温度上升,从而降低了用户的驾驶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的散热式多冷却底盘,可以有效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新能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电池长时间保持大功率输出,使得电池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电池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发而出,则会导致电池仓的温度不断上升,从而影响到电池仓内部的其他电气元件的正常运行,进而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正常使用,同时电池仓积累的热量向上传递会导致乘客仓温度上升,从而降低了用户的驾驶体验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的散热式多冷却底盘,包括底盘主体,所述底盘主体顶端和底端均焊接有隔离平板,所述底盘主体内侧中部焊接有中部安装梁,所述底盘主体内部对应中部安装梁两侧中部位置处均匀安装有蓄电池;
[0006]所述底盘主体外侧对应蓄电池外侧位置处设置有高效多功能循环冷却机构,用于在新能源汽车运行过程中对电池进行控温,并通过多种方式对电池组进行冷却,同时将电池仓与乘客仓之间相隔离,确保乘客仓内的温度可以保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0007]所述高效多功能循环冷却机构包括导热平板、蛇形管、循环齿轮泵、驱动桨、导风盒、进风锥形盒、辅助循环泵、冷却箱、导热竖盒、隔离窄板、冷却锥块、导热底板、风冷长盒、连接锥形盒、吸水海绵、空心弹性卷、步进电机和转动密封板;
[0008]所述底盘主体内部对应蓄电池的顶部区域通过拼接安装有导热平板,所述导热平板分成两组对称分布于中部安装梁两侧,所述导热平板内侧穿插有蛇形管,并使蛇形管的进液端和出液端均位于导热平板同一端的两侧,所述蛇形管的进液端通过管道连接有循环齿轮泵,所述循环齿轮泵的动力输入轴对应底端的隔离平板的底部位置处固定套接有驱动桨,所述驱动桨外侧对应底端的隔离平板底部位置处设置有导风盒,所述导风盒一侧焊接有进风锥形盒;
[0009]所述循环齿轮泵的一端通过管道与辅助循环泵相连接,所述辅助循环泵通过新能
源汽车的内部电源进行驱动,所述辅助循环泵的一侧通过管道连接到冷却箱,所述冷却箱贯穿镶嵌于底盘主体的边角处,且冷却箱设置有散热翼片的一面朝向底盘主体的外侧;
[0010]所述底盘主体内侧对应蓄电池的两侧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导热竖盒,且导热竖盒顶面与对应的导热平板底面之间紧密贴合,所述导热竖盒内部通过均匀分布的隔离窄板分隔成多个相互隔离的冷却仓,且每个独立的冷却仓内部均填充有占总空间体积三分之一的冷却液,所述导热竖盒内侧顶部对应每个冷却仓顶端中部位置处均匀固定连接有冷却锥块;
[0011]所述底盘主体底端的隔离平板底部对应电池组区域底部固定连接有导热底板,所述底盘主体底部对应导热底板底端位置处对称固定连接有风冷长盒,所述风冷长盒内侧顶部均匀固定连接连接锥形盒,所述连接锥形盒内侧顶端粘接有湿润的吸水海绵,所述连接锥形盒底端边部粘接可进行自动收卷的空心弹性卷,且连接锥形盒与空心弹性卷内部空间相连通并保持密封,所述风冷长盒一侧中部靠近底盘主体前端的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入端与新能源汽车内部电源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轴对应底盘主体内部一端位置处固定连接有转动密封板。
[0012]优选的,四个所述蛇形管的出液端分别位于底盘主体四角处靠近边部的位置处,所述蛇形管、循环齿轮泵、辅助循环泵和冷却箱内部相互连通且内部填充满绝缘油,且每组蛇形管、循环齿轮泵、辅助循环泵和冷却箱内部的绝缘油独立循环。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4]1.设置了高效多功能循环冷却机构,通过高效多功能循环冷却机构内部各组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在汽车运行的过程中对电池仓内部进行快速高效的冷却,从而有效的预防了由于电池仓内部的温度过高而造成电气故障,同时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对蓄电池进行全方位的冷却,使蓄电池在工作过程中各方向所散发的热量均能够得到快速的散发,有效的提高了散热效率;
[0015]通过导热竖盒、隔离窄板和冷却锥块在电池仓内部形成局部的循环,通过冷却液的固液循环对热量进行消耗,同时对各蓄电池之间进行隔离,有效的避免了大量的热量在蓄电池内部聚集,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热量在电池仓内部的扩散效率。
[0016]2.通过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气流对循环齿轮泵进行驱动,有效的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了蓄电池冷却过程中对电力的消耗,间接的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通过导热平板和蛇形管有效的截断了向上传递的热量,进而有效的预防了乘客仓内部的温度上升,改善了新能源汽车的驾驶体验,同时蛇形管内部流动的绝缘油将电池仓的中部的热量快速的运行到外侧然后再进行冷却,改善了电池仓内部热量的分布形式,使电池仓边部的热量在进行主动冷却的同时也可以更容易的穿透车体向外扩散到空气中,进而优化了蓄电池的冷却方式和冷却过程;
[0017]通过连接锥形盒和空心弹性卷根据温度的变化进行伸缩的特性,在由电池仓向下传递的热量增加后,通过空心弹性卷的伸长,有效的提高了空心弹性卷在散热过程中与空气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有效的提高了蓄电池在风冷过程中的冷却效率,进而通过多种冷却方式的结合实现了对电池仓的全面冷却,使新能源汽车在运行过程中电池仓可以一直保持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提高了新能源汽车运行的稳定性。
[0018]3.设置了防护电池分离弹射机构,通过防护电池分离弹射机构内部各组件之间的
相互配合,在汽车受到足以侵入电池仓的撞击后,将蓄电池从车辆的两侧弹出车外,进而有效的避免了蓄电池在汽车底部出现自燃的现象,从而避免了由蓄电池自燃而对汽车内的乘客造成二次伤害,有效的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安全性;
[0019]同时在蓄电池的弹出过程中,通过滑移短柱对蓄电池滑移的前期进行滑移辅助,以降低蓄电池的滑移阻力,而在蓄电池的弹出后期,通过弧形金属片的变形增加橡胶缓冲片与蓄电池之间的摩擦力,在蓄电池弹出阶段的末期对其进行减速,从而避免了蓄电池以较高的弹射速度弹出底盘主体对车辆两侧造成破坏,进而提高该机构的使用安全性;
[0020]同时,由于该机构结构简单,从而确保了电池仓在受到外力撞击后不易损坏,确保蓄电池可以正常弹出,且蓄电池弹出的时所需要的驱动力由碰撞弹射气囊提供,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的散热式多冷却底盘,包括底盘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主体(1)顶端和底端均焊接有隔离平板(2),所述底盘主体(1)内侧中部焊接有中部安装梁(3),所述底盘主体(1)内部对应中部安装梁(3)两侧中部位置处均匀安装有蓄电池(4);所述底盘主体(1)外侧对应蓄电池(4)外侧位置处设置有高效多功能循环冷却机构(5),用于在新能源汽车运行过程中对电池进行控温,并通过多种方式对电池组进行冷却,同时将电池仓与乘客仓之间相隔离,确保乘客仓内的温度可以保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所述高效多功能循环冷却机构(5)包括导热平板(501)、蛇形管(502)、循环齿轮泵(503)、驱动桨(504)、导风盒(505)、进风锥形盒(506)、辅助循环泵(507)、冷却箱(508)、导热竖盒(509)、隔离窄板(510)、冷却锥块(511)、导热底板(512)、风冷长盒(513)、连接锥形盒(514)、吸水海绵(515)、空心弹性卷(516)、步进电机(517)和转动密封板(518);所述底盘主体(1)内部对应蓄电池(4)的顶部区域通过拼接安装有导热平板(501),所述导热平板(501)分成两组对称分布于中部安装梁(3)两侧,所述导热平板(501)内侧穿插有蛇形管(502),并使蛇形管(502)的进液端和出液端均位于导热平板(501)同一端的两侧,所述蛇形管(502)的进液端通过管道连接有循环齿轮泵(503),所述循环齿轮泵(503)的动力输入轴对应底端的隔离平板(2)的底部位置处固定套接有驱动桨(504),所述驱动桨(504)外侧对应底端的隔离平板(2)底部位置处设置有导风盒(505),所述导风盒(505)一侧焊接有进风锥形盒(506);所述循环齿轮泵(503)的一端通过管道与辅助循环泵(507)相连接,所述辅助循环泵(507)通过新能源汽车的内部电源进行驱动,所述辅助循环泵(507)的一侧通过管道连接到冷却箱(508),所述冷却箱(508)贯穿镶嵌于底盘主体(1)的边角处,且冷却箱(508)设置有散热翼片的一面朝向底盘主体(1)的外侧;所述底盘主体(1)内侧对应蓄电池(4)的两侧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导热竖盒(509),且导热竖盒(509)顶面与对应的导热平板(501)底面之间紧密贴合,所述导热竖盒(509)内部通过均匀分布的隔离窄板(510)分隔成多个相互隔离的冷却仓,且每个独立的冷却仓内部均填充有占总空间体积三分之一的冷却液,所述导热竖盒(509)内侧顶部对应每个冷却仓顶端中部位置处均匀固定连接有冷却锥块(511);所述底盘主体(1)底端的隔离平板(2)底部对应电池组区域底部固定连接有导热底板(512),所述底盘主体(1)底部对应导热底板(512)底端位置处对称固定连接有风冷长盒(513),所述风冷长盒(513)内侧顶部均匀固定连接连接锥形盒(514),所述连接锥形盒(514)内侧顶端粘接有湿润的吸水海绵(515),所述连接锥形盒(514)底端边部粘接可进行自动收卷的空心弹性卷(516),且连接锥形盒(514)与空心弹性卷(516)内部空间相连通并保持密封,所述风冷长盒(513)一侧中部靠近底盘主体(1)前端的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步进电机(517),所述步进电机(517)的输入端与新能源汽车内部电源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步进电机(517)的输出轴对应底盘主体(1)内部一端位置处固定连接有转动密封板(5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散热式多冷却底盘,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蛇形管(502)的出液端分别位于底盘主体(1)四角处靠近边部的位置处,所述蛇形管(502)、循环齿轮泵(503)、辅助循环泵(507)和冷却箱(508)内部相互连通且内部填充满绝缘油,且每组蛇形管(502)、循环齿轮泵(503)、辅助循环泵(507)和冷却箱(508)内部的绝缘油独立循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散热式多冷却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桨(504)顶端和底端均通过转动轴承与导风盒(505)之间转动连接,且驱动桨(504)的桨叶边部与导风盒(505)内壁之间紧密贴合,所述进风锥形盒(506)末端内壁与导风盒(505)内壁之间相切,且进风锥形盒(506)末端的槽口的长度小于驱动桨(504)桨叶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散热式多冷却底盘,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导风盒(505)分成两组对称分布于底盘主体(1)底部的两侧,且同一组的导风盒(505)分别位于风冷长盒(513)的两侧,位于底盘主体(1)前端的导风盒(505)尾部出风口与风冷长盒(513)相连通,位于底盘主体(1)尾端的导风盒(505)通过进风锥形盒(506)的进风端与风冷长盒(513)相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散热式多冷却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主体(1)内侧对应蓄电池(4)外部设置有防护电池分离弹射机构(6),在新能源汽车受到足以侵入电池仓的撞击时,将蓄电池(4)从位于乘客仓底部的电池仓内部弹射而出,防止车辆在受到撞击后蓄电池(4)发生自燃对乘客造成二次伤害,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安全性;所述防护电池分离弹射机构(6)包括分隔方板(601)、碰撞弹射气囊(602)、安装导向板(603)、限位宽槽(604)、导向窄槽(605)、连接窄片(606)、限位脆片(607)、滑移短柱(608)、橡胶缓冲片(609)、弧形金属片(610)、分离推板(611)、撞击柱(612)、限位框(613)、限位矩形块(614)、单向隔离板(615)、陶瓷限位窄板(616)、断裂牙槽(617)和填充海绵(618);所述中部安装梁(3)内部对应导热竖盒(509)端部位置处均匀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劲松邓泽汉李美孙铭泽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