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雷座椅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8577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雷座椅及车辆。该防雷座椅在座椅本体与座椅下支架之间设置防雷机构,防雷机构的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连接板,且每侧至少有一组呈八字形布置的两个连接板,连接板的两端侧面分别设置有滑动轴和铰接轴,滑动轴和铰接轴分别嵌入于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每组连接板的两个滑动轴之间设置有吸能机构,吸能机构与连接板组成梯形支撑结构。通过将防雷机构布置在座椅本体的下方,释放座椅前后、上下方向的空间,从而使防雷座椅结构更加紧凑,节省车内空间;将梯形支撑结构的两腰连接板设计为可以运动的连杆形式,将竖直方向的爆炸冲击转变为吸能机构的水平方向变形,结构设计巧妙、简单紧凑、轻便。轻便。轻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雷座椅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座椅
,具体涉及一种防雷座椅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常见的防雷座椅结构以滑轨加吸能机构结构为主,且将滑轨布置在车辆侧壁或顶部梁系上,当爆炸在车底发声时,防雷座椅可以沿滑轨滑动,使吸能机构变形吸能,保证人体安全。这种防雷座椅需要增加额外的滑轨以及支撑结构,座椅布置和运动要求占用座椅前后、上下方向较大空间,随着车辆内部布置的多样化,对座椅的紧凑化要求较高,无法满足空间布置要求。另外,传统的防雷座椅结构复杂,不利于车身轻量化,滑轨结构对零件精度要求高,成本较高。
[0003]例如,公告号为CN 103661028 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就公开一种车辆防地雷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座椅本体由线性轴承、滑套、下挂载杆带着沿主杆上下滑动;还包括悬挂安装机构,悬挂安装机构由固定在车体侧壁的上安装件或固定在车体顶部的顶部安装件,以及固定在车体底板的下安装件组成。又如,公告号为CN 108973802 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防雷座椅和具有其的车辆,包括安装吊杆,安装吊杆能够设在车辆驾驶室内且能够分别与车顶和车辆地板相连;座椅骨架,座椅骨架与安装吊杆相连,座椅骨架的至少两个部分可相对滑动。座椅本体都需要悬挂安装在车体侧壁上或车体顶部上,座椅布置受限制,且座椅布置和运动要求占用座椅前后、上下方向尺寸。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雷座椅及车辆,通过将防雷机构布置在座椅下方,释放座椅前后、上下方向的空间,并利用连杆运动原理将上下方向的爆炸冲击转变为吸能机构的前后方向变形,降低乘员受到的冲击,结构简单紧凑、轻便。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防雷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和支撑在所述座椅本体底部的座椅下支架,所述座椅本体与所述座椅下支架之间设置有防雷机构,所述防雷机构用于支撑连接所述座椅本体和所述座椅下支架,且在车辆受到冲击时,所述防雷机构发生变形吸能,使所述座椅本体可以相对所述座椅下支架移动一定距离。
[0006]在上述防雷座椅中,通过将防雷机构布置在座椅本体的下方,释放座椅前后、上下方向的空间,从而使防雷座椅结构更加紧凑,节省车内空间。另外,座椅本体通过防雷结构和车体地板相连接,可以实现座椅的多样化布置,安装方便,局限较少。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防雷座椅的改进,所述防雷机构包括与所述座椅本体固定连接的上安装座和与所述座椅下支架固定连接的下安装座,所述上安装座和所述下安装座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连接板,且每侧至少有一组呈八字形布置的两个所述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两端侧面分别设置有滑动轴和铰接轴,所述滑动轴和所述铰接轴分别嵌入于所述上安装座和所述下安装座,每组所述连接板的两个所述滑动轴之间设置有吸能机构,所述吸能机构与所述连接板组成梯形支撑结构,且当所述吸能机构受到的拉伸力或压缩力超过设定值时,能够
发生变形,使所述梯形支撑结构的支撑高度减少。
[0008]防雷机构的工作原理是在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之间形成水平支撑的梯形支撑结构,该梯形支撑结构的一个底边由吸能机构充当,当防雷机构受到地板传递上来的冲击,经过连接板的传递转化,超过吸能机构所能承受的阀值时,吸能机构将释放连接板的滑动轴使其滑动,并在设定的行程中终点形成新的梯形支撑结构,降低防雷机构的支撑高度,起到缓冲隔离冲击的作用,并使爆炸冲击能量更多的传递给车身整体,更好的衰减冲击能量,保护人体。另外连接板的一端铰接固定,另一端可以滑动,形成一个连杆机构,将竖直方向的爆炸冲击通过水平布置的吸能机构水平变形吸能,整体结构紧凑,进一步节省车内空间。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防雷座椅的另一种改进,两侧相对的所述滑动轴和所述铰接轴分别对应固定连接。将两侧的连接板的端部对应固定起来,使两侧的梯形支撑结构相互连接成立体支撑结构,增加稳定性,乘坐平稳舒适。另外,在受到爆炸冲击吸能机构变形时候,能够保证左右两侧的连接板同步的转动,进而使吸能机构受力均匀,具有更好的变形吸能效果,且上支撑座保持整体平动,防止人体侧倾。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防雷座椅的再一种改进,所述上安装座和所述下安装座之间设置有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用于引导所述上安装座向所述下安装座移动时,沿着所述梯形支撑结构的高度方向。增加导向机构,使下安装座与上安装座之间,只能沿设定的方向收缩移动,一般就是竖直向上,减少座椅侧倾对人造成不良影响。
[001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防雷座椅。
[0012]综上所述,采用上述防雷座椅及车辆,大大释放座椅前后、上下方向的空间,安装方便,可以实现座椅的多样化布置;利用连杆运动原理将竖直方向的爆炸冲击转变为吸能机构的水平方向变形,降低乘员受到的冲击,达到防雷功能,结构设计巧妙、简单紧凑、轻便。
附图说明
[0013]在附图中: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防雷座椅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防雷机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防雷机构支撑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防雷机构支撑结构拆分示意图。
[0018]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上安装座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上安装座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0]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下安装座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下安装座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2]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防雷座椅受到爆炸冲击前、中的状态示意图。
[0023]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防雷机构受到爆炸冲击前、中的状态示意图。
[0024]图中,1、座椅本体;2、座椅下支架;3、防雷机构;31、上安装座;311、滑动孔;312、衬套;313、第一前板;314、第一内侧板;315、第一左侧板;316、第一后板;317、第一右侧板;32、下安装座;321、第二前板;322、第二内侧板;323、第二左侧板;324、第二后板;325、第二右侧板;33、连接板;331、滑动轴;332、铰接轴;34、吸能机构;35、连接轴;36、直角扣;37、导向杆;
38、导向杆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26]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顶”、“底”、“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0027]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防雷座椅,包括座椅本体1和支撑在座椅本体1底部的座椅下支架2,座椅本体1与座椅下支架2之间设置有防雷机构3,防雷机构3用于支撑连接座椅本体1和座椅下支架2,且在车辆受到冲击时,防雷机构3发生变形吸能,使座椅本体1可以相对座椅下支架2移动一定距离。
[0028]使用时,将防雷座椅通过座椅下支架2固定在车辆地板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雷座椅,包括座椅本体(1)和支撑在所述座椅本体(1)底部的座椅下支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本体(1)与所述座椅下支架(2)之间设置有防雷机构(3),所述防雷机构(3)用于支撑连接所述座椅本体(1)和所述座椅下支架(2),且在车辆受到冲击时,所述防雷机构(3)发生变形吸能,使所述座椅本体(1)可以相对所述座椅下支架(2)移动一定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雷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雷机构(3)包括与所述座椅本体(1)固定连接的上安装座(31)和与所述座椅下支架(2)固定连接的下安装座(32),所述上安装座(31)和所述下安装座(32)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连接板(33),且每侧至少有一组呈八字形布置的两个所述连接板(33),所述连接板(33)的两端侧面分别设置有滑动轴(331)和铰接轴(332),所述滑动轴(331)和所述铰接轴(332)分别嵌入于所述上安装座(31)和所述下安装座(32),每组所述连接板(33)的两个所述滑动轴(331)之间设置有吸能机构(34),所述吸能机构(34)与所述连接板(33)组成梯形支撑结构,且当所述吸能机构(34)受到的拉伸力或压缩力超过设定值时,能够发生变形,使所述梯形支撑结构的支撑高度减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雷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座(31)的侧面上设置有至少一组呈八字形布置的两个滑动孔(311),所述滑动轴(331)滑动嵌入于所述滑动孔(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向群朱继进李坤林张伟超王璜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