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防雷座椅吸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8577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防雷座椅吸能结构,包括吸能机构和座椅底座,所述吸能机构和所述座椅底座均位于座椅和车身底板之间,所述吸能机构包括吸能拉杆,所述吸能拉杆外侧套设有内套筒,所述内套筒外侧固定套设有外套筒,所述吸能拉杆与所述内套筒为过盈配合,在座椅向下运动时驱动吸能拉杆与内套筒相对移动且过盈量增大。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布置灵活;变形吸能效率高。率高。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防雷座椅吸能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防雷座椅
,具体地指一种汽车防雷座椅吸能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常见的防雷座椅结构以滑轨加吸能机构纵向布置结构为主,此种结构需要将滑轨布置在车辆侧壁或纵向梁系上,对布置要求极高,且占用车辆前后方向尺寸,随着车辆布置的多样化需求,对座椅的紧凑化要求较高,传统防雷座椅结构无法满足布置要求,且传统防雷因为需要增加额外的滑轨安装量,不利于车身轻量化。上述防雷座椅结构因结构紧凑,在技术上解决座椅布置困难、需要增加额外支撑机构的问题,且防雷座椅结构对车身轻量化贡献较大,但是存在以下问题:1、上述座椅的运动结构对零件精度要求高,成本较高。2、座椅固定在车辆地板上,对车身地板结构强度要求高。
[0003]中国专利CN111572420A公开了一种军用车辆防雷座椅吸能装置,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通过钢带拉伸摩擦吸能,从而达到防雷功能的吸能装置。但是该结构尺寸较为复杂,装配件较多,布置受限制。另一方面,摩擦吸能效率较低,需要长行程实现人员防护目的,对座椅竖直方向尺寸要求大
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防雷座椅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机构(100)和座椅底座(200),所述吸能机构(100)和所述座椅底座(200)均位于座椅(300)和车身底板之间,所述吸能机构(100)包括吸能拉杆(110),所述吸能拉杆(110)外侧套设有内套筒(120),所述内套筒(120)外侧固定套设有外套筒(130),所述吸能拉杆(110)与所述内套筒(120)为过盈配合,在座椅(300)向下运动时驱动吸能拉杆(110)与内套筒(120)相对移动且过盈量增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防雷座椅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底座(200)包括与座椅(300)底部连接的上支架(210)和与车身底板连接的下支架(220),所述上支架(210)与所述下支架(220)之间连接有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分别与吸能机构()100的两端连接,所述连杆机构用于将上支架(210)与下支架(220)的相对平移转化为吸能机构(100)两端的伸缩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防雷座椅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与外套筒(130)端部连接的第一连杆(230)和与吸能拉杆(110)端部连接的第二连杆,所述上支架(210)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两个长腰孔(211),所述第一连杆(230)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穿过长腰孔(211)并与摆杆(250)的一端固接,所述摆杆(250)的另一端通过转轴(260)与下支架(220)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防雷座椅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杆(250)为倒八字设置,所述内套筒(120)的横截面积沿着吸能拉杆(110)伸出的方向逐渐变小。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防雷座椅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杆(250)为正八字设置,所述内套筒(120)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向群张伟超柴国涛朱继进周严均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