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防雷座椅吸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8577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防雷座椅吸能结构,包括吸能机构和座椅底座,所述吸能机构和所述座椅底座均位于座椅和车身底板之间,所述吸能机构包括吸能拉杆,所述吸能拉杆外侧套设有内套筒,所述内套筒外侧固定套设有外套筒,所述吸能拉杆与所述内套筒为过盈配合,在座椅向下运动时驱动吸能拉杆与内套筒相对移动且过盈量增大。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布置灵活;变形吸能效率高。率高。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防雷座椅吸能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防雷座椅
,具体地指一种汽车防雷座椅吸能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常见的防雷座椅结构以滑轨加吸能机构纵向布置结构为主,此种结构需要将滑轨布置在车辆侧壁或纵向梁系上,对布置要求极高,且占用车辆前后方向尺寸,随着车辆布置的多样化需求,对座椅的紧凑化要求较高,传统防雷座椅结构无法满足布置要求,且传统防雷因为需要增加额外的滑轨安装量,不利于车身轻量化。上述防雷座椅结构因结构紧凑,在技术上解决座椅布置困难、需要增加额外支撑机构的问题,且防雷座椅结构对车身轻量化贡献较大,但是存在以下问题:1、上述座椅的运动结构对零件精度要求高,成本较高。2、座椅固定在车辆地板上,对车身地板结构强度要求高。
[0003]中国专利CN111572420A公开了一种军用车辆防雷座椅吸能装置,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通过钢带拉伸摩擦吸能,从而达到防雷功能的吸能装置。但是该结构尺寸较为复杂,装配件较多,布置受限制。另一方面,摩擦吸能效率较低,需要长行程实现人员防护目的,对座椅竖直方向尺寸要求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防雷座椅吸能结构,该结构简单紧凑,安装灵活多样,适用于多种布置结构类型的防雷座椅。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防雷座椅吸能结构,包括吸能机构和座椅底座,所述吸能机构和所述座椅底座均位于座椅和车身底板之间,所述吸能机构包括吸能拉杆,所述吸能拉杆外侧套设有内套筒,所述内套筒外侧固定套设有外套筒,所述吸能拉杆与所述内套筒为过盈配合,在座椅向下运动时驱动吸能拉杆与内套筒相对移动且过盈量增大。
[0006]进一步地,所述座椅底座包括与座椅底部连接的上支架和与车身底板连接的下支架,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之间连接有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分别与吸能机构的两端连接,所述连杆机构用于将上支架与下支架的相对平移转化为吸能机构两端的伸缩运动。
[0007]进一步地,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与外套筒端部连接的第一连杆和与吸能拉杆端部连接的第二连杆,所述上支架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两个长腰孔,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穿过长腰孔并与摆杆的一端固接,所述摆杆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下支架转动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摆杆为倒八字设置,所述内套筒的横截面积沿着吸能拉杆伸出的方向逐渐变小。
[0009]进一步地,所述摆杆为正八字设置,所述内套筒的横截面积沿着吸能拉杆缩回的方向逐渐变小。
[0010]进一步地,所述座椅底座包括与座椅底部连接的上支架和与车身底板连接的下支
架,所述上支架上设有滑块,所述下支架上设有滑轨,所述滑块与所述滑轨滑动配合。
[0011]进一步地,所述吸能机构的两端分别与座椅和车身底板连接,所述内套筒的横截面积沿着吸能拉杆缩回的方向逐渐变小。
[0012]进一步地,所述吸能拉杆包括拉杆,所述拉杆的一端固接有与内套筒过盈配合的拉杆头,另一端伸出内套筒和外套筒的端部并固定设有拉杆连接头。
[0013]进一步地,所述拉杆为锥形,且靠近拉杆头一端比靠近拉杆连接头一端的横截面积大。
[0014]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筒的筒壁上设有外套筒连接孔,所述内套筒的筒壁上设有内套筒连接孔,所述外套筒连接孔和所述内套筒连接孔通过螺栓紧固件连接,所述内套筒横截面积较小的一端设有翻边。
[0015]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筒靠外套筒连接孔一端还连接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包括连接套管和连接板,所述连接套管上设有套管连接孔,所述连接套管外套在外套筒的端部并通过螺栓紧固件连接,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座椅连接孔。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1、变形吸能效率高。本专利技术的吸能机构通过吸能拉杆与内套筒之间的过盈配合提供防雷吸能作用,并且在座椅向下运动时驱动吸能拉杆与内套筒相对移动且过盈量增大,这样对冲击力的阻力越来越大,可以在较短行程内实现较大吸能。
[0018]2、结构简单,布置灵活。本专利技术的吸能机构既可以直接连接在座椅与车身底板之间,通过通过吸能拉杆与内套筒之间的压缩运动实现吸能,也可以通过连杆机构连接在座椅底座上,通过连杆机构将座椅的向下运动转化为吸能拉杆与内套筒之间的伸出或者收缩运动,这样吸能机构仅改变吸能拉杆的运动方向即可适用于不同的座椅安装形式,使得吸能机构以及座椅底座的布置方式多种多种。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吸能机构剖视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吸能机构爆炸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三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三个实施例的吸能机构剖视图。
[0024]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三个实施例的吸能机构爆炸图。
[0025]图中各部件标号如下:吸能机构100、吸能拉杆110、拉杆头111、拉杆112、拉杆连接头113、内套筒120、翻边121、内套筒连接孔122、外套筒130、外套筒连接孔131、连接头140、连接套管141、套管连接孔142、连接板143、座椅连接孔144、螺栓紧固件145、座椅底座200、上支架210、长腰孔211、下支架220、第一连杆230、摆杆250、转轴260、滑块270、滑轨280、座椅300。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具体实施方式用于对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了解本权利要求书。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面具体的实施
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做出的包含有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书技术方案而不同于下列具体实施方式的也是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7]如图1~2、4~5所示,一种汽车防雷座椅吸能结构,包括吸能机构100和座椅底座200,吸能机构100和座椅底座200均位于座椅300和车身底板之间,吸能机构包括吸能拉杆110,吸能拉杆110外侧套设有内套筒120,内套筒120外侧固定套设有外套筒130,吸能拉杆110与内套筒120为过盈配合,在座椅300向下运动时驱动吸能拉杆110与内套筒120相对移动且过盈量增大。这样,当车辆处于正常状态时,只有驾乘人员坐在座椅上,驾乘人员和座椅的重力小于或等于吸能拉杆过盈配合受到的静摩擦力,因此正常情况下吸能拉杆与内套筒保持相对静止。当车辆受到爆炸或者冲击波时,座椅会高速向下运动,座椅向下施加的力大于吸能拉杆过盈配合受到的静摩擦力,此时座椅的向下运动转化为吸能拉杆相对内套筒的相对移动,并随着座椅的位移量增大吸能拉杆受到内套筒挤压阻力越大,因此提供的吸能作用越大,起到快速缓冲的作用。
[0028]上述技术方案中,如图3、6所示,吸能拉杆110包括拉杆112,拉杆112的一端固接有与内套筒120过盈配合的拉杆头111,拉杆头111的端部为圆弧形,在与内套筒120挤压后内套筒120的内壁轮廓比较柔和,不会形成突变转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防雷座椅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机构(100)和座椅底座(200),所述吸能机构(100)和所述座椅底座(200)均位于座椅(300)和车身底板之间,所述吸能机构(100)包括吸能拉杆(110),所述吸能拉杆(110)外侧套设有内套筒(120),所述内套筒(120)外侧固定套设有外套筒(130),所述吸能拉杆(110)与所述内套筒(120)为过盈配合,在座椅(300)向下运动时驱动吸能拉杆(110)与内套筒(120)相对移动且过盈量增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防雷座椅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底座(200)包括与座椅(300)底部连接的上支架(210)和与车身底板连接的下支架(220),所述上支架(210)与所述下支架(220)之间连接有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分别与吸能机构()100的两端连接,所述连杆机构用于将上支架(210)与下支架(220)的相对平移转化为吸能机构(100)两端的伸缩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防雷座椅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与外套筒(130)端部连接的第一连杆(230)和与吸能拉杆(110)端部连接的第二连杆,所述上支架(210)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两个长腰孔(211),所述第一连杆(230)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穿过长腰孔(211)并与摆杆(250)的一端固接,所述摆杆(250)的另一端通过转轴(260)与下支架(220)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防雷座椅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杆(250)为倒八字设置,所述内套筒(120)的横截面积沿着吸能拉杆(110)伸出的方向逐渐变小。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防雷座椅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杆(250)为正八字设置,所述内套筒(120)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向群张伟超柴国涛朱继进周严均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