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永磁吸盘充退磁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5823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电永磁吸盘充退磁控制器。其控制精度高、触发可靠性高、干扰小、体积小、安装接线方便、触点容量高,具有完善的检测与保护报警功能。其包括微处理控制器、电源电路装置、控制信号输入光电隔离电路装置、参数设定电路装置、充退磁电流测量电路装置、可控硅及触发驱动电路装置、大功率磁保持继电器及驱动电路装置、工作状态继电器驱动电路装置、数码显示驱动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退磁电流测量电路装置包括满负输出运放OPA335与R2、R6、C1组成的模拟积分器、电流测量线圈微分电流传感器以及由R4、R5、C2、C3组成1/2虚拟电源电压;可控硅及触发驱动电路装置采用光控可控硅串联的可控硅触发形式;继电器及驱动电路装置、工作状态反馈继电器电路装置中所述继电器为磁保持继电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永磁吸盘的部件,具体为一种电永磁吸盘充退磁控制器。(二)
技术介绍
电永磁吸盘是传统电磁吸盘的更新换代产品,它的功能特点是只要经过充 磁后,就可长期保持磁性吸力,不用时可通过退磁去除磁性吸力。只有在充磁 或退磁过程中才需通电,平时工作状态不需通电,这样既可以减少线圈发热而 导致工件变形,又可以节约大量电能,还可以通过控制充磁强度来调节其电磁 吸力的大小,避免了电磁吸盘和工件的拉伤、变形。电永磁吸盘充退磁控制器 是电永磁吸盘必备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电永磁吸盘的整体 性能及使用安全。传统的电永磁吸盘充退磁控制器具有以下缺点1、其可控硅 控制电路采用控制电压与电网同步的锯齿波比较的触发形式,可控硅的导通角 随电网频率波动较大,影响了控制精度。可控硅的触发往往通过脉冲变压器在 可控硅控制极与阴极间施加脉冲电流,极易造成电气干扰与误触发;2.其功率 切换电路,往往采用电磁继电器作为切换开关,不但体积大、成本高而且触点 容量有限,250VAC时最大触点容量平均电流只有25A,并不能保证充退磁峰值 电流高达60A以上的大面积电永磁吸盘的可靠运行;3.其只具有简单的充磁功 能,当电源电压严重波动或电永磁吸盘电路存在短路、断路、电缆连接器接触 不良时,并不能进行有效的检测与报警,极易造成安全事故。(三)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永磁吸盘充退磁控制器,具有控制精 度高、可控硅的触发可靠性高、干扰小等优点,而且体积小、安装接线方便、触 点容量高,确保了功率切换电路的可靠性,具有完善的检测与保护报警功能, 避免电永磁吸盘在异常充磁状态下工作,提高了其工作安全性。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其包括微处理控制器、电源电路装置、控制信号输入 光电隔离电路装置、参数设定电路装置、充退磁电流测量电路装置、可控硅及 触发驱动电路装置、大功率磁保持继电器及驱动电路装置、工作状态继电器驱 动电路装置、数码显示驱动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退磁电流测量电路装置包括满负输出运放OPA335与R2、 R6、 Cl组成的模拟积分器、电流测量线 圈微分电流传感器以及由R4、 R5、 C2、 C3组成l/2虚拟电源电压,Rl与Cl并 联;可控硅及触发驱动电路装置采用光控可控硅串联的可控硅触发形式;继电 器及驱动电路装置、工作状态反馈继电器电路装置中所述继电器为磁保持继电 器°其进一步特征在于可控硅及触发驱动电路装置包括三极管Q3、大功率可控 硅Q1、 Q2、电阻R13、 R14、 R15、 R16、电容Cll、 C12、 C13以及所述相串联的 光控可控硅Ull、 U12。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结构中,电流测量线圈微分电流传感器Rogowski线圈具有测 量范围宽,精度高,稳定可靠,响应频带宽,同时具有测量和继电保护功能, 体积小、重量轻、安全,光控可控硅串联的可控硅触发形式,避免了传统的可 控硅触发采用脉冲变压器存在的体积大、功耗高、电磁干扰严重的问题,磁保 持继电器替代普通电磁继电器,应用于电永磁吸盘充退磁线圈的功率切换,使 触点容量由原来的最大25A/250VAC增加到60A/400VAC ,而体积减少一半。(四) 附图说明 图l为本专利技术原理示意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充退磁电流测量电路装置的电原理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可控硅及触发驱动电路装置的电原理图。(五) 具体实施例方式见图l,本专利技术包括微处理控制器18、电源电路装置l、控制信号输入光电 隔离电路装置2、参数设定电路装置3、充退磁电流测量电路装置17、可控硅及 触发驱动电路装置16、大功率磁保持继电器及驱动电路装置15、工作状态继电 器驱动电路等置8、数码显示驱动电路装置7,见图2,充退磁电流测量电路装 置17包括满负输出运放0PA335与R2、 R6、 Cl组成的模拟积分器、电流测量线 圈微分电流传感器HR-209以及由R4、 R5、 C2、 C3组成1/2虚拟电源电压,Rl 与C1并联,R3为运放的输入补偿电阻;见图3,可控硅及触发驱动电路装置16 采用光控可控硅串联的可控硅触发形式,可控硅及触发驱动电路装置16包括三 极管Q3、大功率可控硅Q1、 Q2、电阻R13、 R14、 R15、 R16、电容Cll、 C12、 C13以及相串联的光控可控硅Ull、 U12;继电器及驱动电路装置、工作状态反 馈继电器电路装置中继电器为磁保持继电器。下面结合图1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控制 过程微处理控制器18接收电源电路装置1的交流同步信号,实现数字锁相及 交流同步跟踪;接收控制信号输入光电隔离电路装置2的指令,控制电永磁吸盘a(见图2)完成充、退磁功能;根据参数设定电路装置3的设定值,确定电永 磁吸盘a的充退磁强度、充退磁脉冲数以及充退磁的最大保护报警与最小报警 电流(图1中4为充退磁强度调节装置、5为充退磁脉冲调节装置、6为过流、 欠流装置);通过读取充退磁电流测量电路装置17采集的电永磁吸盘充退磁的 电流值,判断电永磁吸盘的充退磁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当异常时能提供保护与 报警;输出准确的移相触发信号,通过可控硅及触发驱动电路装置16可靠地控 制可控硅的导通角及电永磁吸盘的充退磁强度;通过大功率磁保持继电器及驱 动电路装置15控制大功率磁保持继电器,实现电永磁吸盘的多组线圈的充退磁 自动切换;将电永磁吸盘的工作状态输出到工作状态反馈继电器上,实现与P L C等自控系统的信息反馈;将各项设定参数与电永磁吸盘各充退磁线圈的工 作状态,通过数码显示驱动电路装置7实现数码显示,完成人机信息交换;充 退磁电流测量电路装置17中的电流测量线圈微分电流传感器是一个均匀缠绕在 非铁磁性材料上的环形线圈。输出信号是电流对时间的微分,通过一个对输出 的电压信号进行积分的电路,就可以真实还原输入电流。因为是不含铁的磁性 材料,所以无磁滞效应,相位误差几乎为零;无磁饱和现象,因而测量范围可 从数安培到数百千安培电流;结构简单,并且和被测电流之间没有直接的电路 联系;响应频带宽O. 1Hz-lMHz。与带铁芯的传统互感器相比,Rogowski线圈具 有测量范围宽,精度高,稳定可靠,响应频带宽,同时具有测量和继电保护功 能,体积小、重量轻、安全且符合环保要求。基于Rogowski线圈的电流测量具 有响应速度快、不会饱和、几乎没有相位误差的特点,故其非常适用于电永磁 吸盘充退磁线圈的大脉冲电流测量。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模拟积分器将 Rogowski线圈CT1的感应电势(对充退磁电流与时间微分(di/dt)的信号)还原 成充退磁电流信号,经A/D转换后送微处理器计算。图2中,R4、 R5、 C2、 C3组 成l/2虚拟电源电压,Rl用于消除运放失调等引起的累积误差,当充退磁电流 为零时,积分器输电压为1/2电源电压。见图3,光控可控硅串联的可控硅触发 过程,当CF端接受到微处理控制器18的触发信号,三极管Q3导通,光控可控 硅Ull、 U12同时触发导通,大功率可控硅Q1、 Q2控制极得到触发电流,当交 流电处于正半波时Ql导通,处于充磁工作状态,当交流电处于负半波时Q2导 通,处于退磁工作状态。图3中R13、 R14为均压电阻,R15为限流电阻,Cll、 C12为干扰抑制电容,C13、 R16用于充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永磁吸盘充退磁控制器,其包括微处理控制器、电源电路装置、控制信号输入光电隔离电路装置、参数设定电路装置、充退磁电流测量电路装置、可控硅及触发驱动电路装置、大功率磁保持继电器及驱动电路装置、工作状态继电器驱动电路装置、数码显示驱动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退磁电流测量电路装置包括满负输出运放OPA335与R2、R6、C1组成的模拟积分器、电流测量线圈微分电流传感器以及由R4、R5、C2、C3组成1/2虚拟电源电压,R1与C1并联;可控硅及触发驱动电路装置采用光控可控硅串联的可控硅触发形式;继电器及驱动电路装置、工作状态反馈继电器电路装置中,所述继电器为磁保持继电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永磁吸盘充退磁控制器,其包括微处理控制器、电源电路装置、控制信号输入光电隔离电路装置、参数设定电路装置、充退磁电流测量电路装置、可控硅及触发驱动电路装置、大功率磁保持继电器及驱动电路装置、工作状态继电器驱动电路装置、数码显示驱动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退磁电流测量电路装置包括满负输出运放OPA335与R2、R6、C1组成的模拟积分器、电流测量线圈微分电流传感器以及由R4、R5、C2、C3组成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荣刘世德韩新强王玉正王猛许峰查文杰张小金钱尧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无锡建华机床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