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铁氧体磁瓦的充退磁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691011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6 18: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铁氧体磁瓦的充退磁控制系统,包括PLC控制器、主断路器、交流接触器、三相变压器、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充磁电流表、退磁电流表、充磁分流器、退磁分流器、充磁线圈和退磁线圈。该充退磁控制系统具有两路相对独立的充磁电路和退磁电路,再由PLC控制器分别对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以及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进行触发控制,分别完成充磁和退磁过程,避免了正反电流的冲击,提高了充磁电流和退磁电流的稳定性。(*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铁氧体磁瓦的充退磁控制系统,包括PLC控制器、主断路器、交流接触器、三相变压器、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充磁电流表、退磁电流表、充磁分流器、退磁分流器、充磁线圈和退磁线圈。该充退磁控制系统具有两路相对独立的充磁电路和退磁电路,再由PLC控制器分别对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以及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进行触发控制,分别完成充磁和退磁过程,避免了正反电流的冲击,提高了充磁电流和退磁电流的稳定性。【专利说明】一种铁氧体磁瓦的充退磁控制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系统,尤其一种用于铁氧体磁瓦的充退磁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在铁氧体磁瓦的成型过程中,需要使磁瓦在外界磁场作用下,内部磁畴有规律的取向分布,即异性磁瓦的充磁部分,外加磁场的大小将决定取向磁场是否达到时饱和,而决定外加磁场的大小是由线圈的匝数决定,即线圈的叠加匝数与电流的乘积,所以在材料性能一定时,线圈匝数不变时,线圈电流的稳定性决定产品的磁性能。生坯磁瓦在充磁后磁瓦表面将产生磁性,需在充磁后将表面的磁场消除,否则将粘连在模具上无法取出或取出时会造成破损,同时在码入移进板进窑炉烧结时,不能有效码放,形成不规则状态,会造成在窑炉高温烧结时磁瓦变形,也就不能满足磁瓦几何尺寸要求,此时就需要在充磁后设置反向退磁过程,退磁电流的大小将决定磁瓦生还的产量。 而现有的充磁电路和退磁电路采用的是同一电路,充磁和退磁过程共用一个线圈,这样就会造成充磁和退磁过程中正反电流彼此之间的冲击,造成电流的不稳定,从而直接影响磁瓦的磁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充磁电路和退磁电路采用的是同一电路,从而造成电流的不稳定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提供了一种铁氧体磁瓦的充退磁控制系统,包括PLC控制器、主断路器、交流接触器、三相变压器、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充磁电流表、退磁电流表、充磁分流器、退磁分流器、充磁线圈和退磁线圈,主断路器和交流接触器依次串联后与三相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相连,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的三相输入端与三相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三相线分别相连,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的单相输入端与三相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三相线的其中两相分别相连,PLC控制器分别与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的触发端以及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的触发端相连,三相可控娃移相触发模块的正输出端与负输出端之间依次串联有充磁分流器和充磁线圈,充磁电流表的正极与充磁分流器的电位端相连,充磁电流表的负极连接在充磁分流器与充磁线圈之间的连线上,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的正输出端与负输出端之间依次串联有退磁线圈和退磁分流器,退磁电流表的正极与退磁分流器的电位端相连,退磁电流表的负极与单相可控娃移相触发模块的负输出端相连。 采用将充磁电路和退磁电路独立分开,分别利用充磁线圈和退磁线圈完成充磁和退磁,不存在正反电流彼此之间的冲击,电流的稳定性明显提高,提高了磁瓦的生产质量,同时充磁电路和退磁电路能够同时使用,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采用PLC分别对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和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的触发角进行控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对充磁电流和退磁电流进行调节,满足不同型号磁瓦的充退磁需求;采用充磁电流表与充磁分流器的组合以及退磁电流表与退磁分流器组合,能够实时监测流经充磁线圈和退磁线圈的电流大小,提高充磁和退磁过程的可监测性。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还包括充磁电压表和退磁电压表,充磁电压表的正负极分别与三相可控娃移相触发模块的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相连,退磁电压表的正负极分别与单相可控娃移相触发模块的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相连。米用充磁电压表和退磁电压表对充磁线圈和退磁线圈两端的电压进行监测,进一步提高了充磁和退磁过程的可监测性。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的三相输入端与三相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三相线之间的连线上分别串联有第一熔断器、第二熔断器和第三熔断器,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的单相输入端与三相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三相线的其中两相之间的连线上分别串联第四熔断器和第五熔断器。采用第一熔断器、第二熔断器、第三熔断器、第四熔断器和第五熔断器分别对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和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的输入进行保护,防止电压或电流过高对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和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造成损坏。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I)采用将充磁电路和退磁电路独立分开,分别利用充磁线圈和退磁线圈完成充磁和退磁,不存在正反电流彼此之间的冲击,电流的稳定性明显提高,提高了磁瓦的生产质量,同时充磁电路和退磁电路能够同时使用,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2)采用PLC分别对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和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的触发角进行控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对充磁电流和退磁电流进行调节,满足不同型号磁瓦的充退磁需求;(3)采用充磁电流表与充磁分流器的组合以及退磁电流表与退磁分流器组合,能够实时监测流经充磁线圈和退磁线圈的电流大小,提高充磁和退磁过程的可监测性;(4)采用充磁电压表和退磁电压表对充磁线圈和退磁线圈两端的电压进行监测,进一步提高了充磁和退磁过程的可监测性;(5)采用第一熔断器、第二熔断器、第三熔断器、第四熔断器和第五熔断器分别对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和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的输入进行保护,防止电压或电流过高对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和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造成损坏。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充退磁电路; 图2为本技术的充退磁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现有电路中可以看出,充磁电路和退磁电路共用一个线圈C,且PLC在对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KTl和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KT2的触发角进行控制时,不能同时触发,必须有先后顺序,于是在充磁和退磁的切换过程中就会出现正反电流冲击,从而造成充磁电流和退磁电流的不稳定,影响磁瓦的生产。 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铁氧体磁瓦的充退磁控制系统包括PLC控制器、主断路器QF2、交流接触器KM4、三相变压器TC、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KT1、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KT2、充磁电流表Al、退磁电流表A2、充磁分流器FLl、退磁分流器FL2、充磁线圈Cl和退磁线圈C2,主断路器QF2和交流接触器KM4依次串联后与三相变压器TC的初级线圈相连,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KTl的三相输入端与三相变压器TC的次级线圈的三相线分别相连,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KT2的单相输入端与三相变压器TC的次级线圈的三相线的其中两相分别相连,PLC控制器分别与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KTl的触发端Rl以及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KT2的触发端R2相连,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KTl的正输出端与负输出端之间依次串联有充磁分流器FLl和充磁线圈Cl,充磁电流表Al的正极与充磁分流器FLl的电位端相连,充磁电流表Al的负极连接在充磁分流器FLl与充磁线圈Cl之间的连线上,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KT2的正输出端与负输出端之间依次串联有退磁线圈C2和退磁分流器FL2,退磁电流表A2的正极与退磁分流器FL2的电位端相连,退磁电流表A2的负极与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KT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铁氧体磁瓦的充退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PLC控制器、主断路器(QF2)、交流接触器(KM4)、三相变压器(TC)、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KT1)、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KT2)、充磁电流表(A1)、退磁电流表(A2)、充磁分流器(FL1)、退磁分流器(FL2)、充磁线圈(C1)和退磁线圈(C2),所述主断路器(QF2)和交流接触器(KM4)依次串联后与三相变压器(TC)的初级线圈相连,所述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KT1)的三相输入端与三相变压器(TC)的次级线圈的三相线分别相连,所述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KT2)的单相输入端与三相变压器(TC)的次级线圈的三相线的其中两相分别相连,所述PLC控制器分别与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KT1)的触发端(R1)以及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KT2)的触发端(R2)相连,所述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KT1)的正输出端与负输出端之间依次串联有充磁分流器(FL1)和充磁线圈(C1),所述充磁电流表(A1)的正极与充磁分流器(FL1)的电位端相连,所述充磁电流表(A1)的负极连接在充磁分流器(FL1)与充磁线圈(C1)之间的连线上,所述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KT2)的正输出端与负输出端之间依次串联有退磁线圈(C2)和退磁分流器(FL2),所述退磁电流表(A2)的正极与退磁分流器(FL2)的电位端相连,所述退磁电流表(A2)的负极与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块(KT2)的负输出端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贵鹏李军
申请(专利权)人:德昌电机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