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滑圈免充气轮胎及轮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7973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滑圈免充气轮胎及轮辋,包括与路面接触的轮胎和固定轮胎的轮辋,通过在轮胎上设置第一套合件,在轮辋上设置第二套合件,第一套合件与第二套合件为凸台或凹槽,轮胎通过第一套合件与第二套合件套合连接至轮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防滑圈免充气轮胎及轮辋,实现轮胎和轮辋配合的同时,可有效避免免充气轮胎及轮辋在铺装路面上负载行驶时发生滑圈的现象,防止轮胎内表面焦烧,提升轮胎的耐久性能。轮胎的耐久性能。轮胎的耐久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滑圈免充气轮胎及轮辋


[0001]本技术涉及轮胎的
,具体涉及一种防滑圈免充气轮胎及轮辋。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免充气轮胎主要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工程机械选配的免充气轮胎,该类免充气轮胎的特点是载重巨大且行驶速度慢;第二类是电动代步车选配的免充气轮胎,该类免充气胎的特点是一般载重在200kg以内,且行驶速度不超过60km/h。其中免充气轮胎与其配套轮辋的配合若未经过特殊设计则容易发生轮胎与轮辋之间滑圈的现象,一旦产生滑圈现象便会导致轮胎过早损坏。
[0003]为了防止轮胎与轮辋之间的滑圈现象,第二类免充气轮胎由于载重较小、行驶速度较慢,目前的解决方式主要是将轮胎与轮辋设计成过盈配合,通过轮胎对轮辋的箍紧来防止轮胎与轮辋之间的滑圈现象,但是随着单次连续行驶里程的增加,轮胎会随着轮胎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对轮辋的箍紧作用,致使轮胎与轮辋之间的滑圈现象无法避免且不断加剧;再者,轮胎在行驶过程中,其在扭转力矩的作用下难免发生内周面软化发粘,并磨损产生橡胶碎屑;当轮胎进入使用寿命的中后期,轮胎内周面磨损程度也会加大,从而使轮胎与轮辋之间的滑圈现象加剧。由于第二类免充气轮胎与第一类免充气轮胎的结构尺寸存在很大差异,目前针对第二类免充气轮胎市场上还未有简单而又有效的结构设计可以防止轮胎与轮辋之间的滑圈现象。
[0004]因此,研究出一种适用于电动代步车,且可有效避免轮胎在铺装路面上负载行驶时发生轮胎与轮辋滑圈的现象的防滑圈免充气轮胎及轮辋是本技术研究和改进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滑圈免充气轮胎及轮辋,通过对轮胎和轮辋结构的配合设计,有效避免免充气轮胎及轮辋在铺装路面上负载行驶时发生滑圈的现象,防止轮胎内表面焦烧,提升轮胎的耐久性能。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防滑圈免充气轮胎及轮辋,包括与路面接触的轮胎和固定轮胎的轮辋,
[0008]所述轮胎包括轮胎头部和轮胎颈部,所述轮胎头部和轮胎颈部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轮胎头部包括轮胎头部外周面、轮胎头部侧面和轮胎头部内周面,所述轮胎颈部设置在轮胎头部内周面上,并向轮胎径向内侧凸出;所述轮胎颈部包括轮胎颈部侧面和轮胎颈部内周面,所述轮胎颈部侧面设置有若干第一套合件,所述第一套合件均匀分布在轮胎颈部侧面上;
[0009]所述轮辋包括底座和轮缘,所述轮缘包括轮缘内侧面、轮缘外周面和轮缘外侧面,所述轮缘内侧面上设置有若干第二套合件,所述第二套合件均匀分布在轮缘内侧面上,所述轮胎通过第一套合件与第二套合件套合连接至轮辋。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套合件距离轮胎头部内周面的高度与轮胎颈部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二套合件距离轮缘外周面的高度与轮缘的高度相等。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套合件的厚度不小于3mm,所述第二套合件的厚度不小于3mm。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套合件距离轮胎头部内周面的高度不小于3mm,所述第二套合件距离轮缘外周面的高度不小于3mm。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套合件在轮胎头部内周面上的周向宽度不小于6mm,所述第二套合件在轮缘外周面上的周向宽度不小于6mm。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套合件为轮胎凸台,所述第二套合件为轮缘凹槽。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套合件为轮胎凹槽,所述第二套合件为轮缘凸台。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技术提供的防滑圈免充气轮胎及轮辋,通过在轮胎上设置第一套合件,在轮辋上设置第二套合件,第一套合件与第二套合件为凸台或凹槽,轮胎通过第一套合件与第二套合件套合连接至轮辋,以实现轮胎和轮辋配合的同时,有效避免免充气轮胎及轮辋在铺装路面上负载行驶时发生滑圈的现象,防止轮胎内表面焦烧,提升轮胎的耐久性能。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轮胎及轮辋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轮胎断面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轮胎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轮辋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轮辋的左视图。
[002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轮胎断面示意图。
[002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轮胎的立体示意图。
[0025]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轮辋的立体示意图。
[0026]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轮辋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更清晰地描述本技术,首先对轮胎的方位做定义:C.L.表示轮胎周向中心平面;下文中图2与图6中的竖直方向为纵向,对应为轮胎的径向,靠近轮胎回转轴为径向内侧,远离轮胎回转轴为径向外侧,水平方向为横向,对应为轮胎的轴向,垂直于纸面方向对应为轮胎的周向。
[0028]实施例一
[0029]如图1

5所示,一种防滑圈免充气轮胎及轮辋,包括与路面直接接触的轮胎1和固定轮胎1的轮辋2。轮胎1包括轮胎头部10和轮胎颈部20,轮胎头部10和轮胎颈部20为一体式结构。
[0030]轮胎头部10包括轮胎头部外周面11、轮胎头部侧面12和轮胎头部内周面13。轮胎头部10是轮胎1缓冲变形的主体,轮胎1通过头部外周面11与地面接触摩擦实现免充气轮胎及轮辋的负载行驶。
[0031]轮胎颈部20设置在轮胎头部内周面13上,并向轮胎径向内侧凸出。轮胎颈部20包
括轮胎颈部侧面21和轮胎颈部内周面22。轮胎颈部侧面21设置有若干第一套合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套合件为轮胎凸台30a,轮胎凸台30a均匀分布在轮胎颈部侧面21上。
[0032]轮辋2包括底座10'和轮缘20',轮缘20'包括轮缘内侧面21'、轮缘外周面22'和轮缘外侧面23',轮缘内侧面21'上设置有若干第二套合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套合件为轮缘凹槽30'a,轮缘凹槽30'a均匀分布在轮缘内侧面21'上。轮胎1通过轮胎凸台30a与轮缘凹槽30'a套合连接至轮辋2。
[0033]轮胎凸台30a的厚度W1设置为5mm,若W1小于3mm则轮胎凸台30a的轴向刚性不足。轮胎凸台侧面31a与轮缘外侧面23'齐平。轮胎凸台30a距离轮胎头部内周面22的高度H1设置为7.5mm,若H1小于3mm则轮胎凸台30a的径向刚性不足。同时,轮胎颈部20的高度H0也设置为7.5mm,与轮胎凸台30a距离轮胎头部内周面22的高度H1一致,轮胎凸台内周面32a与轮胎颈部内周面22齐平。轮胎凸台30a在轮胎头部内周面13上的周向宽度W2设置为18mm,若W2小于6mm则轮胎凸台30a的周向刚性不足。轮胎凸台侧面31a与轮缘外侧面23'齐平、轮胎凸台内周面32a与轮胎颈部内周面22齐平,都可使轮胎1和轮辋2装配后既美观又可避免与车辆其它部件发生干涉。轮胎凸台30a的轴向刚性、径向刚性和周向刚性不足,都会影响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滑圈免充气轮胎及轮辋,包括与路面接触的轮胎和固定轮胎的轮辋,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包括轮胎头部和轮胎颈部,所述轮胎头部和轮胎颈部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轮胎头部包括轮胎头部外周面、轮胎头部侧面和轮胎头部内周面,所述轮胎颈部设置在轮胎头部内周面上,并向轮胎径向内侧凸出;所述轮胎颈部包括轮胎颈部侧面和轮胎颈部内周面,所述轮胎颈部侧面设置有若干第一套合件,所述第一套合件均匀分布在轮胎颈部侧面上;所述轮辋包括底座和轮缘,所述轮缘包括轮缘内侧面、轮缘外周面和轮缘外侧面,所述轮缘内侧面上设置有若干第二套合件,所述第二套合件均匀分布在轮缘内侧面上,所述轮胎通过第一套合件与第二套合件套合连接至轮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滑圈免充气轮胎及轮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合件距离轮胎头部内周面的高度与轮胎颈部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二套合件距离轮缘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美蕊黄会炎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