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增强通流能力的单向ESD保护器件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97344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增强通流能力的单向ESD保护器件及其制作方法,包括P型单晶材料、N+扩散区、P+扩散区、P扩散区、表面钝化层、金属层Ⅰ、金属层Ⅱ,其中P扩散区在金属层Ⅰ下方N+扩散区至金属层Ⅱ下方N+扩散区之间浓度逐渐降低,本发明专利技术在P扩散区光刻窗口的设计中,窗口的尺寸依次可以命名为:L1、L2、L3、L4、L5,窗口间距的尺寸依次可以命名为:D1、D2、D3、D4,L5>L4>L3>L2>L1,D1>D2>D3>D4,从而获P扩散区,从N+扩散区(金属层Ⅱ下方)到N+扩散区(金属层Ⅰ下方),P扩散区的浓度逐渐降低,形成由左至右的内建电场,从而可以获得更高的通流能力,通过合理设计P扩散区的光刻窗口尺寸,与常规结构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通流能力可以比常规结构提高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增强通流能力的单向ESD保护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科学与
,特别涉及一种可增强通流能力的单向ESD保护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静电放电(ESD)现象是引起集成电路产品损伤甚至失效的重要原因。集成电路产品在其生产、制造、装配以及工作过程中极易受到ESD的影响,造成产品内部损伤、可靠性降低。因此,研究高性能、高可靠性的ESD防护器件对提高集成电路的成品率和可靠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ESD保护器件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ESD保护器件要能够泄放大电流;二是ESD保护器件具有特定的触发电压及低保持电压。三是ESD防护器件需要超低的寄生电容。
[0003]通常用作ESD保护的器件有二极管、BJT(三极管)、SCR(可控硅)等。BJT结构由于引入注入调制效应,获得浅回扫特性。SCR结构通过PNPN的正反馈机制,实现了深回扫特性。因此,从残压参数上,SCR结构最低,BJT结构次之,二极管结构最高。由于SCR结构深回扫后的电压只有2V左右,明显低于3.3V、5V等常见电源电压,从而使得SCR结构器件一直处于闩锁效应,无法在ESD脉冲泄放后恢复到阻断状态,使得SCR结构器件在应用时受到了一些限制。因此,综合考量来看,BJT结构是相对合理的选择,残压参数得到降低,同时应用场景限制相对较小。对于BJT结构的单向ESD保护器件而言,一般采用的结构为,在P型单晶材料101上形成N+扩散区102,P+扩散区103,P扩散区104,表面钝化层105起到介质隔离的作用,金属层107、金属层106分别表示单向ESD保护器件的两个电极端口,即为阳极、阴极,通流能力较低。
[0004]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高通流能力的单向ESD保护器件及其制作方法(公开号CN 111599805A),单向ESD保护器件包括N型衬底材料,N型衬底材料正面外延有N型外延层,N型外延层内设有带高低不同的深浅PN结的P型扩散区,N型外延层上淀积隔离介质层,隔离介质层和P型扩散区外正面溅射或蒸发正面金属区,N型衬底材料背面减薄并金属化形成背面金属区。制备步骤:制备N型衬底材料,生长一层N型外延层;在N型外延层上生长一层牺牲氧化层,获得高低不同的深浅PN结;正面硼注入,形成P型扩散区;正面淀积隔离介质层,正面光刻形成接触孔区;正面溅射或蒸发金属;形成正面金属区和背面金属区,形成结深不同的深浅结,进而获得更高的通流能力,但可引入的电导调制效应不强,通流能力也有待优化加强。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在芯片面积不变、芯片加工工序不变的条件下可增强通流能力的单向ESD保护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增强通流能力的单向ESD保护器件,包括P型单晶材料、N+扩散区、P+扩散
区、P扩散区、表面钝化层、金属层Ⅰ、金属层Ⅱ,所述P型单晶材料内顶部依次设为N+扩散区、P扩散区、N+扩散区、P+扩散区,P型单晶材料顶面设有金属层Ⅰ、金属层Ⅱ,所述金属层Ⅰ与N+扩散区边缘、P扩散区与N+扩散区交界之间分别设有表面钝化区,金属层Ⅱ在N+扩散区与P扩散区交界、N+扩散区与P+扩散区交界、P+扩散区边缘分别设表面钝化区,所述P扩散区在金属层Ⅰ下方N+扩散区至金属层Ⅱ下方N+扩散区之间浓度逐渐降低。
[0007]一种可增强通流能力的单向ESD保护器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制备P型单晶材料,晶向为<100>,电阻率为5

50Ω.cm;步骤2:生长一层牺牲氧化层,牺牲氧化层的厚度为680

1000
Å
,正面光刻形成N+扩散区图形,正面磷注入,磷注入剂量为3E15

8E15cm
‑2,能量为80

120KeV;步骤3:正面光刻形成P+扩散区图形,正面硼注入,硼推进,形成N+扩散区、P+扩散区,硼注入剂量为1E15

3E15cm
‑2,能量为30

80KeV,硼推进的温度为1050

1150℃,时间为60

180min,形成P+扩散区、N+扩散区;步骤4:正面光刻形成P扩散区图形,形成P扩散区光刻图形;步骤5:正面硼注入,硼推进,形成P扩散区,硼注入剂量为1E14

5E14cm
‑2,能量为50

100KeV,硼推进的温度为1000

1100℃,时间为30

90min,形成P扩散区,硼注入、硼推进的工艺条件根据PN结击穿电压的要求进行选择优化;步骤6:正面淀积隔离介质层,正面光刻形成的接触孔区,为:L1、L2、L3、L4、L5位置,相应的接触孔间隔区域为:D1、D2、D3、D4,区域内均为隔离介质层;步骤7:正面溅射或蒸发金属,合金。
[0008]进一步,步骤6中的隔离介质层为四乙氧基硅烷TEOS,厚度为5000

10000
Å
,光刻接触孔后,淀积一层TI/TIN,在减小接触电阻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金属过热的失效比例。
[0009]优选的,步骤6中的隔离介质层为四乙氧基硅烷TEOS,厚度为7000
Å
,光刻接触孔后,淀积一层TI/TIN。
[0010]进一步,步骤7中的正面溅射或蒸发的金属为铝或铝铜或铝硅铜,厚度为2

4um,合金的温度为360

430℃,时间为25

45min。
[0011]优选的,步骤7中的正面溅射或蒸发的金属为铝或铝铜或铝硅铜,厚度为3um,合金的温度为400℃,时间为35min。
[0012]本专利技术的优点:1、本专利技术可以在芯片面积不变、芯片加工工序不变的条件下,获得更高的通流能力;2、本专利技术在P扩散区的光刻工艺中,设计大小不同的光刻窗口,合理优化大小窗口的间距,从而在P扩散区进行扩散工艺完成后可以获得由N+扩散区(金属层Ⅱ下方)到N+扩散区(金属层Ⅰ下方)方向逐步减小的渐变深度。在P扩散区光刻窗口的设计中,窗口的尺寸依次可以命名为:L1、L2、L3、L4、L5,窗口间距的尺寸依次可以命名为:D1、D2、D3、D4,L5>L4>L3>L2>L1,D1>D2>D3>D4,从而获P扩散区,从N+扩散区(金属层Ⅱ下方)到N+扩散区(金属层Ⅰ下方),P扩散区的浓度逐渐降低,形成由左至右的内建电场,从而可以获得更高的通流能力,通过合理设计P扩散区的光刻窗口尺寸,与常规结构相比,本专利技术的通流能力可以比常规结构提高20

40%。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叙述。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剖面结构图;图2为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增强通流能力的单向ESD保护器件,包括P型单晶材料、N+扩散区、P+扩散区、P扩散区、表面钝化层、金属层Ⅰ、金属层Ⅱ,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单晶材料内顶部依次设为N+扩散区、P扩散区、N+扩散区、P+扩散区,P型单晶材料顶面设有金属层Ⅰ、金属层Ⅱ,所述金属层Ⅰ与N+扩散区边缘、P扩散区与N+扩散区交界之间分别设有表面钝化区,金属层Ⅱ在N+扩散区与P扩散区交界、N+扩散区与P+扩散区交界、P+扩散区边缘分别设表面钝化区,所述P扩散区在金属层Ⅰ下方N+扩散区至金属层Ⅱ下方N+扩散区之间浓度逐渐降低。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增强通流能力的单向ESD保护器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制备P型单晶材料,晶向为<100>,电阻率为5

50Ω.cm;步骤2:正面生长一层牺牲氧化层,牺牲氧化层的厚度为680

1000
Å
,正面光刻形成N+扩散区图形,正面磷注入,磷注入剂量为3E15

8E15cm
‑2,能量为80

120KeV;步骤3:正面光刻形成P+扩散区图形,正面硼注入,硼推进,形成N+扩散区、P+扩散区,硼注入剂量为1E15

3E15cm
‑2,能量为30

80KeV,硼推进的温度为1050

1150℃,时间为60

180min,形成P+扩散区、N+扩散区;步骤4:正面光刻形成P扩散区图形,形成P扩散区光刻图形;步骤5: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文龙杨珏琳张鹏许志峰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吉莱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