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末状材料双向压制成型的装置及压制成型的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967141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粉末状材料压制成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粉末状材料双向压制成型的装置及压制成型的方法。该粉末状材料双向压制成型的装置包括模套、下冲、上冲和抽真空装置;其中,模套设有中心通道;下冲插入中心通道的下部并于中心通道内上下移动,且与模套保持密封;上冲插入中心通道的上部并于中心通道内上下移动,且与中心通道保持密封;抽真空装置连接于上冲;下冲的顶面和上冲的底面于中心通道内形成粉末状材料的成型腔。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充分去除粉末状材料间隙中残留的空气分子,有效提升压制成型后的材料的密度和产品质量,并且使成型后的材料的整体密度更为均匀一致。型后的材料的整体密度更为均匀一致。型后的材料的整体密度更为均匀一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粉末状材料双向压制成型的装置及压制成型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粉末状材料双向压制成型的装置及压制成型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对质量要求比较高的粉末状材料成型产品,因粉末状材料间存在间隙,压制成型过程中需将间隙间的空气挤压排出。实践证明,粉末状材料压制成型后的密度越高,质量越好,越能更好地满足特殊场景的应用需求。
[0003]然而,现有粉末状材料压制成型装置仅能通过装置间的间隙进行被动排气,排气并不完全,存在密度不稳定等问题;而且压制成型后的材料由于间隙间存在空气分子残留,泄压后空气分子重新膨胀,会导致外形尺寸发生变化,产品质量不稳定。另外,在粉末状材料压制成型过程中,冲头最先接触的部位最先受力被压实,相对而言密度比其它部位偏大,导致成型后的材料的密度并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粉末状材料双向压制成型的装置及压制成型的方法,用以提升压制成型后的材料的密度和产品质量,并且使成型后的材料的整体密度更为均匀一致。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粉末状材料双向压制成型的装置,包括:
[0006]模套,模套设有中心通道;
[0007]下冲组件,下冲组件包括下冲,下冲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下冲冲头、下冲插入段和下冲外露段,下冲冲头插入中心通道的下部,并于中心通道内上下移动,下冲与模套保持密封;
[0008]上冲,上冲自下而上依次设有上冲冲头、上冲插入段和上冲外露段,上冲冲头位于上冲的底端,上冲冲头和上冲插入段均插入中心通道的上部,并于中心通道内上下移动,上冲插入段与中心通道保持密封;上冲的内部开设有排气通道;
[0009]抽真空装置,抽真空装置连接于上冲外露段,抽真空装置的抽气通道与排气通道相连通;
[0010]下冲冲头的顶面和上冲冲头的底面于中心通道内形成粉末状材料的成型腔,成型腔与排气通道相连通。
[0011]本技术方案通过抽真空装置的设置,能够充分抽出粉末状材料间隙中残留的空气分子,提升压制成型后的材料的密度和产品质量;并且通过上冲和下冲的联合移动,能够对粉末状材料进行双向压制,使成型后的材料的整体密度更为均匀一致。
[00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粉末状材料双向压制成型的装置还包括:
[0013]保温套,保温套套设于模套的外壁,保温套的内腔与模套的外壁之间形成保温腔;
[0014]加热装置,加热装置与保温套连接,加热装置的传热通道与保温腔相连通。
[0015]本技术方案通过加热装置的设置,增强空气分子的动能,促使粉末状材料间隙中残留的空气分子被抽出。
[001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上冲的排气通道包括:
[0017]一轴向排气孔,轴向排气孔与中心通道的方向一致,轴向排气孔与抽真空装置的抽气通道相连通;轴向排气孔靠近上冲的顶端处装设有堵头;
[0018]若干径向排气孔,径向排气孔垂直于轴向排气孔,径向排气孔与轴向排气孔和成型腔均连通,径向排气孔开设于上冲冲头与上冲插入段之间。
[0019]本技术方案通过轴向排气孔和径向排气孔的设置,实现成型腔与抽气通道的连通。
[002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抽真空装置包括真空泵和连接于真空泵的抽真空接头,抽真空接头与上冲外露段连接。本技术方案实现抽真空装置与上冲的连接,进而实现对成型腔的抽真空功能。
[002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抽真空接头包括依次连接的阀门接头、螺纹直通球阀和真空泵接管嘴,真空泵接管嘴与真空泵连接,阀门接头与上冲外露段连接。本技术方案通过螺纹直通球阀的设置,实现对真空泵的吸力大小的调节功能。
[002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模套于中心通道的下端设有扩孔段,下冲组件还包括:
[0023]压紧螺母,压紧螺母套设于扩孔段与下冲插入段之间;压紧螺母与扩孔段螺纹连接,下冲插入段于压紧螺母内上下移动;
[0024]密封组件,密封组件通过压紧螺母被压紧于扩孔段与下冲插入段之间。
[0025]本技术方案通过压紧螺母压紧密封组件,确保下冲与模套之间的动密封性能及其稳定性。
[002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粉末状材料双向压制成型的装置还包括垫块;下冲外露段设有翻边,垫块可拆卸地设置于翻边与压紧螺母之间。
[0027]本技术方案通过垫块的设置,便于进行下冲的组装状态和压制状态的快速切换。
[002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包括加热泵和连接于加热泵两端的两个传热接头,两个传热接头分别与保温套连接;每一传热接头包括依次连接的转接头、快速接头和循环泵接头,循环泵接头与加热泵连接,转接头与保温套连接。本技术方案实现加热装置与保温套的连接,进而实现对模套的加热功能,确保成型腔的温度。
[002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粉末状材料双向压制成型的装置进行压制成型的方法,包括以如下步骤:
[0030]预热步骤,用于在粉末状材料未放入粉末状材料双向压制成型的装置前,对模套、下冲、上冲及粉末状材料进行预热;
[0031]抽真空步骤,用于将预热好的粉末状材料放入模套内进行抽真空,直至真空泵的压力值稳定;
[0032]压制成型步骤,真空泵的压力值稳定后,上冲向下移动、下冲向上移动,压制粉末状材料成型。
[0033]本技术方案在粉末状材料的双向压制成型过程中实现了抽真空的功能,提升压制成型后的材料的密度和产品质量;并且通过上冲和下冲的联合移动,能够对粉末状材料进行双向压制,使成型后的材料的整体密度更为均匀一致。
[003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抽真空步骤和压制成型步骤中,对模套进行持续加热。本技术方案在粉末状材料的双向压制成型过程中实现了加热的功能,促使粉末状材料间隙中残留的空气分子被抽出。
[0035]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粉末状材料双向压制成型的装置及压制成型的方法,能够充分去除粉末状材料间隙中残留的空气分子,有效提升压制成型后的材料的密度和产品质量,并且使成型后的材料的整体密度更为均匀一致。
附图说明
[003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粉末状材料双向压制成型的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0038]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粉末状材料双向压制成型的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3为图2的A处放大图;
[0040]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粉末状材料双向压制成型的装置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中:
[0042]1、下冲组件;11、下冲;111、下冲冲头;112、下冲插入段;113、下冲外露段;114、翻边;12、压紧螺母;121、把手;13、密封组件;131、平垫圈;132、压套;133、第四密封圈;14、垫块;15、第五密封圈;2、模套;21、中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粉末状材料双向压制成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套,所述模套设有中心通道;下冲组件,所述下冲组件包括下冲,所述下冲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下冲冲头、下冲插入段和下冲外露段,所述下冲冲头插入所述中心通道的下部,并于所述中心通道内上下移动,所述下冲与所述模套保持密封;上冲,所述上冲自下而上依次设有上冲冲头、上冲插入段和上冲外露段,所述上冲冲头位于所述上冲的底端,所述上冲冲头和所述上冲插入段均插入所述中心通道的上部,并于所述中心通道内上下移动,所述上冲插入段与所述中心通道保持密封;所述上冲的内部开设有排气通道;抽真空装置,所述抽真空装置连接于所述上冲外露段,所述抽真空装置的抽气通道与所述排气通道相连通;所述下冲冲头的顶面和所述上冲冲头的底面于所述中心通道内形成粉末状材料的成型腔,所述成型腔与所述排气通道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末状材料双向压制成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温套,所述保温套套设于所述模套的外壁,所述保温套的内腔与所述模套的外壁之间形成保温腔;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保温套连接,所述加热装置的传热通道与所述保温腔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末状材料双向压制成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冲的所述排气通道包括:一轴向排气孔,所述轴向排气孔与所述中心通道的方向一致,所述轴向排气孔与所述抽真空装置的抽气通道相连通;所述轴向排气孔靠近所述上冲的顶端处装设有堵头;若干径向排气孔,所述径向排气孔垂直于所述轴向排气孔,所述径向排气孔与所述轴向排气孔和所述成型腔均连通,所述径向排气孔开设于所述上冲冲头与所述上冲插入段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末状材料双向压制成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真空装置包括真空泵和连接于所述真空泵的抽真空接头,所述抽真空接头与所述上冲外露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粉末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至臻崔俊荣耿莹晶张骏虎刘永哲刘成许少云朱明瑞武津帆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江淮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