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面源污染的生态调蓄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5293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控制面源污染的生态调蓄塘,包括有调蓄沉淀塘、储泥塘、生物强化塘、浮水植物,调蓄沉淀塘与拦水坝前河段之间连通有抽水装置,调蓄沉淀塘与储泥塘之间设有抽泥装置,调蓄沉淀塘与生物强化塘之间设有第一排水装置,生物强化塘与浮水植物塘之间设有第二排水装置;生物强化塘包括有生态浮岛、曝氧装置;浮水植物塘内布设有框架式生态浮床,浮水植物塘处设有与调蓄沉淀塘相连接的回流水泵,回流水泵将浮水植物塘内的部分处理水泵回流入调蓄沉淀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调蓄沉淀塘、生物强化塘等多个功能塘的处理,不但能够处理污染程度较高的污水,而且还能可实现多次循环处理,极大地提升了净化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净化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净化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面源污染的生态调蓄塘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防治
,特别涉及一种控制面源污染的生态调蓄塘。

技术介绍

[0002]专利号为CN201521138894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出水可循环式生态塘净化系统,该系统的处理水通过回灌沟渠进入生态塘后再回到回灌沟渠进行农田灌溉。但是,该系统功能塘的数量少且功能单一,难以处理污染程度较高的污水。另外,专利号为201821674508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山区小流域非点源污染收集处理的多级生态塘系统。在该系统中,污水通过集水单元进入沉淀池、砾石床和多级串联稳定塘单元处理后排出,无法进行循环处理,以进一步提升净化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控制面源污染的生态调蓄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控制面源污染的生态调蓄塘,包括有调蓄沉淀塘、储泥塘、生物强化塘、浮水植物,所述调蓄沉淀塘与拦水坝前河段之间连通有抽水装置,所述调蓄沉淀塘与所述储泥塘之间设有抽泥装置,所述调蓄沉淀塘与所述生物强化塘之间设有第一排水装置,所述生物强化塘与所述浮水植物塘之间设有第二排水装置;
[0005]所述生物强化塘包括有生态浮岛、曝氧装置,所述生态浮岛的上方种植有促进降低COD的挺水植物,所述生态浮岛的下方挂设有组合填料,所述曝氧装置用于提供氧气以促进水中污染物氧化分解;
[0006]所述浮水植物塘内布设有框架式生态浮床,所述框架式生态浮床种植有促进富营养化物质分解的浮水植物,所述浮水植物塘处设有与所述调蓄沉淀塘相连接的回流水泵,所述回流水泵将所述浮水植物塘内的部分处理水泵回流入所述调蓄沉淀塘。
[0007]进一步阐述,所述调蓄沉淀塘与所述储泥塘之间、所述调蓄沉淀塘与所述生物强化塘之间、所述生物强化塘与所述浮水植物塘之间均采用土工布软围进行分隔。
[0008]进一步阐述,所述曝氧装置具体为微气泡纯氧空曝一体机。
[0009]进一步阐述,所述生态浮岛具体为苯板式生态浮岛。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调蓄沉淀塘、生物强化塘等多个功能塘的处理,不但能够处理污染程度较高的污水,而且还能可实现多次循环处理,极大地提升了净化效果。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抽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生态浮岛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曝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标号:10、调蓄沉淀塘;20、储泥塘;30、生物强化塘;31、生态浮岛;311、挺水植物;312、组合填料;32、曝氧装置;40、浮水植物塘;41、框架式生态浮床;42、回流水泵;50、抽水装置;51、抽水泵机组;60、抽泥装置;70、第一排水装置;80、第二排水装置;90、拦水坝。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17]结合附图1至附图4所示,一种控制面源污染的生态调蓄塘,包括有调蓄沉淀塘10、储泥塘20、生物强化塘30、浮水植物40,如附图1所示,拦水坝90将河道分为前河段、后河段,调蓄沉淀塘10与拦水坝前河段之间连通有抽水装置50,抽水装置50将拦水坝前河段的污染河水抽入调蓄沉淀塘10,如附图2所示,抽水装置50包括有多组抽水泵机组51,调蓄沉淀塘10对其进行沉淀,调蓄沉淀塘10与储泥塘20之间设有抽泥装置60,沉淀后的污泥通过抽泥装置60抽吸至储泥塘20内,储泥塘20内的污泥可通过外运处理或者投加底泥抑制剂进行无害化处理;调蓄沉淀塘10与生物强化塘30之间设有第一排水装置70,第一排水装置70将调蓄沉淀塘10完成沉淀的处理水抽入生物强化塘30内,生物强化塘30不仅能够初步减少处理水中的富营养物质,而且还能对处理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氧化分解;生物强化塘30与浮水植物塘40之间设有第二排水装置80,经生物强化塘30处理后的处理水通过第二排水装置80排进浮水植物塘40,浮水植物塘40能够进一步减少处理水中的富营养物质,浮水植物塘40处设有与调蓄沉淀塘10相连接的回流水泵42,回流水泵42将浮水植物塘40内的部分处理水泵回流入调蓄沉淀塘10,依次进行循环;经完全处理后的处理水经浮水植物塘40溢流入拦水坝后河道;
[0018]生物强化塘30包括有生态浮岛31、曝氧装置32,如附图3所示,生态浮岛31具体为苯板式生态浮岛,生态浮岛31的上方种植有促进降低COD的挺水植物311,生态浮岛31的下方挂设有组合填料312,挺水植物311的根系可吸收水中的富营养物质,从而降低COD;同时,挺水植物311的根系和组合填料312能够为水中的微生物提供着床;
[0019]如附图4所示,曝氧装置32用于提供氧气以促进水中污染物氧化分解;曝氧装置32具体为微气泡纯氧空曝一体机。曝氧装置32靠河内侧边缘设置,曝氧装置32能够为水中的好氧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氧气,进而加速好氧微生物对水中污染物的氧化分解。
[0020]浮水植物塘40内布设有框架式生态浮床41,框架式生态浮床41种植有促进富营养化物质进一步分解的浮水植物,浮水植物对水中氮、磷富营养化物质分解、吸收、转移,经完全处理后的处理水经浮水植物塘40溢流入拦水坝后河道。
[0021]具体地,调蓄沉淀塘10与储泥塘20之间、调蓄沉淀塘10与生物强化塘30之间、生物强化塘30与浮水植物塘40之间均采用土工布软围进行分隔。采用土工布软围进行分隔能够整个生态调蓄塘的土建结构建设,降低整个生态调蓄塘的建设成本。
[0022]本技术可用于处理面源污染,采用生态手段处理污水,通过调蓄沉淀塘、生物强化塘等多个功能塘的处理,极大地削减了污染物浓度;另外,功能塘内设置的生态浮岛等也有效地提升了整个处理系统的观赏性。对于河道过窄不适于安设处理水设备的场景,本
技术采用将污染河段河水抽至调蓄沉淀塘等多个功能塘内进行处理的方式,从而有效地克服了无法安设处理水设备的难题。本技术通过调蓄沉淀塘、生物强化塘等多个功能塘的处理,不但能够处理污染程度较高的污水,而且还能可实现多次循环处理,极大地提升了净化效果。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面源污染的生态调蓄塘,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调蓄沉淀塘(10)、储泥塘(20)、生物强化塘(30)、浮水植物塘(40),所述调蓄沉淀塘(10)与拦水坝前河段之间连通有抽水装置(50),所述调蓄沉淀塘(10)与所述储泥塘(20)之间设有抽泥装置(60),所述调蓄沉淀塘(10)与所述生物强化塘(30)之间设有第一排水装置(70),所述生物强化塘(30)与所述浮水植物塘(40)之间设有第二排水装置(80);所述生物强化塘(30)包括有生态浮岛(31)、曝氧装置(32),所述生态浮岛(31)的上方种植有促进降低COD的挺水植物(311),所述生态浮岛(31)的下方挂设有组合填料(312),所述曝氧装置(32)用于提供氧气以促进水中污染物氧化分解;所述浮水植物塘(40)内布设有框架式生态浮床(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远郭泽滨吴立煌林静伟林佳鑫
申请(专利权)人:汕头市弘东环境治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