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河湖生态缓冲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1838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河湖生态缓冲带,包括有由水体向坡岸依次设置的水质净化区、面源缓冲区、陆地景观区,水质净化区设于年平均最低水位线与常水位线之间,面源缓冲区设于常水位线与年平均最高水位线,陆地景观区从年平均最高水位线至陆地区域延伸设置;水质净化区于水位深处至浅处依次种设有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的表面覆盖设置有渔网;面源缓冲区堆填设置有若干生态袋,生态袋的表面覆盖设置有碎石层,生态袋栽种有挺水植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减少径流面源污染物随降雨直接流入河内,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美化河湖景观,改善河岸动植物的栖息条件,还能吸收、分解水中的富营养物质,从而降低水体污染程度。从而降低水体污染程度。从而降低水体污染程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河湖生态缓冲带


[0001]本技术涉及河湖生态治理相关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的河湖生态缓冲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被不断开发,自然流域、以及人工河道的空间被不断挤占,水体污染愈发严重,水体周边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因人为开荒种地、以及流域地质、土壤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河流的含沙量越来越高,河道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各种野生动植物的河道栖息地遭到破坏,进而造成该生态系统长期处于变动、残缺状态。当遭遇强降雨时,遭到破坏的河道失去缓冲作用,造成水土流失,并且致使污染物直接进入河道,导致河道水质超标。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河湖生态缓冲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河湖生态缓冲带。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的河湖生态缓冲带,包括有由水体向坡岸依次设置的水质净化区、面源缓冲区、陆地景观区,所述水质净化区设于年平均最低水位线与常水位线之间,所述面源缓冲区设于常水位线与年平均最高水位线,所述陆地景观区从年平均最高水位线至陆地区域延伸设置;所述水质净化区于水位深处至浅处依次种设有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所述沉水植物的表面覆盖设置有渔网;所述面源缓冲区堆填设置有若干生态袋,所述生态袋的表面覆盖设置有碎石层,所述生态袋栽种有挺水植物;所述陆地景观区铺设有草皮,所述草皮处种植有灌木。
[0005]进一步阐述,所述沉水植物扦插种植于所述水质净化区,所述沉水植物为矮化苦草、轮叶黑藻、穗状狐尾藻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沉水植物的种植密度为20丛/


[0006]进一步阐述,所述浮叶植物扦插种植于所述水质净化区,所述浮叶植物为睡莲、萍逢草、荇菜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浮叶植物的种植密度范围为1~ 5株/


[0007]进一步阐述,所述碎石层的厚度为300mm。
[0008]进一步阐述,所述挺水植物为千屈菜、菖蒲、黄花鸢尾、美人蕉、旱伞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挺水植物的种植密度为9株/


[0009]进一步阐述,所述灌木为红花檵木、南天竹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灌木的种植密度为10株/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能够减少径流面源污染物随降雨直接流入河内,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美化河湖景观,改善河岸动植物的栖息条件,还能吸收、分解水中的富营养物质,从而降低水体污染程度。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在设置面源缓冲区时的示意图。
[0013]图3为面源缓冲区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0014]附图标号:10、水质净化区;11、沉水植物;12、浮叶植物;13、渔网;20、面源缓冲区;21、生态袋;22、碎石层;23、挺水植物;30、陆地景观区;31、灌木。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16]结合附图1至附图3所示,一种新型的河湖生态缓冲带,包括有由水体向坡岸依次设置的水质净化区10、面源缓冲区20、陆地景观区30,水质净化区10设于年平均最低水位线与常水位线之间,面源缓冲区20设于常水位线与年平均最高水位线,陆地景观区30从年平均最高水位线至陆地区域延伸设置;水质净化区10于水位深处至浅处依次种设有沉水植物11、浮叶植物12,沉水植物11的表面覆盖设置有渔网13,渔网13能够防止植物根系冲刷;面源缓冲区20堆填设置有若干生态袋21,生态袋21的表面覆盖设置有碎石层22,碎石层22的厚度为300mm。生态袋21与碎石层22的设置能够防止径流直接进入水体,减缓径流流速;使用时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应先在生态袋21栽种有挺水植物23,随后再铺设碎石层22;陆地景观区30铺设有草皮,草皮处种植有灌木31。灌木31为红花檵木、南天竹中的一种或多种,灌木的种植密度为10株/

。陆地景观区30能够截留泥沙,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并且还能吸收滞纳营养物质,同时为野生动物提供遮蔽场所,增加物种多样性,还能美化水边环境,隔离人为干扰对河湖的负面影响。水质净化区10、面源缓冲区20、陆地景观区30在进行种植植物前需先进行生态疏浚、底泥掩蔽、垃圾清理、杂草清除以及土壤换填等措施。
[0017]结合附图1所示,沉水植物11扦插种植于水质净化区10,沉水植物11在种植前还需对基质进行土质改良,沉水植物11为矮化苦草、轮叶黑藻、穗状狐尾藻中的一种或多种,沉水植物11的种植密度为20丛/

。浮叶植物12扦插种植于水质净化区10,浮叶植物12为睡莲、萍逢草、荇菜中的一种或多种,浮叶植物12的种植密度范围为1~ 5株/

。沉水植物11和浮叶植物12能吸收水中富营养物质,削减水域污染物浓度。
[0018]结合附图1和附图3所示,挺水植物23为千屈菜、菖蒲、黄花鸢尾、美人蕉、旱伞草中的一种或多种,挺水植物23的种植密度为9株/

。挺水植物23的根系能够吸收、分解生态袋21中的氮、磷,当存在面源污染时,污染被面源缓冲区20的挺水植物23所截留,挺水植物23将污染物进行吸收和分解,从而能够有效降低面源污染对水域的影响。
[001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0]以上所述并非对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凡依据本技术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河湖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由水体向坡岸依次设置的水质净化区(10)、面源缓冲区(20)、陆地景观区(30),所述水质净化区(10)设于年平均最低水位线与常水位线之间,所述面源缓冲区(20)设于常水位线与年平均最高水位线,所述陆地景观区(30)从年平均最高水位线至陆地区域延伸设置;所述水质净化区(10)于水位深处至浅处依次种设有沉水植物(11)、浮叶植物(12),所述沉水植物(11)的表面覆盖设置有渔网(13);所述面源缓冲区(20)堆填设置有若干生态袋(21),所述生态袋(21)的表面覆盖设置有碎石层(22),所述生态袋(21)栽种有挺水植物(23);所述陆地景观区(30)铺设有草皮,所述草皮处种植有灌木(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河湖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水植物(11)扦插种植于所述水质净化区(10),所述沉水植物(11)为矮化苦草、轮叶黑藻、穗状狐尾藻中的一种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远张锦鸿庄伟能林佳鑫吴立煌
申请(专利权)人:汕头市弘东环境治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