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效果好的汽车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56031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效果好的汽车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和设置在座椅本体底部的减震机构;座椅本体包括坐垫、靠背和头枕;减震机构包括底座、顶板、第一减震机构、第二减震机构和间距调节机构,顶板平行设置在底座的上部,坐垫设置在顶板的顶端,底座底端的四个拐角分别设置有垫脚,第一减震机构分别设置在底座与顶板之间的四个拐角,第二减震机构设置在底座与顶板之间的中部,间距调节机构设置在第二减震机构的底部,通过间距调节机构调节底座与顶板之间的预设间距;第一减震机构包括滑套、第一压簧和滑柱;第二减震机构包括固定块、斜撑臂、滑块和第二压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解决现有的汽车座椅减震性能差、不便于调节减震强度等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效果好的汽车座椅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座椅
,尤其涉及一种减震效果好的汽车座椅。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座椅是坐车时乘坐的座椅,其一般包括头枕、靠背和坐垫,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汽车座椅的舒适度有了较高的要求,其中,减震性能是体现汽车座椅舒适度的重要指标,现有的汽车座椅一般都具有减震功能,一种是通过弹性软垫来进行减震,一种是通过机械减震器来进行减震。
[0003]现有技术中,无论是通过软垫还是机械减震器进行减震,其减震性能任然存在缺陷,减震效果较差,当汽车行驶在颠簸的路面上时,乘坐人员依然能够感受到较强的震感,影响人员的乘坐体验,汽车座椅也会因为剧烈的震动而损坏,影响了其使用寿命,其次,现有的汽车座椅不能对减震强度进行调节,不能很好的满足不同重量的乘坐人员以及在不同路况的路面上行驶时的减震需求。
[0004]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效果好的汽车座椅,本技术具有提高汽车座椅的减震性能、延长汽车座椅的使用寿命、便于对减震强度进行调节等优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减震效果好的汽车座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论是通过软垫还是机械减震器进行减震,其减震性能任然存在缺陷,减震效果较差,当汽车行驶在颠簸的路面上时,乘坐人员依然能够感受到较强的震感,影响人员的乘坐体验,汽车座椅也会因为剧烈的震动而损坏,影响了其使用寿命,其次,现有的汽车座椅不能对减震强度进行调节,不能很好的满足不同重量的乘坐人员以及在不同路面上行驶时的减震需求等技术问题,本技术具有提高汽车座椅的减震性能、延长汽车座椅的使用寿命、便于对减震强度进行调节等优点。
[0006]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效果好的汽车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和设置在座椅本体底部的减震机构;座椅本体包括坐垫、靠背和头枕,靠背的底端与坐垫的后端部铰接设置,头枕设置在靠背的顶部;减震机构包括底座、顶板、第一减震机构、第二减震机构和间距调节机构,顶板与底座平行且设置底座的上部,坐垫固定设置在顶板的顶端,底座底端的四个拐角处分别设置有垫脚,第一减震机构分别设置在底座与顶板之间的四个拐角处,第二减震机构设置在底座与顶板之间的中部,间距调节机构设置在第二减震机构的底部,通过间距调节机构调节底座与顶板之间的预设间距,预设间距即是在正常状态下,汽车座椅的顶部不承压时,底座与顶板之间的间距;第一减震机构包括滑套、第一压簧和滑柱,滑套分别固定安装在底座顶端的四个拐角处,滑套的内部设置有滑腔,滑套的顶端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直径小于滑腔的直径,第一压簧设置在滑腔内,滑腔内还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位于第一压簧的上部,并且限位块的直径大于第一通孔
的直径,滑柱分别与滑套位置对应设置在顶板底端的四个拐角,滑柱的底端穿过第一通孔与限位块固定连接;第二减震机构包括固定块、斜撑臂、滑块和第二压簧,固定块固定设置在顶板底端的中部,固定块的四个棱边处分别设置有第一铰接座,斜撑臂的个数为四个,四个斜撑臂的顶端分别与固定块四个棱边处的第一铰接座铰接,底座的顶端由底座的中心至底座的四个拐角处之间分别设置有滑槽,滑槽内沿滑槽的方向设置有导杆,滑块滑动套设在导杆的中部,滑块的顶端设置有第二铰接座,四个斜撑臂的底端分别与第二铰接座铰接,第二压簧套设在导杆上且分别位于滑块的两侧。
[0007]优选的,为了便于对底座与顶板之间的预设间距进行调节,间距调节机构包括螺柱、限位板、限位套和转把,螺柱竖直设置在固定块的底端,限位板设置在底座与固定块之间,限位板底端的四个拐角与底座之间通过支撑柱固定连接,限位板上与螺柱位置对应设置有第二通孔,底座的中部与螺柱位置对应设置有第三通孔,限位套设置在限位板的底部,并且限位套的底部伸入第三通孔内,限位套的中部竖直设置有顶部开口的螺纹腔,螺柱的底端向下穿过第二通孔螺接在螺纹腔内,转把固定安装在限位套的底端,转把呈“L”形,并且转把的外端部向左右任一侧的方向水平伸出底座的边部,转把的底端位于垫脚的底端的上部。
[0008]优选的,为了便于乘坐人员转动转把,转把的外端部套设有橡胶套。
[0009]优选的,为了防止限位套与限位板之间的撞击磨损,限位套的顶部设置有橡胶垫。
[0010]优选的,为了提高第一减震器的减震性能,滑柱上套设有第三压簧,第三压簧位于滑套与顶板之间。
[0011]优选的,为了提高汽车座椅的减震性能,固定块与限位板之间设置有第四压簧,第四压簧套设在螺柱的外部。
[0012]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3](1)本技术中,底座与顶板之间的四个拐角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减震机构,第一减震机构保证了汽车座椅在受到震动时在竖直方向上运动而不会前后左右晃动,提高了汽车座椅的平稳性,同时也提高了汽车座椅的减震性能,底座与顶板之间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减震机构,第二减震机构可以将汽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震动力分散到底座的中部到底座的四个拐角之间的水平方向上,从而减小竖直方向上的震动力,减小乘坐人员感受到的震感,提高汽车座椅的减震性能,延长汽车座椅的使用寿命;
[0014](2)本技术中,第二减震机构的底部设置有间距调节机构,通过间距调节机构调节底座与顶板之间的预设间距,预设间距即是在正常状态下,汽车座椅的顶部不承压时,底座与顶板之间的间距,改变底座与顶板之间的预设间距可以改变第一减震机构中第一压簧和第三压簧以及第二减震机构中第二压簧与第四压簧的初始压缩量,进而调节第一减震机构与第二减震机构的减震强度,以适用于不同重量的乘坐人员以及在不同路面上行驶时的减震需求。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侧视方向剖视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正视图;
[0017]图3为第一减震机构剖视图;
[0018]图4为底座与第二减震安装结构俯视图;
[0019]图5为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0]图中:1、座椅本体;11、坐垫;12、靠背;13、头枕;2、减震机构;21、底座;211、滑槽;22、顶板;23、第一减震机构;231、滑套;232、第一压簧;233、滑柱;234、第三压簧;24、第二减震机构;241、固定块;242、斜撑臂;243、滑块;244、第二压簧;25、间距调节机构;251、螺柱;252、限位板;253、限位套;254、转把;3、垫脚;4、滑腔;5、第一通孔;6、限位块;7、第一铰接座;8、导杆;9、第二铰接座;10、支撑柱;100、第二通孔;110、第三通孔;120、螺纹腔;130、橡胶套;140、橡胶垫;150、第四压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效果好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座椅本体底部的减震机构;所述座椅本体包括坐垫、靠背和头枕,所述靠背的底端与所述坐垫的后端部铰接设置,所述头枕设置在所述靠背的顶部;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底座、顶板、第一减震机构、第二减震机构和间距调节机构,所述顶板与所述底座平行且设置所述底座的上部,所述坐垫固定设置在所述顶板的顶端,所述底座底端的四个拐角处分别设置有垫脚,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底座与所述顶板之间的四个拐角处,所述第二减震机构设置在所述底座与所述顶板之间的中部,所述间距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减震机构的底部,通过所述间距调节机构调节所述底座与所述顶板之间的预设间距;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包括滑套、第一压簧和滑柱,所述滑套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顶端的四个拐角处,所述滑套的内部设置有滑腔,所述滑套的顶端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滑腔的直径,所述第一压簧设置在所述滑腔内,所述滑腔内还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第一压簧的上部,并且所述限位块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所述滑柱分别与所述滑套位置对应设置在所述顶板底端的四个拐角,所述滑柱的底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限位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减震机构包括固定块、斜撑臂、滑块和第二压簧,所述固定块固定设置在所述顶板底端的中部,所述固定块的四个棱边处分别设置有第一铰接座,所述斜撑臂的个数为四个,四个所述斜撑臂的顶端分别与所述固定块四个棱边处的所述第一铰接座铰接,所述底座的顶端由所述底座的中心至所述底座的四个拐角处之间分别设置有滑槽,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定飞戴卫星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茂信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