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0945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49
鞍乘型车辆(11)具备:燃料箱(44),其被车架(12)支承并具有供油口(44a);车身罩(13),其至少局部覆盖燃料箱,在与供油口对置的位置区划开口(47);盖(48),其开闭开口;燃料帽(55),其与盖分体地设置,堵塞供油口,支承体(57b),其以从供油口的外缘向外侧沿一方向离开的方式扩展;铰链臂(63),其与盖的内表面结合,并绕旋转轴线(62)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支承体,燃料帽在打开供油口的开启位置及堵塞供油口的关闭位置之间,绕轴线(56)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支承体。由此,提供能够进一步提高供油时的操作性的鞍乘型车辆。的鞍乘型车辆。的鞍乘型车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鞍乘型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鞍乘型车辆,其具备:被车架支承且具有供油口的燃料箱、至少局部覆盖燃料箱且在与供油口对置的位置区划开口的车身罩、开闭开口的盖、与盖分体地设置且堵塞供油口的燃料帽。

技术介绍

[0002]日本特开平9-207852号公报公开了具备覆盖车身的后半部分的后架罩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在后架罩上形成燃料补给用的盖孔(开口)。在盖孔上开闭自如地配置盖。在盖的内侧,在燃料箱的供油口装配燃料帽。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0785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7]在同一公报所记载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中,用户在向燃料箱供油时,必须一直保持从供油口取下的燃料帽。用户必须在手保持燃料帽的状态下,将供油枪插入供油口。用户必须单手操作供油枪,期望操作性的进一步提高。
[0008]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实际状况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能够进一步提高供油时的操作性。
[0009]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燃料箱,其被车架支承并具有供油口;车身罩,其至少局部覆盖所述燃料箱,在与所述供油口对置的位置区划开口;盖,其开闭所述开口;燃料帽,其与所述盖分体地设置,堵塞所述供油口,在所述鞍乘型车辆中,具备:支承体,其设置于从所述供油口的外缘向外侧沿一方向离开的位置;铰链臂,其与所述盖的内表面结合,并绕旋转轴线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支承体,所述燃料帽在打开所述供油口的开启位置及堵塞所述供油口的关闭位置之间,绕轴线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支承体。
[0011]根据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盖从所述车身罩的外侧覆盖于所述开口。
[0012]根据第三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盖在打开至打开位置时,通过能够从所述车身罩的外侧进入的紧固件紧固于所述铰链臂。
[0013]根据第四方面,在第一~第三方面中任一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燃料帽及所述盖上连结使所述燃料帽的摆动和所述盖的开闭动作连动的连杆部件。
[0014]根据第五方面,在第一~第四方面中任一结构的基础上,鞍乘型车辆具备:限制体,其在与所述一方向相反方向的另一方向上偏离所述燃料盖的轨道而配置,并与所述燃
料箱结合;锁定爪,其在与所述限制体卡合的关闭位置保持所述燃料盖的第一位置、及从所述第一位置后退并脱离所述限制体的第二位置之间进行位移。
[0015]根据第六方面,在第一~第五方面中任一结构的基础上,鞍乘型车辆还具备帽基座,该帽基座装配于所述燃料箱并绕所述供油口扩展,支承所述燃料盖及所述铰链臂。
[0016]根据第七方面,在第一~第六方面中任一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车身罩具备后壳罩,该后壳罩在乘员座的后方配置所述开口,且具有与所述盖的外缘齐平面地连续的外表面,所述支承体相对于所述供油口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前方。
[0017]根据第八方面,在第七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铰链臂上形成弯曲区域,该弯曲区域在将所述盖打开至所述打开位置时避免与所述后壳罩的接触。
[0018]根据第九方面,在第八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盖在被打开至所述打开位置时,位于比所述乘员座靠上方。
[0019]根据第十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车身罩具备后壳罩,该后壳罩在乘员座的后方配置所述开口,且具有与所述盖的外缘齐平面地连续的外表面,在所述盖上形成:顶板,其紧固于所述铰链臂,在被打开至所述打开位置时,从上方覆盖所述铰链臂;隐藏板,其从顶板连续,在被打开至所述打开位置时,将所述紧固件向下方露出的同时从后方覆盖所述铰链臂。
[0020]专利技术效果
[0021]根据第一方面,在向燃料箱供油时,盖开启,从开口向车身罩外的空间露出供油口。燃料帽绕轴线摆动而打开供油口。此时,盖和燃料帽分体地构成,因此,盖能够作为车身罩的一部分自由地设计。能够提高鞍乘型车辆的外观设计性。而且,燃料帽及盖的开启方向相对于供油口一致,因此,能够在供油口的一方向上确保大的空间。用户能够容易将供油枪插入供油口。由于燃料帽被支承体支承,因此,用户的手能够从帽的保持释放。用户能够通过双手操作供油枪,即使是力量弱的人,也能够容易实现供油。
[0022]根据第二方面,盖从外侧覆盖于车身罩的开口,因此,盖的内侧能够与车身罩外的空间良好地隔开。盖能够在车身罩外的空间实现开闭动作。
[0023]根据第三方面,在制造鞍乘型车辆时,燃料箱被车身罩覆盖。在组装车身罩之前,燃料帽及铰链臂安装于支承体并与燃料箱结合。然后,盖被紧固于铰链臂。尽管盖与车身罩的内侧的铰链臂结合,但盖也能够从车身罩的外侧嵌合于车身罩的开口。盖的内侧能够与车身罩外的空间良好地隔开。一般而言,在封闭形成于车身罩的开口时,盖形成得比开口大。因此,如果在组装车身罩之前盖与燃料箱结合,则车身罩无法被组装。例如如果将车身罩分割成两个部件,则在组装盖后,也能够组装车身罩,但在检查盖时等,必须逐一卸下车身罩,作业性会降低。
[0024]根据第四方面,燃料帽的摆动和盖的开闭动作进行连动,因此,如果操作燃料帽的摆动或盖的开闭动作的任一项,则车身罩的开口被打开,燃料箱的供油口被打开。尽管盖和燃料帽为分体,但能够通过一个动作打开盖及燃料帽。这样,在供油时,能够实现良好的作业性。而且,盖和燃料帽通过连杆部件连结,因此,当燃料帽到达关闭位置时,盖能够封闭开口。能够对应于盖的封闭,将燃料帽定位在关闭位置。如果未将燃料帽装配于供油口,则盖不封闭开口。这样,能够根据盖的观察,简单地确认燃料帽的装配。
[0025]根据第五方面,限制体及锁定爪能够高效地配置于与绕轴线摆动自如地支承盖及
燃料帽的支承体相反的一侧。
[0026]根据第六方面,帽基座能够将燃料帽及铰链臂单元化。帽基座、燃料帽及铰链臂能够预先组合并组装于燃料箱。因此,能够提高组装的作业性。
[0027]根据第七方面,供油枪能够从车辆后方简单地接近供油口。供油的作业性提高。
[0028]根据第八方面,盖能够不被后壳罩妨碍而大幅打开。
[0029]根据第九方面,能够大幅打开后壳罩的开口。
[0030]根据第十方面,即使将盖打开至打开位置,紧固件也被隐藏,因此,能够确保车辆的外观设计性。尽管如此,由于紧固件向下方露出,因此,也能够确保盖相对于铰链臂的紧固作业。此时,紧固件配置于盖的内侧,因此,盖的外表面能够确保为良好的装饰面。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概略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作为鞍乘型车辆的一具体例的小型摩托车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0032]图2是概略性地表示后壳罩的形状的车辆后方放大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
[0033]图3是概略性地表示埋入内罩的开关单元的概念图。(第一实施方式)
[0034]图4是概略性地表示燃料帽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燃料箱(44),其被车架(12)支承并具有供油口(44a);车身罩(13),其至少局部覆盖所述燃料箱(44),在与所述供油口(44a)对置的位置区划开口(47);盖(48),其开闭所述开口(47);燃料帽(55),其与所述盖(48)分体地设置,堵塞所述供油口(44a),所述鞍乘型车辆(11)的特征在于,具备:支承体(57b),其设置于从所述供油口(44a)的外缘向外侧沿一方向离开的位置;铰链臂(63),其与所述盖(48)的内表面结合,并绕旋转轴线(62)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支承体(57b);所述燃料帽(55)在打开所述供油口(44a)的开启位置及堵塞所述供油口(44a)的关闭位置之间,绕轴线(56)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支承体(57b)。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盖(48)从所述车身罩(13)的外侧覆盖于所述开口(4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盖(48)在打开至打开位置时,通过能够从所述车身罩(13)的外侧进入的紧固件(82)紧固于所述铰链臂(63)。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燃料盖(55)及所述盖(48)连结使所述燃料帽(55)的摆动和所述盖(48)的开闭动作连动的连杆部件(66)。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限制体(111),其在与所述一方向相反方向的另一方向上偏离所述燃料帽(55)的轨道而配置,并与所述燃料箱(44)结合;锁定爪(102a),其在与所述限制体(111)卡合的关闭位置保持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堀内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