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低噪音封装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2200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械的低噪音封装体。现有的机械的封装体在具有成本、重量等问题的同时,存在要提高降低噪音的性能时气流阻抗上升、冷却性能下降的被称为二律背反的问题,在确保放热性能在实用的范围内的基础上,通过具备大幅改善降低噪音的效果的吸音构造,能够实现箱体小型化、减小冷却风扇动力的机械的低噪音封装体。通过设置吸音构造,其是在吸气口11A或排气口13A的至少某一方上,将多根整形为圆筒状的在聚酯纤维的母材40a的表面上复合覆盖有聚酯纤维类等的高分子无纺织布40b的吸音筒40,以其长轴与流过吸气口11A或排气口13A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大致垂直交差的方式配置在支承件上,能够将气流阻抗抑制在最小限度,减小噪音,达到冷却风扇的小型化和冷却风扇动力的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用于减少从所设置的开口部放射的噪音的吸音构 造的机械封装体。上述开口部是为了冷却从具有吸气口、排气口的产 业机械等的机械中产生的热而设置。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开口部的吸音构造,最一般的是使用玻璃纤维等多孔质材料的内贴管(duct)、分离(split)型、单元(cell)型,这些基本 形态是吸音件内贴管。吸音件内贴管由于在声音的波长比其截面的直径或短边小的高音 区域中,声波呈射束状行进,所以减音量下降。为了尽量防止该缺陷, 常使用通过吸音件将管截面分割为格子状成为细直路的并列型的单元 型,或者通过平板状的吸音件平行地分割流路的分离器型的吸音管。但是,由于上述构造的减音量也受吸音件的吸音特性和吸音处理 后的管长支配, 一般通过使用分离型或单元型等,对高音有效,同时 进一步为了提高低音域的吸音率,不得不增加吸音件的厚度,结果会 因此增加流体阻抗。这样的现有的吸音管型的吸音构造相对于应用对 象最多的500 2kHz的带域的噪音,空间是必须的,在具有成本、重 量等问题的同时,存在要提高降低噪音的性能时气流阻抗上升、冷却 性能下降的被称为二律背反的问题。另外,通过散热窗(louver)的设置、将管形状设置为迷宫状能够 降低噪音,但也存在上述同样的问题。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在专利文献l (日本特开平9一 126666 号公报)中公幵了具有横穿空气入口、至少配置在两列上,且由吸音 件构成的大致圆柱状的吸音部件的减音装置。此外,在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0 — 8772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 种声音衰减体,通过吸音部件和设置在该吸音部件的一侧具有截面为凹状的反射面的声音反射部件,按照利用反射面反射透过吸音部件而 入射的声音,使吸音部件内的吸音距离变长,声音被吸音后,向声音S此外,在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9 — 26177号公报)中公开了具 有吸音功能的空气管(airduct),其通过将使用离子交换纤维的吸音件 安装在气体流路上,在吸音效果的同时利用离子交换纤维的气体污染 物质除去作用净化气体。此外,在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2 — 266756 号公报)中公开了将圆筒状的吸音元件插入角筒形箱体内的吸音器, 上述圆筒状的吸音元件是由具有通气性的无机质纤维、有机质纤维、 玻璃丝网或无纺织布等构成的防止飞散材料将无机质纤维管的表里面 覆盖。现有的吸音件内贴管或作为其应用的单元型、分离型,相对于降 低需求最大的500 2kHz的带域,为了提高减音量,必须使管变长、 内贴吸音件变厚、开口部变窄,其结果是增大气流阻抗,存在减音性 能和来自空间、重量、成本等实用方面的很多问题。此外,在专利文献l、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结构中,因为与空气流 交差地配置筒状的吸音部件,所以具有减少气流阻抗的效果,但是关 于针对吸音效果的吸音部件的材质,没有充分考虑吸音特性。进一步,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所述的结构中,因为与空气流平 行地配置吸音件,与上述单元型、分离型具有同样的问题,而且关于 针对吸音效果的吸音部件的材质,没有充分考虑吸音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机械的低噪音封装体的特征在于设置吸音构造,其是在吸气口或排气口的至少某一方上,将加工 成圆筒状的聚酯纤维类吸音筒以其长轴与流过上述吸气口或上述排气 口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大致垂直交差的方式配置在支承件上。此外,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纤维类吸音筒是在聚酯纤维的母材 的表面上圆筒状地巻绕并复合有高分子类无纺织布的吸音体。此外,其特征在于,采用在所述聚酯纤维类吸音筒的圆筒中心贯 通有实轴或中空轴的结构。此外,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械的低噪音封装体的特征在于,在 所述高分子类无纺织布上,设置有金属或者树脂类的网眼结构体或者 多孔结构体。此外,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件为聚酯纤维类吸音件。此外,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纤维类吸音件为在聚酯纤维的母材的表面上复合有高分子类无纺织布的吸音结构。此外,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材为玻璃纤维或者软质聚氨酯泡沫。此外,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结构为自由拆卸的盒式。此外,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件也设置在所述聚酯纤维类吸音筒的两端部以外的位置。进一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承件上设置多个半圆的切口部,在所述切口部形成能够嵌入所述聚酯纤维类吸音筒的两端部的吸音结构,将所述支承件和所述聚酯纤维类吸音筒的两端部互相重叠堆积构成排列。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能够在减少气流阻抗的同时实现低噪音化,所 以能够将冷却风量的降低抑制在最小限度,从而能够提高封装体的散 热性。此外,因为放热性能充裕,所以能够实现冷却风扇的小型化, 减少由冷却风扇产生的噪音,减少风扇动力,而且还能够使吸音构造 变小,从而能够达到封装体的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吸音构造的侧面图(a)和X—X截面图(b)。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吸音筒的构造的直径方向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2的吸音构造的俯视图。图4是固定有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吸音构造的低噪音封装体的 俯视图。图5是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吸音构造为盒式的低噪音封装体的 俯视图。图6是用于确认实施例1的吸音构造的吸音效果的实验装置的截 面图。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吸音构造的吸音效果的比较图。图8是表示在聚酯纤维的母材的表面上复合有聚酯无纺织布的情 况下的吸音特征的比较图。图9是表示实施例2的吸音构造的吸音效果的比较图。图10是用于确认现有构造的吸音效果的实验装置的截面图。图11是表示现有构造的吸音效果的比较图。图12是表示具有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吸音构造的低噪音封装体 的构造的结构图。图13是比较实际机器中实施例2的低噪音封装体和现有的封装体 的吸音效果的比较图。图14是表示利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吸音构造中的叠层支承件 的吸音筒的支承构造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2是表示应用本实施例的低噪音封装体的空气压缩机单元 (unit)的概略构造的纵截面图。在该图12中,空气压缩机单元1固 定在形成其外廓和框架的箱体2内的基底2a上,在箱体2内固定于被 支柱14支承的支承部件2b上的该种构件包括公知的电机3;同样固 定在支承部件2b上的生成压縮空气的外周驱动形涡旋压縮机4;向箱 体2内导引外部气体,对电机3和外周驱动形涡旋压缩机4等进行空 气冷却的冷却风扇5;将来自外周驱动形涡旋压縮机4的压縮空气冷却 到适当温度的热交换器6;和将来自该热交换器6的压縮空气除湿至适 当湿度的干燥器7。外周驱动形涡旋压縮机4包括V皮带轮(pulley) 8,在电机3的 旋转驱动的同时,通过设置在电机3的电机旋转轴3a的一侧(图12 中右侧)的V皮带轮9和张架在这些V皮带轮8、 9上的V皮带10传 送旋转动力。冷却风扇5的旋转轴连接在电机旋转轴3a的另一侧(图12中左 侧)上,在电机3的驱动的同时驱动冷却风扇5。然后,通过该冷却风 扇5的驱动,如图12中箭头A所示,使外部气体从配置有后述的吸音 筒40的吸气口 11A向箱体2内流入,通过冷却风扇5和管12从配置有后述吸音筒40的排气口 13A排出。由此,能够对箱体2内的电机3和涡旋压缩机4等进行外部气体 冷却。此外,与此同时,如图12中箭头B所示,来自吸气口 IIA的外 部气体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械的低噪音封装体,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吸音结构,其是在吸气口或排气口的至少一方上,将多根加工为圆筒状的聚酯纤维类吸音筒以其长轴与在所述吸气口或者所述排气口中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大致垂直交叉的方式配置在支承件上。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7-1-31 2007-0215941.一种机械的低噪音封装体,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吸音结构,其是在吸气口或排气口的至少一方上,将多根加工为圆筒状的聚酯纤维类吸音筒以其长轴与在所述吸气口或者所述排气口中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大致垂直交叉的方式配置在支承件上。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的低噪音封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酯纤维类吸音筒是在聚酯纤维的母材的表面上圆筒状地巻绕并复合有高分子类无纺织布的吸音体。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械的低噪音封装体,其特征在于 采用在所述聚酯纤维类吸音筒的圆筒中心贯通有实轴或中空轴的结构。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械的低噪音封装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高分子类无纺织布上,设置有金属或者树脂类的网眼结构体或者多孔结构体。5. 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矢部利明椎木和明饭田一嘉池田浩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产机系统普利司通可美技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