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颈轴承结构及具备该轴颈轴承结构的增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4922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6: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轴颈轴承构造(100),具备:通过内周面(21a)支承旋转轴的轴颈轴承(21);以及通过内周面(21a)保持轴颈轴承(21)的外周面(21b)的轴承外壳(15C),轴颈轴承(21)具有使内周面(21a)与外周面(21b)连通的供油孔(21c),轴承外壳(15C)具有朝向内周面(15a)开口的供油孔(15b),在轴承外壳(15C)的内周面(15a)形成有在绕轴线(X)的周向上延伸并且将从供油孔(15b)排出的润滑油导向供油孔(21c)的供油槽(15c)。的供油槽(15c)。的供油槽(15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轴颈轴承结构及具备该轴颈轴承结构的增压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轴颈轴承结构及具备该轴颈轴承结构的增压器。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有支承旋转轴的径向的负荷(径向负荷)的轴颈轴承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一对轴颈轴承构造来支承与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设置为一体的旋转轴的径向负荷。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

145942号公报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轴颈轴承构造由例如支承旋转轴的轴颈轴承(衬套金属)和轴承外壳构成,通过将轴颈轴承压入轴承外壳而使轴颈轴承被轴承外壳保持。另外,为了向轴颈轴承与旋转轴的间隙供给润滑油,例如在轴颈轴承和轴承外壳的绕各自的旋转轴的轴线的周向的同一位置设置有供油孔。由于在周向的同一位置设有供油孔,因此向轴承外壳的供油孔供给的润滑油经由轴颈轴承的供油孔而向轴颈轴承与旋转轴的间隙供给。
[0008]但是,当例如旋转轴与轴颈轴承烧粘在一起,从而轴颈轴承被压入轴承外壳的状态解除时,轴承外壳的供油孔与轴颈轴承的供油孔的周向的位置成为不同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轴承外壳的供油孔与轴颈轴承的供油孔成为不连通的状态,从而成为润滑油不供给至轴颈轴承与旋转轴的间隙的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颈轴承构造,即使成为轴颈轴承的供油孔与轴承外壳的供油孔的周向的位置不同的状态,也能够向轴颈轴承与旋转轴的间隙供给润滑油。
[0010]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轴颈轴承构造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手段。
[0012]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轴颈轴承构造具备:轴颈轴承,该轴颈轴承具有形成为沿着轴线延伸的圆筒状的第一内周面和第一外周面,并通过该第一内周面支承旋转轴;以及轴承外壳,该轴承外壳具有形成为沿着所述轴线延伸的圆筒状的第二内周面,并通过该第二内周面保持所述轴颈轴承的所述第一外周面,所述轴颈轴承具有第一供油孔,该第一供油孔使所述第一内周面与所述第一外周面连通,所述轴承外壳具有第二供油孔,该第二供油孔朝向所述第二内周面开口,在所述轴承外壳的所述第二内周面和所述轴颈轴承的所述第一外周面的至少任一个形成有供油槽,该供油槽在绕所述轴线的周向上延伸,并且将从所述第二供油孔排出的润滑油导向所述第一供油孔。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轴颈轴承构造,在轴承外壳的第二内周面和轴颈轴承的第一外周面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有供油槽。因此,即使轴颈轴承被保持于轴承外壳状态被解除而第一供油孔与第二供油孔的周向的位置成为不同的位置,也会维持从第二供油孔排出的润滑油被导向第一供油孔的状态。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轴颈轴承构造,即使成为轴颈轴承的供油孔与轴承外壳的供油孔的周向的位置不同的状态,也能够向轴颈轴承与旋转轴的间隙供给润滑油。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轴颈轴承构造中,可以是,所述供油槽形成于所述轴承外壳的所述第二内周面。由于供油槽形成于轴承外壳侧,因此能够抑制轴颈轴承薄壁化而强度降低。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轴颈轴承构造中,可以是,所述供油槽形成于所述轴颈轴承的所述第一外周面。由于供油槽形成于轴颈轴承侧,因此与形成于轴承外壳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形成供油槽的加工。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轴颈轴承构造中,可以是,所述供油槽的所述轴线方向的宽度在所述第二供油孔的所述轴线方向的宽度以下。当使供油槽的轴线方向的宽度比第二供油孔的轴线方向的宽度宽过多时,轴承外壳的第二内周面保持轴颈轴承的第一外周面的区域减少,从而轴承外壳对轴颈轴承的保持力降低。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轴颈轴承构造中,由于供油槽的轴线方向的宽度在第二供油孔的轴线方向的宽度以下,因此能够抑制上述的不良情况。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轴颈轴承构造中,可以是,所述供油槽形成于绕所述轴线周向的整周。由于供油槽形成于周向的整周,因此不论轴承外壳的供油孔与轴颈轴承的供油孔的周向的位置成为何种周向的位置关系的情况,都能够通过供油槽可靠地从第二供油孔向第一供油孔供给润滑油。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轴颈轴承构造中,可以是,配置有所述第一供油孔的所述周向的第一位置与配置有所述第二供油孔的所述周向的第二位置是不同的位置。即使第一供油孔与第二供油孔的周向的位置为不同的位置,也能够经由供油槽从第二供油孔向第一供油孔供给润滑油。因此,例如,在将轴颈轴承安装于轴承外壳时,不需要使第一供油孔与第二供油孔的周向的位置一致,因此安装作业变得容易。另外,即使使设置于轴承外壳的第二供油孔的数量比设置于轴颈轴承的第一供油孔的数量少,也能够经由供油槽供给润滑油,因此能够使向轴承外壳供给润滑油的供油系统简单化。
[0019]专利技术的效果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轴颈轴承构造,即使成为轴颈轴承的供油孔与轴承外壳的供油孔的周向的位置不同的状态,也能够向轴颈轴承与旋转轴的间隙供给润滑油。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整体结构的纵剖视图。
[0022]图2是图1所示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3是图2所示的轴颈轴承构造的I

I向视剖面。
[0024]图4是图1所示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25]图5是图4所示的轴颈轴承构造的II

II向视剖视图。
[0026]图6是图1所示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27]图7是图6所示的轴颈轴承构造的III

III向视剖视图。
[0028]图8是图1所示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29]图9是图8所示的轴颈轴承构造的IV

IV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第一实施方式〕
[0031]以下,使用图1,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气涡轮增压器进行说明。
[0032]如图1所示,排气涡轮增压器11主要包含涡轮12、压缩机13以及旋转轴14,并且这些被收容于外壳15内。
[0033]外壳15的内部形成为中空,并具有:涡轮外壳15A,该涡轮外壳15A构成收容涡轮12的结构的第一空间部S1;压缩机外壳15B,该压缩机外壳15B构成收容压缩机13的结构的第二空间部S2;以及轴承外壳15C,该轴承外壳15C构成收容旋转轴14的第三空间部S3。轴承外壳15C的第三空间部S3位于涡轮外壳15A的第一空间部S1与压缩机外壳15B的第二空间部S2之间。
[0034]旋转轴14的涡轮12侧的端部被作为涡轮侧轴承的轴颈轴承21支承为旋转自如,旋转轴14的压缩机13侧的端部被作为压缩机侧轴承的轴颈轴承22支承为旋转自如,并且旋转轴14向其延伸的轴向的移动被该推力轴承23限制。在旋转轴14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轴颈轴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轴颈轴承,该轴颈轴承具有形成为沿着轴线延伸的圆筒状的第一内周面和第一外周面,并通过该第一内周面支承旋转轴;以及轴承外壳,该轴承外壳具有形成为沿着所述轴线延伸的圆筒状的第二内周面,并通过该第二内周面保持所述轴颈轴承的所述第一外周面,所述轴颈轴承具有第一供油孔,该第一供油孔使所述第一内周面与所述第一外周面连通,所述轴承外壳具有第二供油孔,该第二供油孔朝向所述第二内周面开口,在所述轴承外壳的所述第二内周面和所述轴颈轴承的所述第一外周面的至少任一个形成有供油槽,该供油槽在绕所述轴线的周向上延伸,并且将从所述第二供油孔排出的润滑油导向所述第一供油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颈轴承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槽形成于所述轴承外壳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矢野由祐和田康弘岩佐幸博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重工船用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