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光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31281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光学装置,其特征为包括:多条扫描线;多条信号线;与所述多条扫描线和所述多条信号线的交叉处对应设置的多个像素;上述多个像素的每一个具有晶体管和发光元件;上述发光元件在取出光的方向上发射光;在与上述发光元件的发光区域的上述取出光的方向相反的一侧,配置了具有导电性的散热部。由此,使配置发光元件的电光学装置的耐环境性能得到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光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特别涉及提高了耐热性以及耐光性的采用发光元件的电光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作为显示元件采用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显示器受到关注。OLED是以对应于自身流动的驱动电流的亮度进行发光的电流驱动型发光元件。作为将此OLED形成矩阵状显示图像的方法,周知有采用有源矩阵的方法。采用多晶硅薄膜晶体管作为有源矩阵的有源元件的例子有再公开专利WO98/12689公报(专利文献1);采用非晶质硅薄膜晶体管的例子有J.Kanicki等的报告(非专利文献1)。另外并非作为OLED显示元件使用,采用非晶质硅薄膜晶体管的有源矩阵衬底的制造方法(专利文献2)也已公知。发光元件一般都是如此,而OLED的发光效率特别差,给予的能量大部分都转换为热了。由于发光时产生的自身发热,而带来OLED电流-亮度特性急速劣化,使用此OLED的电光学装置的显示功能就不能维持。另外由于发射光入射到用于其灰度控制和保持画像信号的薄膜晶体管等的沟道部内,就不能够维持良好的灰度再现性。专利文献1再公开专利WO98/12689公报;专利文献2再公开专利WO97/13177公报;非专利文献1J.Kanicki,J.H.Kim(Univ.of Michigan)AMLCD02 Tech.Digest,p.81。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采用新结构的电光学装置,解决这些发光元件存在的问题。为解决有关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电光学装置,在衬底上,具有多条扫描线、多条信号线、对应于上述多条扫描线和上述多条信号线的交叉部所设置的多个像素区域;上述多个像素区域的每个具有发光元件、和驱动该发光元件的驱动电路;上述发光元件在取出光的方向上发射光;在上述发光元件的与上述取出光的方向相反一侧具备散热部。通过采用此散热部对发光元件散热,能够提高电光学装置的耐热性。由于对于散热部要求其热传导性要好,例如采用金属等不透明的材料形成时,由于是在和取出光的方向相反的一侧设置,所以在显示方面没有障碍。另外能够获得不依赖于环境温度而进行显示的电光学装置。特别是采用具有由有机材料构成的发光层的OLED作为发光元件使用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散热性,如果将散热部形成厚膜覆盖在OLED上,散热部的膜应力全部加在OLED上,会使OLED劣化。也就是说,优选取出光的方向是和衬底相反的一侧,散热部处在发光元件和衬底之间。上述散热部横跨发光区域和非发光区域进行设置;将上述发光元件产生的热散热到在上述非发光区域上形成的散热部。利用形成发光元件区域和无发光元件区域的温度差,能够有效地对发光元件产生的热量散热。在上述非发光区域形成的散热部,既可以在上述像素区域的上述非发光区域形成,也可以设置在上述多个像素区域形成的区域周围的区域。所谓上述像素区域的上述非发光区域是指,例如如果每个像素电极由间隔膜划分像素区域,就是间隔膜形成的区域,也可以是扫描线、信号线、电源线或者每个像素形成的驱动电路形成的区域。上述多个像素区域形成的区域周围的区域是指,衬底的边缘部和多个像素区域形成的区域之间的区域。在其中也包含,例如由于制造上的原因等而设置的,与有效显示无关的像素所形成的区域。另外除了这些,上述散热部的特征是和上述驱动电路的任何电极采用同一种材料和同种膜结构。对于驱动电路的任何电极,如果驱动电路中包含晶体管,是指栅极和源极/漏极,如果包含电容,是指形成电容的一对电极。另外如果本专利技术的电光学装置是矩阵型显示装置,是和扫描线、信号线、电源线等采用同一材料而且是同种膜结构构成的,像素内的元件之间的连接线和散热部采用同一材料同种膜结构也可以。由此在不增加工序数的情况下就能形成散热部。除此之外,上述散热部和上述驱动电路的任何一电极之间的间隙在介于上述发光元件和上述散热部之间所设置的绝缘膜的膜厚以上,而在上述像素的重复距离以下。所说的介于上述发光元件和上述散热部之间的绝缘膜是指,例如如果驱动电路中包含晶体管,表示栅绝缘膜、层间绝缘膜等。这样的话,由于由发光元件产生的热量对上述晶体管产生影响之前就由散热部散热了,所以能够消除上述晶体管的热漂移的影响,能够获得没有温度依赖性的电光学装置。上述散热部具有和构成上述发光元件的多电极之中热导率高的第一电极大致相同的热导率或者具有更高的热导率。因为如此,上述散热部的膜厚既可以比上述第一电极的膜厚厚,上述散热部的导热率也可以比上述第一电极的导热率高。通过使上述散热部具有和构成上述发光元件的多电极之中导热率高的第一电极大致相同的导热率或者使其具有更高的导热率,就可以有效地散热,能够获得耐热性优良的电光学装置。本专利技术中,在上述多像素区域的每个中,在上述散热部和上述发光元件之间设置至少由第一热导电膜构成的热导电部。由于具有热导电膜,能够有效地将发光元件产生的热量向散热部传导的同时,发光元件产生的热量在像素区域的热导电部能够均匀地临时储存,像素区域内的温度分布均匀,就能使像素内的发光元件的亮度均匀,能够获得均质的电光学装置。进一步,在此基础上,上述热导电部在上述发光元件一侧具有第二热导电膜;上述第二热导电膜的热导率比上述第一热导电膜的热导率低。由此,由发光元件产生的热量能够在像素区域的热导电部均匀地暂时储存。上述热导电部处在上述驱动电路和上述发光元件之间;上述热导电部在上述驱动电路一侧具有第三热导电膜;上述第三热导电膜的热导率比上述第一热导电膜的热导率低。由此,能够将向上述晶体管的热传播抑制到最小,减少上述晶体管的热漂移的影响,获得温度依赖性很小的电光学装置。此外,上述散热部或者上述热导电部处在上述驱动电路和上述发光元件之间,是使上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不能到达上述驱动电路而设置的遮光部的一部分。另外上述散热部的上述发光元件的侧面,或者上述第二热导电膜至少具有消光性。除此之外,形成至少能覆盖上述驱动电路,隔离上述发光区域的间隔膜,上述间隔膜在上述取出光的方向相反一侧的面至少具有消光性。从上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部到上述驱动电路的距离,优选在上述间隔膜和上述散热部或者上述热导电部之间的距离以上,而在上述像素的重复距离以下。由此,不需要用另外的方法形成遮光部,就能够确实减轻向晶体管的泄漏光,得到灰度特性再现性优良的电光学装置。通过使用安装了以上所记载的电光学装置的电子设备,能够提供显示功能优良的电子设备,获得商品竞争力的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电光学装置的截面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电光学装置的构成例子的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中电光学装置所包括的像素的构成例子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中电光学装置的耐热、耐光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中电光学装置的全体构成的示意图。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电光学装置散热部的配置的平面图。图中100-绝缘性衬底,101-第一电极,102-第一绝缘膜,103-本征半导体膜,104-杂质半导体膜,105-第二电极,106-第二绝缘膜,107-第3绝缘膜,108-肋,110-OLED第一电极,111-OLED第一载流子注入膜,112-OLED半导体膜,113-OLED第二载流子注入膜,114-OLED第二电极,130-相向衬底,140-取出光的方向,200-电光学装置,201-有效显示像素区域,202-像素区域,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衬底上,具有多条扫描线、多条信号线、对应于所述多条扫描线和所述多条信号线的交叉部所设置的多个像素区域;所述多个像素区域的每个具有发光元件、和驱动该发光元件的驱动电路;所述发光元件在取出光 的方向上发射光;在所述发光元件的与所述取出光的方向相反一侧具备散热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泽德郎今村阳一河西利幸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