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SiCMOSFET子模组单元及其压接型封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1448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1 06: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SiC MOSFET子模组单元及其压接型封装,属于半导体器件封装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SiC功率芯片难以压接封装的问题。SiCMOSFET子模组单元包括DBC陶瓷基板、源极钼片、SiCMOSFET芯片阵列以及漏极钼片;所述源极钼片下表面对称设有N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分别与N个SiCMOSFET芯片相连,并露出SiCMOSFET芯片的栅极和源极,所述漏极钼片上表面设置有N个用于连接和定位SiCMOSFET芯片的第二凸起,所述SiCMOSFET芯片阵列由N个SiCMOSFET芯片组成,其露出的栅极和源极连接至DBC陶瓷基板。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模块的功率密度,增强了散热能力,提高了装置可靠性,模块内部使用硅凝胶填充提高了模块的绝缘水平,可以应用在高压领域。用在高压领域。用在高压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SiC MOSFET子模组单元及其压接型封装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力半导体封装
,具体涉及一种SiC MOSFET子模组单元及其压接型封装。

技术介绍

[0002]SiCMOSFET作为宽禁带功率半导体器件,相比于传统的硅器件具有很多优势,比如工作温度更高、通态损耗更低、开关频率更高和临界击穿场强更大等特点。随着碳化硅功率器件应用的逐渐推广,目前针对高压碳化硅功率器件的封装,还没有成熟统一的形式。
[0003]目前现有的功率器件封装形式主要分为两种:焊接型封装和压接型封装。其中焊接型封装采用键合线的形式将芯片与功率回路相连接,主要用于中低压(650至3300V)应用场景,在高压应用领域,焊接型封装易发生键合引线脱落、焊接层疲劳等故障,故主要采用压接型封装结构。
[0004]压接型封装结构具有易于串联,双面散热能力,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以及独特的失效短路模式等优点。压接型封装结构主要分为两种:凸台式压接和弹簧式压接。
[0005]采用凸台式压接结构的主要有Toshiba的IEGT系列和Westcode的PressPack系列,最高电压电流等级都已经达到4.5kV/3kA。此种结构模块内部芯片组装在一个大的钼盘上,每个芯片的集电极侧接触占据一个小的钼方格。校准框确定芯片的相互位置。带有栅极接触区切口的方形小钼片连接至发射极。栅极连接用弹簧来实现。此种结构对内部各个凸台的加工精度以及芯片的一致性要求非常高。
[0006]采用弹簧式压接结构的主要以ABB是StakPak系列为代表,其内部使用多个弹簧来均衡施加在芯片上的压力,对模块底板加工精度要求有所降低。但是由于弹簧侧的热阻较高,使得此种压接结构为单面散热,同时在长时间工作后,容易出现弹簧应力松弛,降低了可靠性。
[0007]压接型封装目前多用于硅IGBT芯片的封装,碳化硅器件整体尺寸及栅极面积相比硅器件更小,栅极区域难以通过弹簧引出;功率密度更大,对模块的绝缘及散热能力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因此其难以直接应用传统硅器件的压接型封装技术进行封装,而目前针对高压碳化硅器件的封装技术尚不成熟,难以充分发挥器件本身性能的优势。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SiC MOSFET子模组单元及其压接型封装,以克服碳化硅器件难以进行压接型封装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高了模块的功率密度,双面散热结构增强了散热能力,提高了装置可靠性,可以应用在高压领域。
[0009]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0]一种SiC MOSFET子模组单元,包括:
[0011]DBC陶瓷基板、源极钼片、SiCMOSFET芯片阵列以及漏极钼片;
[0012]所述源极钼片下表面对称设有N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分别与N个SiCMOSFET
芯片阵列相连,并露出SiCMOSFET芯片阵列的栅极和部分源极;
[0013]所述漏极钼片上表面设置有N个用于连接和定位SiCMOSFET芯片阵列的第二凸起,第二凸起与所述SiCMOSFET芯片阵列的漏极相连;
[0014]所述SiCMOSFET芯片阵列由N个SiCMOSFET芯片组成,露出的栅极和源极分别连接至DBC陶瓷基板。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和SiCMOSFET芯片阵列的数量均为4个、6个或8个。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与SiCMOSFET芯片阵列通过纳米银烧结相连。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凸起与SiCMOSFET芯片阵列通过纳米银烧结相连。
[0018]进一步地,所述栅极和源极通过键合线连接至DBC陶瓷基板。
[0019]一种SiC MOSFET子模组单元的压接型封装,包括:
[0020]源极端子、外壳、SiCMOSFET子模组单元、漏极端子;
[0021]所述源极端子和漏极端子的外沿通过外壳连接;
[0022]所述源极端子下侧设置有若干源极凸台;
[0023]所述漏极端子的上表面对应设置有若干漏极凸台;
[0024]每个所述源极凸台与对应的漏极凸台之间设置有一个SiCMOSFET子模组单元。
[0025]进一步地,所述源极凸台与所述SiCMOSFET子模组单元内的源极钼片上表面相连,所述漏极凸台与所述SiCMOSFET子模组单元内的漏极钼片下表面相连。
[0026]进一步地,所述漏极凸台与漏极钼片下表面通过纳米银烧结相连。
[0027]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内在漏极端子一侧填充有硅凝胶,硅凝胶覆盖住SiCMOSFET阵列。
[0028]进一步地,所述漏极凸台间隙中设置有PCB基板,在PCB基板一侧设置辅助源极端子和栅极端子,辅助源极端子和栅极端子通过键合线连接到DBC陶瓷基板。
[00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30]本专利技术将N片SiCMOSFET芯片同时组合为一个子模组,增加了源极钼片与漏极钼片面积,优化了芯片压接时的受力分布,解决了单个SiCMOSFET芯片面积过小无法进行压接型封装的问题,同时增加了功率密度。
[0031]源极钼片下表面被切割成四块凸起区域,并与SiCMOSFET芯片的源极通过纳米银烧结相连,同时漏极钼片上表面也通过纳米银烧结与SiCMOSFET芯片相连,进行压接型封装时各个子模组源极钼片与源极凸台、漏极钼片与漏极凸台均通过纳米银烧结相连,因此模块有效地降低了寄生参数。
[0032]子模组内部芯片分布对称,整体封装时各模组之间也保持对称分布,降低了内部杂散电感分布,同时芯片间杂散电感分布相似,改善了内部的均流特性。
[0033]PCB基板设置在多个漏极凸台间隙之中,通过键合线连接到所述SiC MOSFET芯片阵列的栅极和源极,并且PCB基板内栅极回路和开尔文源回路分别处于两层结构中,合理地引出了开尔文源,避免了功率回路和驱动回路存在交叉的现象;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凸台式的封装结构,具有双面散热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34]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35]图1为本专利技术SiCMOSFET子模组单元主视图;
[0036]图2、图3和图4为本专利技术SiCMOSFET子单元模组的分解示意图;
[0037]图5为本专利技术SiCMOSFET压接型封装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6为本专利技术SiCMOSFET压接型封装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0039]其中,1

DBC陶瓷基板,2

源极钼片,3

SiCMOSFET芯片阵列,4

漏极钼片,5

栅极,6

源极,7

源极端子,8

外壳,9

SiC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SiC MOSFET子模组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DBC陶瓷基板(1)、源极钼片(2)、SiCMOSFET芯片阵列(3)以及漏极钼片(4);所述源极钼片(2)下表面对称设有N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分别与N个SiCMOSFET芯片阵列(3)相连,并露出SiCMOSFET芯片阵列(3)的栅极(5)和部分源极(6);所述漏极钼片(4)上表面设置有N个用于连接和定位SiCMOSFET芯片阵列(3)的第二凸起,第二凸起与所述SiCMOSFET芯片阵列(3)的漏极相连;所述SiCMOSFET芯片阵列(3)由N个SiCMOSFET芯片组成,露出的栅极(5)和源极(6)分别连接至DBC陶瓷基板(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iC MOSFET子模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和SiCMOSFET芯片阵列(3)的数量均为4个、6个或8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iC MOSFET子模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与SiCMOSFET芯片阵列(3)通过纳米银烧结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iC MOSFET子模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与SiCMOSFET芯片阵列(3)通过纳米银烧结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iC MOSFET子模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5)和源极(6)通过键合线连接至DBC陶瓷基板(1)。6.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SiC MO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来利王海骅马定坤赵成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