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化匝道行车方向的立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9630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1 04: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变化匝道行车方向的立交,包括地面道路和高架道路,所述高架道路中间设有第一潮汐车道和第二潮汐车道,所述地面道路中间设有第三潮汐车道,所述第三潮汐车道的两端分别通过匝道与所述第一潮汐车道和第二潮汐车道连通,三条潮汐车道上均设有用于改变确定方向的可移动护栏。该结构中,匝道位于桥梁中部,且匝道上的行驶习惯为左进左出,通过灵活设置三条潮汐车道上的护栏,同时变化匝道和地面潮汐车道的行车方向,能有效降低交通拥堵,提高道路利用率,适用于具有潮汐交通特征的集散地。交通特征的集散地。交通特征的集散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变化匝道行车方向的立交


[0001]本技术涉及道路交通
,具体涉及一种可变化匝道行车方向的立交。

技术介绍

[0002]城市用地性质差异导致交通吸引点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匀,早晚高峰出现潮汐交通的现象明显,道路资源得不到最大化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在早高峰时,绝大多数出行都是从居住地点通向工作地点,而在晚高峰时,绝大多数出行都是从工作地点通向居住地点,导致交通分布的方向不均衡,造成潮汐交通现象。
[0003]现有的交通规划设计只能满足平峰时期的交通通行需求,但是在早晚高峰形成的潮汐交通下,道路资源出现不足或者车道分布不合理现象,造成重交通方向车辆延误较大,拥堵严重,而在轻交通方向的道路资源则出现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变化匝道行车方向的立交,该结构能有效降低交通拥堵,提高道路利用率,适用于具有潮汐交通特征的集散地。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0006]一种可变化匝道行车方向的立交,包括地面道路和高架道路,所述高架道路中间设有第一潮汐车道和第二潮汐车道,所述地面道路中间设有第三潮汐车道,所述第三潮汐车道的两端分别通过匝道与所述第一潮汐车道和第二潮汐车道连通;所述第一潮汐车道、第二潮汐车道和第三潮汐车道上设有用于改变确定方向的可移动护栏。
[0007]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潮汐车道和第二潮汐车道靠近匝道的道路两侧均设有固定护栏。
[0008]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潮汐车道、第二潮汐车道和第三潮汐车道上均设有用于指示行车方向的显示屏。
[0009]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地面道路上设有中央分隔带,所述中央分隔带设置于所述第三潮汐车道的两端,且中央分隔带的宽度与所述匝道的宽度相同。
[0010]更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潮汐车道由第一路段和第二路段组成,所述第一路段和第二路段连通,或所述第一路段和第二路段由隔断护栏隔开。
[0011]本技术的优点为:立交由地面和高架双层交通组成,高架上的潮汐车道通过两条匝道与地面上的潮汐车道连通,匝道位于桥梁中部,且匝道上的行驶习惯为左进左出;通过灵活设置三条潮汐车道上的护栏,能够根据交通疏解需求,同时变化匝道和地面潮汐车道的行车方向,有效提高道路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实施例1中立交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实施例2中地面道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

地面道路,2

高架道路,3

匝道,4

门型架,5

移动护栏,6

固定护栏,7

绿化带,8

中央隔离带,9

分隔护栏。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该描述只用来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制本技术。
[0016]实施例1
[0017]如图1所示,一种可变化匝道行车方向的立交,包括地面道路1、高架道路2、两条匝道3,高架道路2中间设有第一潮汐车道21和第二潮汐车道22,地面道路1中央设有中央隔离带12和第三潮汐车道11,第三潮汐车道11的两端分别通过一条匝道3与第一潮汐车道21和第二潮汐车道22连通。三条潮汐车道上均设有移动护栏5,可根据实际需要,将移动护栏5设置在潮汐道路的一侧以达到改变行车方向的目的,三条潮汐车道的行车方向相同。地面道路1上的车辆需要上高架道路2时,依次通过第三潮汐车道11和匝道3,进入高架道路2上的潮汐车道;该立交中的匝道3的行驶习惯为左进左出。还可以设置门型架4或桥墩用于支撑高架道路2,具体的,门型架4设置在第三潮汐车道11的上方。
[0018]为了提高立交的安全性,可在第一潮汐车道21和第二潮汐车道22靠近匝道3的路段两侧设置固定护栏6;还可以在三条潮汐车道上设置用于指示行车方向的指示屏。
[0019]地面道路1的两侧均设有绿化带7,地面道路1的中央设有中央分隔带8,中央分隔带8设置于第三潮汐车道11的两端且与匝道3同宽。
[0020]实施例2
[0021]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第三潮汐车11由第一路段111和第二路段112组成,且第一路段111和第二路段112之间设有分隔护栏9,第一路段111和第二路段112分别与一条匝道3连通,第一路段111和第二路段112上的行车方向相反,第一潮汐车道21和第一路段111的行车方向相同,第二潮汐车道22和第二路段112的行车方向相同。
[002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化匝道行车方向的立交,包括地面道路(1)和高架道路(2),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架道路(2)中间设有第一潮汐车道(21)和第二潮汐车道(22),所述地面道路(1)中间设有第三潮汐车道(11),所述第三潮汐车道(11)的两端分别通过匝道(3)与所述第一潮汐车道(21)和第二潮汐车道(22)连通;所述第一潮汐车道(21)、第二潮汐车道(22)和第三潮汐车道(11)上设有用于改变确定方向的可移动护栏(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变化匝道行车方向的立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潮汐车道(21)和第二潮汐车道(22)靠近匝道(3)的道路两侧均设有固定护栏(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变化匝道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韬黄伟奇鄂德军周鹏孙众王开拓石登峰杨俊刘宇王柏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