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夹式自动取放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3959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夹式自动取放料装置,包括第一直线模组、第二直线模组、升降直线模组、微插组件及取管组件,第一直线模组设置在机台上,第二直线模组沿垂直于第一直线模组方向连接在第一直线模组的输出端上;升降直线模组竖直连接于第二直线模组的输出端上;微插组件连接于升降直线模组的输出端;取管组件设置在微插组件上,经微插组件驱动而升降运动,取管组件的两个半圆插销在水平方向闭合形成圆柱插销后插入试管的凹孔内,在试管的凹孔内张开,向外贴紧凹孔侧壁,以便固定试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利用试管顶部结构,采用半圆状插销插入试管顶部后,从内侧抵住固定试管,有效地提升了试管取放效率,减少了取放过程中试管碎裂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夹式自动取放料装置
本技术涉及自动化设备领域,特别指一种内夹式自动取放料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医学领域的发展与医学普及,药瓶、药膏、试管等一些常用医疗物品的生产需求也大大提升。这类医疗用品往往需要批量生产、批量加工以及批量包装。试管是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可用作于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试管分普通试管、具支试管、离心试管等多种。在对试管进行灌装、生产过程中常常涉及到对试管的搬运、取放等动作,而试管多为不规则的圆柱状结构,且一般为玻璃等易碎材料;采用手工取放试管方式效率较低,且人手无法进入特殊的工站内,适应性插;而传统的机械手夹爪在进行试管取放过程中极易导致试管碎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有效利用试管顶部结构,采用半圆状插销插入试管顶部后,从内侧抵住固定试管,有效地提升了试管取放效率,减少了取放过程中试管碎裂情况的内夹式自动取放料装置。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内夹式自动取放料装置,包括第一直线模组、第二直线模组、升降直线模组、微插组件及取管组件,其中,上述第一直线模组设置在机台上,第二直线模组沿垂直于第一直线模组方向连接在第一直线模组的输出端上;上述升降直线模组竖直连接于第二直线模组的输出端上;上述微插组件连接于升降直线模组的输出端;上述取管组件设置在微插组件上,经微插组件驱动而升降运动,取管组件的两个半圆插销在水平方向闭合形成圆柱插销后插入试管的凹孔内,在试管的凹孔内张开,向外贴紧凹孔侧壁,以便固定试管。优选地,所述的微插组件包括微插气缸及升降架,其中,上述微插气缸连接在升降直线模组的输出端,且微插气缸的输出端朝下设置,升降架连接在微插气缸的输出端上。优选地,所述的取管组件包括固定夹座、活动夹座、取管气缸、第一半圆插销及第二半圆插销,其中,上述固定夹座水平设置在升降架上,固定夹座的底部并列设有至少二个安装孔;上述第一半圆插销包括至少二根,第一半圆插销竖直设置在固定夹座安装孔内,并向下延伸。优选地,所述的活动夹座沿水平方向可滑动地设置在固定夹座上,活动夹座的底部并列设有至少二个安装孔;上述第二半圆插销包括至少二根,第二半圆插销设置在活动夹座的安装孔内,并向下延伸。优选地,所述的取管气缸设置在活动夹座的侧部,且输出端连接活动夹座上,取管气缸驱动活动夹座带动第二半圆插销运动,使第二半圆插销靠近或远离第一半圆插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自主研发设计了一种有效利用试管顶部结构,采用半圆状插销插入试管顶部后,从内侧抵住固定试管,有效地提升了试管取放效率,减少了取放过程中试管碎裂情况的内夹式自动取放料装置。本技术利用试管底部的凹孔结构作为取放夹持时的承载部位,避免取放时直接与试管薄壁接触;独创性地采用第一半圆插销及第二半圆插销作为试管取放执行部件,第一半圆插销及第二半圆插销相互贴紧时合并成完整的圆柱体,该圆柱体的直径小于试管凹孔的内径,以便插入试管凹孔内,插入后,在取管气缸的动力驱动下,第一半圆插销及第二半圆插销相互分离,向外抵住凹孔的内壁,从而实现了对凹孔的固定,以便将试管取出或装入试管盒内。另外,本技术的第一半圆插销及第二半圆插销包括多根,且并列设置成单排结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同时取放多根试管。有效地提升了试管取放效率,降低了试管碎裂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三。图4为本技术的部件结构示意图之一。图5为本技术的部件结构示意图之二。图6为本技术的部件结构示意图之三。图7为本技术的部件结构示意图之四。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内夹式自动取放料装置,包括第一直线模组61、第二直线模组62、升降直线模组63、微插组件及取管组件,其中,上述第一直线模组61设置在机台上,第二直线模组62沿垂直于第一直线模组61方向连接在第一直线模组61的输出端上;上述升降直线模组63竖直连接于第二直线模组62的输出端上;上述微插组件连接于升降直线模组63的输出端;上述取管组件设置在微插组件上,经微插组件驱动而升降运动,取管组件的两个半圆插销在水平方向闭合形成圆柱插销后插入试管0的凹孔内,在试管0的凹孔内张开,向外贴紧凹孔侧壁,以便固定试管0。微插组件包括微插气缸69及升降架610,其中,上述微插气缸69连接在升降直线模组63的输出端,且微插气缸69的输出端朝下设置,升降架610连接在微插气缸69的输出端上。取管组件包括固定夹座66、活动夹座65、取管气缸64、第一半圆插销67及第二半圆插销68,其中,上述固定夹座66水平设置在升降架610上,固定夹座66的底部并列设有至少二个安装孔;上述第一半圆插销67包括至少二根,第一半圆插销67竖直设置在固定夹座66安装孔内,并向下延伸。活动夹座65沿水平方向可滑动地设置在固定夹座66上,活动夹座65的底部并列设有至少二个安装孔;上述第二半圆插销68包括至少二根,第二半圆插销68设置在活动夹座65的安装孔内,并向下延伸。取管气缸64设置在活动夹座65的侧部,且输出端连接活动夹座65上,取管气缸64驱动活动夹座65带动第二半圆插销68运动,使第二半圆插销68靠近或远离第一半圆插销。进一步,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有效利用试管顶部结构,采用半圆状插销插入试管顶部后,从内侧抵住固定试管,有效地提升了试管取放效率,减少了取放过程中试管碎裂情况的内夹式自动取放料装置。本技术利用试管底部的凹孔结构作为取放夹持时的承载部位,避免取放时直接与试管薄壁接触;独创性地采用第一半圆插销及第二半圆插销作为试管取放执行部件,第一半圆插销及第二半圆插销相互贴紧时合并成完整的圆柱体,该圆柱体的直径小于试管凹孔的内径,以便插入试管凹孔内,插入后,在取管气缸的动力驱动下,第一半圆插销及第二半圆插销相互分离,向外抵住凹孔的内壁,从而实现了对凹孔的固定,以便将试管取出或装入试管盒内。另外,本技术的第一半圆插销及第二半圆插销包括多根,且并列设置成单排结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同时取放多根试管。有效地提升了试管取放效率,降低了试管碎裂的情况。本技术的实施例只是介绍其具体实施方式,不在于限制其保护范围。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在本实施例的启发下可以作出某些修改,故凡依照本技术专利范围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属于本技术专利权利要求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夹式自动取放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直线模组(61)、第二直线模组(62)、升降直线模组(63)、微插组件及取管组件,其中,上述第一直线模组(61)设置在机台上,第二直线模组(62)沿垂直于第一直线模组(61)方向连接在第一直线模组(61)的输出端上;上述升降直线模组(63)竖直连接于第二直线模组(62)的输出端上;上述微插组件连接于升降直线模组(63)的输出端;上述取管组件设置在微插组件上,经微插组件驱动而升降运动,取管组件的两个半圆插销在水平方向闭合形成圆柱插销后插入试管(0)的凹孔内,在试管(0)的凹孔内张开,向外贴紧凹孔侧壁,以便固定试管(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夹式自动取放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直线模组(61)、第二直线模组(62)、升降直线模组(63)、微插组件及取管组件,其中,上述第一直线模组(61)设置在机台上,第二直线模组(62)沿垂直于第一直线模组(61)方向连接在第一直线模组(61)的输出端上;上述升降直线模组(63)竖直连接于第二直线模组(62)的输出端上;上述微插组件连接于升降直线模组(63)的输出端;上述取管组件设置在微插组件上,经微插组件驱动而升降运动,取管组件的两个半圆插销在水平方向闭合形成圆柱插销后插入试管(0)的凹孔内,在试管(0)的凹孔内张开,向外贴紧凹孔侧壁,以便固定试管(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夹式自动取放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插组件包括微插气缸(69)及升降架(610),其中,上述微插气缸(69)连接在升降直线模组(63)的输出端,且微插气缸(69)的输出端朝下设置,升降架(610)连接在微插气缸(69)的输出端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夹式自动取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清国郭昌周范维宋亚龙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鑫马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