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平衡轴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3605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载重汽车平衡悬架技术领域,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平衡轴总成,包括跨梁,跨梁的两端均连接有平衡轴支架,平衡轴支架的下部设有下支架,平衡轴支架的中部设有主轴支架,主轴支架的内侧设有内轴壳,内侧壳盖盖合在内轴壳上,内轴壳上固定有第一辅助支架,主轴支架的外侧设有外轴壳,外侧壳盖盖合在外轴壳上,外轴壳上固定有第二辅助支架,平衡轴支架的上部设有平衡翼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根据整体的受力情况和结构强度需要,根据实际的结构空间安装需要,在支架上布置更加合理的结构、减重孔和加强筋板,质量轻,降低了整个总成在生产过程中的锁孔和缩松,稳定性好,减轻了应力集中现象,提高了平衡轴的可靠性和车辆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平衡轴总成
本技术属于载重汽车平衡悬架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重型载重汽车的平衡轴支架。
技术介绍
重型载重汽车由于载重量大,路况复杂,多采用双后桥设计,平衡轴支架是在载重汽车安装在车架上,支撑弹簧钢板,连接后车轮在路况不平时的起平衡车身的推力杆,在汽车上是一个关键受力零部件,其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平衡轴的安全稳定性。目前,重型载重汽车的平衡轴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整体式平衡轴,另一种是断开式平衡轴;其中,整体式的平衡轴支架,不仅造价昂贵,不易于后期维护,而且自重较大,降低了汽车的承载量;同时由于重型载重汽车工作环境恶劣,载重量大,断开式平衡轴支架若结构设计不合理,则会造成支架受应力不均衡,引起平衡轴支架变形、撕裂等形式的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载重汽车的平衡轴支架,质量轻,承载能力强,成本低,可靠性好,安全性能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平衡轴总成,包括跨梁,跨梁的两端均连接有平衡轴支架,两端的平衡轴支架通过多根螺栓安装在跨梁上。平衡轴支架的下部设有下支架,下支架的下端设有开口槽,开口槽垂直于跨梁布置,开口槽安装在汽车车架上,开口槽的一侧设有第一弧形段,第一弧形段上开有第一减重通孔,下端开口槽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弧形段,第二弧形段上开有第二减重通孔,第一弧形段与第二弧形段能够增加开口槽的结构强度,第一减重通孔与第二减重通孔能够减轻整个结构的重量。平衡轴支架的中部设有主轴支架,主轴支架的内侧设有内轴壳,内侧壳盖的中心开有通轴孔,平衡轴的一端穿过通轴孔后通过轴承支撑在内轴壳内,为了提高防水和防尘效果,并防止平衡轴轴向窜动,内侧壳盖通过多根螺栓活动连接在内轴壳上,内侧壳盖盖合在内轴壳上,安装方便快捷。内轴壳上固定有第一辅助支架,第一辅助支架的顶部水平布置有第一辅助平台,第一辅助平台上堆成布置有两个第一承重平台,在保证第一承重平台结构强度的前提下,依据第一承重平台的结构受力,每个第一承重平台上均开有两个第一方形减重通孔,两个第一承重平台之间形成第一中心减重通孔,第一中心减重通孔顺着第一辅助支架的形状布置,既保证了整体的结构强度,又进一步减轻第一辅助支架的重量。主轴支架的外侧设有外轴壳,平衡轴的外端延伸至外轴壳内并通过轴承支撑,外侧壳盖的外端通过多根螺栓活动连接在外轴壳上,提高了防水防尘效果。外轴壳上固定有第二辅助支架,第二辅助支架上布置有两个第二承重平台,在保证第二承重平台的前提下,依据第二承重平台的结构受理,每个第二承重平台上均开有两个第二方形减重通孔,两个第二减重平台之间形成第二中心减重通孔,第二中心减重通孔顺着第二辅助支架的形状布置,既保证了整体的结构强度,又进一步减轻了第二辅助支架的重量。平衡轴支架的上部设有平衡翼板,平衡翼板包括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为了进一步减轻整个平衡翼板的重量,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之间形成弧形开口槽,弧形开口槽的结构强度稳定,不会出现扭断和裂纹现象。第一翼板通过第一筋板与主轴支架相连,第一筋板为上大下小结构,第一筋板的尺寸从上至下依次渐变。第二翼板通过第二筋板与主轴支架相连,第二筋板为上大下小结构,第二筋板的尺寸从上至下依次渐变。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上开有多个减重凸台,每个减重凸台上均开有螺纹通孔。跨梁包括平行布置的第一撑板和第二撑板,第一撑板与第二撑板的底部通过底板连接,第一撑板与第二撑板之间形成卡槽,平衡轴支架通过多根螺栓连接在卡槽内,跨梁的中部为内凹的弧形结构,相对于传统的直板型结构,空间合理性更好,重量更轻。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体有益效果体现在:本技术根据整体的受力情况和结构强度需要,根据实际的结构空间安装需要,在支架上布置更加合理的结构、减重孔和加强筋板,质量轻,降低了整个总成在生产过程中的锁孔和缩松,稳定性好,减轻了应力集中现象,提高了平衡轴的可靠性和车辆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中,1为跨梁,11为第一撑板,12为第二横板,13为卡槽,2为平衡轴支架,21为下支架,211为开口槽,212为第一弧形段,213为第一减重通孔,214为第二弧形段,215为第二减重通孔,22为主轴支架,221为内轴壳,222为内侧壳盖,223为通轴孔,224为第一辅助支架,225为第一辅助平台,226为第一承重平台,227为第一方形减重通孔,228为第一中心减重通孔,23为外轴壳,231为外侧壳盖,232为第二辅助支架,233为第二称重平台,234为第二方形减重通孔,235为第二中心减重通孔,24为平衡翼板,241为第一翼板,242为第二翼板,243为弧形开口槽,244为第一筋板,245为第二筋板,246为减重凸台,247为螺纹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4所示,一种汽车平衡轴总成,包括跨梁1,跨梁1的两端均连接有平衡轴支架2,两端的平衡轴支架2通过多根螺栓安装在跨梁1上。平衡轴支架2的下部设有下支架21,下支架21的下端设有下端开口槽211,下端开口槽211垂直于跨梁1布置,下端开口槽211安装在汽车车架上,下端开口槽211的一侧设有第一弧形段212,第一弧形段212上开有第一减重通孔213,下端开口槽211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弧形段214,第二弧形段214上开有第二减重通孔215,第一弧形段212与第二弧形段214能够增加下端开口槽211的结构强度,第一减重通孔213与第二减重通孔215能够减轻整个结构的重量。平衡轴支架2的中部设有主轴支架22,主轴支架22的内侧设有内轴壳221,内侧壳盖222的中心开有通轴孔223,平衡轴的一端穿过通轴孔223后通过轴承支撑在内轴壳221内,为了提高防水和防尘效果,并防止平衡轴轴向窜动,内侧壳盖222通过多根螺栓活动连接在内轴壳221上,内侧壳盖222盖合在内轴壳221上,安装方便快捷。内轴壳221上固定有第一辅助支架224,第一辅助支架224的顶部水平布置有第一辅助平台225,第一辅助平台225上堆成布置有两个第一承重平台226,在保证第一承重平台226结构强度的前提下,依据第一承重平台226的结构受力,每个第一承重平台226上均开有两个第一方形减重通孔227,两个第一承重平台226之间形成第一中心减重通孔228,第一中心减重通孔228顺着第一辅助支架224的形状布置,既保证了整体的结构强度,又进一步减轻第一辅助支架224的重量。主轴支架22的外侧设有外轴壳23,平衡轴的外端延伸至外轴壳23内并通过轴承支撑,外侧壳盖231的外端通过多根螺栓活动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平衡轴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跨梁(1),所述跨梁(1)的两端均连接有平衡轴支架(2);/n所述平衡轴支架(2)的下部设有下支架(21),所述下支架(21)的下端设有下端开口槽(211),下端开口槽(211)垂直于跨梁(1)布置,下端开口槽(211)的一侧设有第一弧形段(212),第一弧形段(212)上开有第一减重通孔(213),下端开口槽(211)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弧形段(214),第二弧形段(214)上开有第二减重通孔(215);/n所述平衡轴支架(2)的中部设有主轴支架(22),所述主轴支架(22)的内侧设有内轴壳(221),内侧壳盖(222)盖合在内轴壳(221)上,内侧壳盖(222)通过多根螺栓活动连接在内轴壳(221)上,所述内侧壳盖(222)的中心开有通轴孔(223),所述内轴壳(221)上固定有第一辅助支架(224),所述第一辅助支架(224)的顶部水平布置有第一辅助平台(225),所述第一辅助平台(225)上堆成布置有两个第一承重平台(226),每个所述第一承重平台(226)上均开有两个第一方形减重通孔(227),两个第一承重平台(226)之间形成第一中心减重通孔(228);/n所述主轴支架(22)的外侧设有外轴壳(23),外侧壳盖(231)盖合在外轴壳(23)上,外侧壳盖(231)通过多根螺栓活动连接在外轴壳(23)上,所述外轴壳(23)上固定有第二辅助支架(232),所述第二辅助支架(232)上布置有两个第二承重平台,每个所述第二承重平台上均开有两个第二方形减重通孔(234),两个第二减重平台之间形成第二中心减重通孔(235);/n所述平衡轴支架(2)的上部设有平衡翼板(24),所述平衡翼板(24)包括第一翼板(241)和第二翼板(242),所述第一翼板(241)和第二翼板(242)之间形成弧形开口槽(243),所述第一翼板(241)通过第一筋板(244)与主轴支架(22)相连,所述第二翼板(242)通过第二筋板(245)与主轴支架(22)相连,第一翼板(241)和第二翼板(242)上开有多个减重凸台(246),每个减重凸台(246)上均开有螺纹通孔(24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平衡轴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跨梁(1),所述跨梁(1)的两端均连接有平衡轴支架(2);
所述平衡轴支架(2)的下部设有下支架(21),所述下支架(21)的下端设有下端开口槽(211),下端开口槽(211)垂直于跨梁(1)布置,下端开口槽(211)的一侧设有第一弧形段(212),第一弧形段(212)上开有第一减重通孔(213),下端开口槽(211)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弧形段(214),第二弧形段(214)上开有第二减重通孔(215);
所述平衡轴支架(2)的中部设有主轴支架(22),所述主轴支架(22)的内侧设有内轴壳(221),内侧壳盖(222)盖合在内轴壳(221)上,内侧壳盖(222)通过多根螺栓活动连接在内轴壳(221)上,所述内侧壳盖(222)的中心开有通轴孔(223),所述内轴壳(221)上固定有第一辅助支架(224),所述第一辅助支架(224)的顶部水平布置有第一辅助平台(225),所述第一辅助平台(225)上堆成布置有两个第一承重平台(226),每个所述第一承重平台(226)上均开有两个第一方形减重通孔(227),两个第一承重平台(226)之间形成第一中心减重通孔(228);
所述主轴支架(22)的外侧设有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田翊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市三高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