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悬架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74284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悬架系统,该前悬架系统包括两个悬架机构,两个悬架机构间隔设置且均与车架连接,两个悬架机构通过转向机构连接,一个悬架机构能够通过转向机构带动另一个悬架机构转向,悬架机构包括前轴、横向稳定组件、纵向反作用组件和横向反作用组件。横向稳定组件包括横向稳定吊臂和横向稳定杆。纵向反作用组件的长度方向沿车架的纵向方向延伸设置,纵向反作用组件的两端分别与前轴和车架连接,纵向反作用组件用于将前轴受到的纵向力传递至车架。横向反作用组件的两端分别与前轴和车架连接,横向反作用组件用于将前轴受到的横向力传递至车架。该前悬架系统能够提高车辆的侧倾稳定性和使用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悬架系统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汽车底盘
,尤其涉及一种前悬架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车辆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车辆匹配空气悬架是提升车辆舒适性,经济型,轻量化的选择。前桥采用空气悬架型式的车辆都是单前轴转向的牵引车。对于双前轴车辆大多采用钢板弹簧悬架结构,部分使用导向杆取代钢板弹簧实现的前空气弹簧悬架系统,虽然使用空气弹簧能够提高车辆的舒适性,但是空气弹簧具有刚度小的性质,将使车辆的侧向稳定性差。因此,亟需一种前悬架系统,能够较好地提高车辆的侧倾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前悬架系统,能够提高车辆的侧倾稳定性和使用舒适性。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能够使车辆具有良好的侧倾稳定性和舒适性。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的前悬架系统及车辆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前悬架系统,包括两个悬架机构,两个所述悬架机构间隔设置且均与车架连接,两个所述悬架机构通过转向机构连接,一个所述悬架机构能够通过所述转向机构带动另一个所述悬架机构转向,所述悬架机构包括:前轴;横向稳定组件,所述横向稳定组件包括横向稳定吊臂和横向稳定杆,所述横向稳定吊臂的一端与所述车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横向稳定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横向稳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前轴连接;纵向反作用组件,所述纵向反作用组件的长度方向沿所述车架的纵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前轴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纵向反作用组件,所述纵向反作用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轴和所述车架连接,所述纵向反作用组件用于将所述前轴受到的纵向力传递至所述车架;横向反作用组件,所述横向反作用组件的长度方向沿所述车架的横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横向反作用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轴和所述车架连接,所述横向反作用组件用于将所述前轴受到的横向力传递至所述车架。进一步地,所述前轴的沿所述车架的横向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空气弹簧组件,所述空气弹簧组件包括沿竖直方向依次连接的上盖板、前空气弹簧和下支架,所述下支架设在所述前轴上并与所述前轴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前悬架系统还包括:高度控制机构,所述高度控制机构的一端与所述车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悬架机构连接,所述高度控制机构能够调整所述车架与所述悬架机构之间的间距;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的一端与所述下支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减震机构能够衰减所述车架在竖直方向上的震动。进一步地,所述前悬架系统还包括悬架支架,所述悬架支架的一端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纵向反作用组件包括两个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纵向反作用杆,所述纵向反作用杆的一端与所述悬架支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支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纵向反作用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橡胶球头与所述悬架支架和所述下支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反作用组件包括:横向反作用支架,所述横向反作用支架与位于所述前轴一端的所述车架的连接;横向反作用杆,所述横向反作用杆的一端通过第二橡胶球头与位于所述前轴另一端的所述下支架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橡胶球头与所述横向反作用支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前悬架系统还包括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的一端与转向件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悬架机构连接,所述转向机构能够在所述转向件的驱动下带动两个所述前轴转向。进一步地,所述转向机构包括:垂直摆臂,所述垂直摆臂的一端与所述转向件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纵拉杆,所述第一纵拉杆的一端与所述垂直摆臂连接,另一端与接近所述转向件的所述前轴连接;第二纵拉杆,所述第二纵拉杆的一端与所述垂直摆臂连接;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纵拉杆的另一端连接;第三纵拉杆,所述第三纵拉杆的一端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另一端与远离所述转向件的所述前轴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两个转向摆臂和过渡纵拉杆,所述过渡纵拉杆位于所述车架的上方,两个所述转向摆臂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过渡纵拉杆的两端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纵拉杆和所述第三纵拉杆连接。一种车辆,包括前文所述的前悬架系统。本技术的一个有益效果为:根据本技术的前悬架系统,由于横向反作用组件能够将前轴的横向作用力传递给车架,横向稳定组件能够对车辆在侧倾过程中起到稳定效果,纵向反作用组件能够对车辆的侧向稳定性起到优化提到效果,使本实施例的前悬架系统能够提高车辆的侧倾稳定性和使用舒适性。本技术的另一个有益效果为:由于具有前文所述的前悬架系统,能够使车辆具有良好的侧倾稳定性和舒适性。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前悬架系统和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悬架机构和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空气弹簧组件、前轴、车架和横向反作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空气弹簧组件、车架和高度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前轴;2、横向稳定组件;21、横向稳定吊臂;22、横向稳定杆;3、纵向反作用组件;31、纵向反作用杆;4、横向反作用组件;41、横向反作用支架;42、横向反作用杆;5、空气弹簧组件;51、上盖板;52、前空气弹簧;53、下支架;6、高度控制机构;61、高度传感件;62、横摆杆;63、连接杆;64、连杆支架;7、减震机构;71、减震上支架;72、减震器;8、悬架支架;9、转向机构;91、垂直摆臂;92、第一纵拉杆;93、第二纵拉杆;94、传动组件;941、转向摆臂;942、过渡纵拉杆;95、第三纵拉杆;100、车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悬架机构,两个所述悬架机构间隔设置且均与车架(100)连接,两个所述悬架机构通过转向机构(9)连接,一个所述悬架机构能够通过所述转向机构(9)带动另一个所述悬架机构转向,所述悬架机构包括:/n前轴(1);/n横向稳定组件(2),所述横向稳定组件(2)包括横向稳定吊臂(21)和横向稳定杆(22),所述横向稳定吊臂(21)的一端与所述车架(10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横向稳定杆(22)的一端连接,所述横向稳定杆(22)的另一端与所述前轴(1)连接;/n纵向反作用组件(3),所述纵向反作用组件(3)的长度方向沿所述车架(100)的纵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前轴(1)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纵向反作用组件(3),所述纵向反作用组件(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轴(1)和所述车架(100)连接,所述纵向反作用组件(3)用于将所述前轴(1)受到的纵向力传递至所述车架(100);/n横向反作用组件(4),所述横向反作用组件(4)的长度方向沿所述车架(100)的横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横向反作用组件(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轴(1)和所述车架(100)连接,所述横向反作用组件(4)用于将所述前轴(1)受到的横向力传递至所述车架(10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悬架机构,两个所述悬架机构间隔设置且均与车架(100)连接,两个所述悬架机构通过转向机构(9)连接,一个所述悬架机构能够通过所述转向机构(9)带动另一个所述悬架机构转向,所述悬架机构包括:
前轴(1);
横向稳定组件(2),所述横向稳定组件(2)包括横向稳定吊臂(21)和横向稳定杆(22),所述横向稳定吊臂(21)的一端与所述车架(10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横向稳定杆(22)的一端连接,所述横向稳定杆(22)的另一端与所述前轴(1)连接;
纵向反作用组件(3),所述纵向反作用组件(3)的长度方向沿所述车架(100)的纵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前轴(1)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纵向反作用组件(3),所述纵向反作用组件(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轴(1)和所述车架(100)连接,所述纵向反作用组件(3)用于将所述前轴(1)受到的纵向力传递至所述车架(100);
横向反作用组件(4),所述横向反作用组件(4)的长度方向沿所述车架(100)的横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横向反作用组件(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轴(1)和所述车架(100)连接,所述横向反作用组件(4)用于将所述前轴(1)受到的横向力传递至所述车架(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轴(1)的沿所述车架(100)的横向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空气弹簧组件(5),所述空气弹簧组件(5)包括沿竖直方向依次连接的上盖板(51)、前空气弹簧(52)和下支架(53),所述下支架(53)设在所述前轴(1)上并与所述前轴(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架系统还包括:
高度控制机构(6),所述高度控制机构(6)的一端与所述车架(10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悬架机构连接,所述高度控制机构(6)能够调整所述车架(100)与所述悬架机构之间的间距;
减震机构(7),所述减震机构(7)的一端与所述下支架(5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架(100)连接,所述减震机构(7)能够衰减所述车架(100)在竖直方向上的震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架系统还包括悬架支架(8),所述悬架支架(8)的一端与所述车架(100)连接,所述纵向反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振殷祥珍常连霞闫波魏韬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