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加强结构部的非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9357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胎面部,外周面形成有蜿蜒的图案;至少一个加强结构部,插在胎面部的内部且位于胎面部的外周面与胎面部的内周面之间;轮辐部,以胎面部的中心为基准放射状形成,且与胎面部的内部面结合;轮辋部,具有比轮辐部的内周面小的直径,且外周面与轮辐部结合。其中,加强结构部以被弹性体包裹的平纹编织状沿胎面部的周向卷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加强结构部的非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加强结构部的非充气轮胎,更详细而言,是关于通过采用沿胎面部的周向插入胎面部内部且呈织物形状的加强结构部,来支撑荷重的同时能够提高轮辐部的耐疲劳性的具有加强结构部的非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现如今,根据结构将通常使用的轮胎分为子午线轮胎、斜交轮胎以及实心轮胎等,其中,乘用车及非特殊目的用汽车大部分使用子午线轮胎即充气(或气压)轮胎。但是,这种充气轮胎结构复杂,而且制造工序之多有8个工序以上,另外,随之而来的有害物质的排放量也不可忽略,而且还需随时检查对充气轮胎的性能发挥及安全性而言绝对至关重要的气压,所以管理多有不便,而且的确一直存在如行驶过程中被外部物质扎破及冲击导致的轮胎破损的安全性问题。然而,非充气轮胎与这种充气轮胎不同,是一种通过简化材料和工序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够显著减少能耗及有害物质产生量的由新概念的工序和结构而构成的轮胎,具有能够避免气压不足等引起的问题的大优点。不仅如此,还具有能够防止气压轮胎上发生的驻波(standingwave)现象且能够极大地改善滚动阻力的优点。非充气轮胎以与现有充气轮胎完全不同的结构构成,与充气轮胎不同,采用了完全不使用压缩空气的设计方式,因此避免了行驶中可能发生的气压损失或爆胎(flattire)引起的事故危险。非充气轮胎既往有之。除了很久以前的马车车轮、自行车车轮以外,如果举出最近的例子,那就是韩国专利申请2006-0051513号的用具有多层短纤维(staple)的多个支撑构件来支撑轮胎负荷的技术,以及韩国专利申请2008-0038274号的技术,包括弹性材料制成的主体、起到接地面的作用的圆周方向延伸型胎冠部及与之相接的延伸型胎侧。另外,在韩国专利申请2004-0027984号公开了一种非充气轮胎,该轮胎包括用于支撑轮胎负荷的已加强的环形带、在张紧状态下传递轮圈或轮毂之间的负荷力的多个腹板轮辐。近来,已经引入了无气轮胎(申请号10-2010-0090015)技术,通过蜂窝(honeyComb)型缓冲部来提供缓冲作用,以抵抗施加在轮胎上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具有多个腹板轮辐的非充气轮胎的情况下,通过腹板轮辐的张力来支撑荷重。在这种情况下,在腹板轮辐和与地面接触的胎面之间设有结构加强件,以支撑车辆的荷重,起到与充气轮胎中的气压相同的作用。例如,在具有连续环加强组件的结构支撑非充气轮圈(US9272576B2)的情况下,作为这种结构加强件介绍了螺旋卷绕的线圈形式,作为这种材料还提及了金属、钢、碳纤维、芳纶纤维及玻璃纤维等。另一方面,在JP4855646B2中介绍了一种非充气轮胎,该轮胎具有弹性体剪切层以及位于弹性体剪切层径向内外侧的环状加强带,还提及这种环状加强带呈10~45度角度,材料是纤维加强材料。另一方面,JP4530231B2中介绍了沿轮胎周向中间环形部(内侧环形部)和外侧环形部被加强的非充气轮胎,作为加强材料举出纤维加强材料(长纤维、短纤维、织布、无纺布等加强纤维,粒状填料等(例如,人造纤维帘线、尼龙6.6等锦纶帘线、聚酯帘线、芳纶帘线、玻璃纤维、碳纤维))及金属(钢丝帘线)等,还提及外侧环形部的加强带是约以20度的倾斜角度平行排列的钢丝帘线、芳纶帘线、人造纤维帘线等以反方向交叉层积而形成的。因此,如上所述,随着轮胎相关技术的发展,正在研究和开发各种轮胎以安全地保护驾驶员,并且将来需要通过这种研究和开发来批量生产更好的非充气轮胎。专利文献1:授权专利公报第10-0810935(2008.02.29)专利文献2:授权专利公报第10-1043001(2011.06.14)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非充气轮胎上应用织物形状(Weave)的加强结构,从而能够以结构刚性来充分支撑车辆荷重,并通过分散轮辐部与非轮辐部之间的荷重,来改善应力分散性,从而提高轮辐结构的耐疲劳性、振动分散及车辆方向变换时的扭矩的具有加强结构部的非充气轮胎。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限于以上所提到的技术问题,其他未提及的技术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从下面记载中明确地理解。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胎面部,外周面形成有蜿蜒的图案;至少一个加强结构部,插在所述胎面部的内部且位于所述胎面部的外周面与所述胎面部的内周面之间;轮辐部,以所述胎面部的中心为基准放射状形成,且与所述胎面部的内部面结合;轮辋部,具有比所述轮辐部的内周面小的直径,且外周面与所述轮辐部结合。其中,所述加强结构部以被弹性体包裹的平纹编织状沿所述胎面部的周向卷绕。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帘线,沿着所述胎面部的周向设置,且相互隔开规定距离;至少一个第二帘线,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帘线的方向设置,且相互隔开规定距离;弹性体层,以能够包裹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帘线及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帘线的方式形成且插在所述胎面部的内部。所述第一帘线及所述第二帘线呈带状,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帘线及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帘线相互交叉以所述平纹编织状形成帘线薄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至少形成有一个所述加强结构部且所述加强结构部沿所述胎面部的周向卷绕。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部为一个,所述加强结构部以宽度在所述胎面部的宽度的50%以上的方式形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部的内周面位于从所述胎面部的内周面距离特定高度的位置上,所述特定高度为所述胎面部的高度的20%以下的高度,所述胎面部的高度为所述胎面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胎面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层以0.5mm至10mm的厚度形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帘线中的相邻第一帘线之间隔开至少0.15mm以上的间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帘线中的相邻第一帘线之间的间隔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帘线中的相邻第二帘线之间的间隔相比,隔开得更短。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帘线及所述第二帘线的材料、尺寸、厚度及线密度相同。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帘线及所述第二帘线由聚酰胺系纤维、聚酯系纤维、人造丝纤维、芳纶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及钢丝帘线中的一种材料构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帘线及所述第二帘线的材料、尺寸及厚度相同,所述第二帘线具有比所述第一帘线小的线密度。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部形成有重叠部,所述重叠部是所述加强结构部的一侧部覆盖所述加强结构部的另一侧部的至少一部分而重叠形成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叠部的周向上的长度形成为50mm以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叠部以与所述胎面部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式形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以与所述胎面部的中心轴垂直的垂直线为基准,所述重叠部以具有20°至70°的倾角的方式倾斜。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专利技术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n包括:/n胎面部,外周面形成有蜿蜒的图案,/n至少一个加强结构部,插在所述胎面部的内部且位于所述胎面部的外周面与所述胎面部的内周面之间,/n轮辐部,以所述胎面部的中心为基准放射状形成,且与所述胎面部的内部面结合,/n轮辋部,具有比所述轮辐部的内周面小的直径,且外周面与所述轮辐部结合;/n所述加强结构部以被弹性体包裹的平纹编织状沿所述胎面部的周向卷绕。/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217 KR 10-2020-00191441.一种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包括:
胎面部,外周面形成有蜿蜒的图案,
至少一个加强结构部,插在所述胎面部的内部且位于所述胎面部的外周面与所述胎面部的内周面之间,
轮辐部,以所述胎面部的中心为基准放射状形成,且与所述胎面部的内部面结合,
轮辋部,具有比所述轮辐部的内周面小的直径,且外周面与所述轮辐部结合;
所述加强结构部以被弹性体包裹的平纹编织状沿所述胎面部的周向卷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结构部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帘线,沿着所述胎面部的周向设置,且相互隔开规定距离,
至少一个第二帘线,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帘线的方向设置,且相互隔开规定距离,
弹性体层,以能够包裹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帘线及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帘线的方式形成且插在所述胎面部的内部;
所述第一帘线及所述第二帘线呈带状,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帘线及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帘线相互交叉以所述平纹编织状形成帘线薄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至少形成有一个所述加强结构部且所述加强结构部沿所述胎面部的周向卷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结构部为一个,
所述加强结构部以宽度在所述胎面部的宽度的50%以上的方式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结构部的内周面位于从所述胎面部的内周面距离特定高度的位置上,所述特定高度为所述胎面部的高度的20%以下的高度,所述胎面部的高度为所述胎面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胎面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晟泰崔锡柱金正宪
申请(专利权)人:韩国轮胎与科技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