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升降托架及车窗升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8790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车窗升降托架,包括本体,本体的正反面均形成有一的导线槽,且两个导线槽相互倒置;每个导线槽的一端均连通有卡接槽,卡接槽内设有弹簧;有一拉绳的端头分别与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拉绳的主体贯穿弹簧并被放置于导线槽内,拉绳在导线槽内形成S型结构,拉绳通过弹簧与本体配接以使拉绳上下移动来驱动本体上下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将导线槽设计呈S状,使得拉绳与本体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结构,在对车窗玻璃进行升降操作时,本体能够承担部分拉力,而本体与拉绳相对固定,固定拉绳的弹簧的压缩量减小,车窗玻璃及本体出现的晃动幅度减小,提高拉绳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车窗玻璃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窗升降托架及车窗升降器
本技术属于车窗升降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窗升降托架及车窗升降器。
技术介绍
玻璃升降器是汽车门窗玻璃的升降装置,主要分电动玻璃升降器与手动玻璃升降器两大类。现在许多轿车门窗玻璃的升降(关闭和开启)已经抛弃了摇把式的手动升降方式,一般都改用按钮式的电动升降方式,即使用电动玻璃升降器。轿车用的电动玻璃升降器多是由驱动电机、减速器、拉绳、滑轨、玻璃安装托架的本体等组成,使得本体沿所述滑轨上下移动。现有技术中,由于拉绳竖直贯穿本体的上下段,并与本体相对固定设置,拉绳及嵌入拉绳两端的弹簧的走向呈一字形态,这样设计的弊端在于,在本体升降过程中其重量集中于拉绳上,故拉绳容易断裂;此外拉绳在拉绳过程中同时对弹簧施加作用力,弹簧对拉绳的变化很敏感,进而使得本体在升降过程中产生的晃动幅度较大,容易损伤本体及其上承载的车窗玻璃。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车窗升降托架及车窗升降器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车窗升降托架及车窗升降器。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车窗升降托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正反面均形成有一的导线槽,且两个所述导线槽相互倒置;每个所述导线槽的一端均连通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内设有弹簧;有一拉绳的端头分别与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拉绳的主体贯穿所述弹簧并被放置于所述导线槽内,所述拉绳在所述导线槽内形成S型结构,所述拉绳通过所述弹簧与所述本体配接以使所述拉绳上下移动来驱动所述本体上下移动。优选的,所述弹簧的自由端处卡接有一拉绳固定块,所述拉绳固定块呈凸台状,其中较小的圆柱体的直径与所述弹簧的内径相当,并插设于所述弹簧内;所述拉绳固定块的底座为较大的圆柱体,其直径与所述弹簧的外径相当,并与所述弹簧的自由端的端面抵接。优选的,所述拉绳固定块的中轴线处形成有一直径与所述拉绳直径相当的通孔,所述拉绳的端头贯穿所述通孔并与所述拉绳固定块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导线槽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卡接槽的一端,并与其内置的所述弹簧的轴线相互平行。优选的,两个所述弹位于本体的同一法线平面内,且两个所述弹簧的轴线相互平行。优选的,所述本体的正面靠近其上端面处水平设置有腰型孔和安装孔,其中所述安装孔相对靠近所述导线槽处。优选的,所述本体的正面主体部分的上下两端沿X轴方向设置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为直线型;所述本体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为弧线型,连接第一加强筋与所述本体的底部;所述本体上还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的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为延展线,连接所述本体的左右。车窗升降器,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车窗升降托架,所述本体的背面卡接在导轨上,所述导轨的两端设置有滑轮;所述导轨的背面中间部位设置有电机和线轮;所述拉绳绕设在所述滑轮的外侧,且绕设在所述线轮上;电机驱动线轮及缠绕在所述线轮上的拉绳沿所述导轨的设置方向移动,进而带动所述本体其上承载的车窗玻璃移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将导线槽设计成曲型S状,使得拉绳与本体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结构,在对车窗玻璃进行升降操作时,本体能够承担部分拉力,而本体与拉绳相对固定,固定拉绳的弹簧的压缩量减小,车窗玻璃及本体出现的晃动幅度减小,提高拉绳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车窗玻璃的安全性;本体上形成有腰型孔和安装孔,可根据不同型号的车窗玻璃进行适量调整,扩大本体的使用范围;本体上设置有多种加强筋,提高本体的可靠性并延长使用寿命,同时相比现有技术中的本体,该本体结构更加简单且能达到减重效果。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本体结构的剖视图;图2: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本体结构的正视图;图3: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本体结构的后视图;图4: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如图4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车窗升降托架及车窗升降器,包括本体,所述本体1的背面卡接在导轨3上,且所述本体1沿其与所述导轨3的卡接处所在轴线上下移动,进而带动其上承载的玻璃完成升降操作。所述导轨3的两端设置有滑轮31;所述导轨3的背面中间部位设置有电机32和线轮33,所述线轮33由所述电机32驱动其旋转;所述拉绳2绕设在所述滑轮31的外侧,且绕设在所述线轮33上;电机32驱动线轮33及缠绕在所述线轮33上的拉绳2沿所述导轨3的设置方向移动,进而带动所述本体1其上承载的车窗玻璃移动。如图2至图3所示,为改进传统一字形态的导线槽的缺点,本技术中所述本体1,所述本体1的正反面均形成有一S型的导线槽11,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使得拉绳与本体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结构,在对车窗玻璃进行升降操作时,本体能够承担部分拉力,而本体与拉绳相对固定,固定拉绳的弹簧的压缩量减小,车窗玻璃及本体出现的晃动幅度减小,提高拉绳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车窗玻璃的安全性。结合图2和图3可知,每个所述导线槽11相互倒置;两个所述导线槽11的一端均连通有卡接槽120,所述卡接槽120内设有弹簧12。有一拉绳2的端头分别与所述弹簧12的一端固定连接,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所述弹簧12的自由端处卡接有一拉绳固定块21,所述拉绳固定块21呈凸台状,其中较小的圆柱体的直径与所述弹簧12的内径相当,并插设于所述弹簧12内;所述拉绳固定块21的底座为较大的圆柱体,其直径与所述弹簧12的外径相当,并与所述弹簧12的自由端的端面抵接。如图1所示,所述拉绳固定块21的中轴线处形成有一直径与所述拉绳2直径相当的通孔210,所述拉绳2的端头贯穿所述通孔210并与所述拉绳固定块21固定连接,即所述拉绳2的主体贯穿所述弹簧12并放置在所述导线槽11内,所述拉绳2在上述导向槽11内亦形成S型结构,所述拉绳2通过所述弹簧12与所述本体配接以使所述拉绳2上下移动来驱动所述本体1上下动。所述拉绳2在所述电机32和所述线轮33的作用下向所述拉绳固定块21的底座的反方向拉升,进而带动车窗玻璃升降,而所述拉绳2的端头与所述拉绳固定块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车窗升降托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的正反两侧均形成有一S型的导线槽(11),且两个所述导线槽(11)相互倒置;每个所述导线槽(11)的一端均连通有卡接槽(120),所述卡接槽(120)内设有弹簧(12);有一拉绳(2)的端头分别与所述弹簧(12)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拉绳(2)的主体贯穿所述弹簧(12)并被置于所述导线槽(11)内,所述拉绳(2)在所述导线槽(11)内形成S型结构,所述拉绳(2)通过所述弹簧(12)与所述本体(1)配接以使所述拉绳(2)的上下移动来驱动所述本体(1)上下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车窗升降托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的正反两侧均形成有一S型的导线槽(11),且两个所述导线槽(11)相互倒置;每个所述导线槽(11)的一端均连通有卡接槽(120),所述卡接槽(120)内设有弹簧(12);有一拉绳(2)的端头分别与所述弹簧(12)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拉绳(2)的主体贯穿所述弹簧(12)并被置于所述导线槽(11)内,所述拉绳(2)在所述导线槽(11)内形成S型结构,所述拉绳(2)通过所述弹簧(12)与所述本体(1)配接以使所述拉绳(2)的上下移动来驱动所述本体(1)上下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升降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12)的自由端处卡接有一拉绳固定块(21),所述拉绳固定块(21)呈凸台状,其中较小的圆柱体的直径与所述弹簧(12)的内径相当,并插设于所述弹簧(12)内;所述拉绳固定块(21)的底座为较大的圆柱体,其直径与所述弹簧(12)的外径相当,并与所述弹簧(12)的自由端的端面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窗升降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绳固定块(21)的中轴线处形成有一直径与所述拉绳(2)直径相当的通孔(210),所述拉绳(2)的端头贯穿所述通孔(210)并与所述拉绳固定块(21)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窗升降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槽(11)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卡接槽(120)的一端,并与其内置的所述弹簧(12)的轴线相互平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永汉张德权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广振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