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多通路换热器的液压油箱装置及液压传动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54469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5: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包含多通路换热器的液压油箱装置及液压传动系统,其包括多通路换热器、冷却风扇和液压油箱,所述多通路换热器采用的是平行细管径传液管。采用该结构的液压油箱装置不仅能应用于大流量的中高压场合而且能有效的克服内部流体的层流效应实现比较高的热交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包含多通路换热器的液压油箱装置及液压传动系统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
,具体涉及一种包含多通路换热器的液压油箱装置及液压传动系统。
技术介绍
液压油箱装置工作时,一方面各液压元件及管路等会有摩擦损失、压力损失、容积损失,这些功率损失最终都转化为热量,使油温升高,引起油液黏度变化,使液压油箱装置中泄漏增加,橡胶密封失效;使系统容积效率降低,甚至会引起热膨胀系数不同的耦合件的间隙变小而动作失效,危害巨大。另一方面,液压油箱装置集成化要求越来越高,结构越来越紧凑,单纯通过设计油箱和管路散热,不能达到理想的冷却效果,且安装空间受限,成本较高,所以常设置辅助装置来强制散热。液压油箱装置的换热器是为了延长液压元器件使用寿命而应用的辅助装置,换热器内置翅片,以增大散热面积,加快热传导速度,在风扇作用下,以空气为冷却源,将热量带走,达得冷却效果,如工程机械中的挖掘机、装载机等液压系统依靠换热器的管路循环散热。现有技术中的液压换热器多采用矩形导流管式换热器或盘管式换热器;在解决散热方面效果并不理想,且体积大占地空间大,成本高,安装也复杂。矩形导流管式换热器它是用多条断面为矩形的流管分别并联导通于集合腔、用多束导流管与多个集合腔串联可实现流体转向与流体的进入与输出。相邻两导流管外壁之间焊接有金属散热片,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通过较大的流体流量,缺点是所能承受的流体压力很小,不适合在中高压范围(0.5-3Mpa)使用。盘管式换热器,它的结构是多条圆形管道平行排列,管道两端由专用弯头将管道依次焊接成一条流体通路,金属管道外面无间隙串挂多片垂直于管路并相互平行的散热片用于增加换热面积,散热片间距依靠散热片与管道配合孔上的翻边高度控制。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承压高。缺点是;为了保证足够的流体流量所用金属管直径较大,由于管内流体的层流效应,只有贴近管壁的流体能迅速实现热交换,管道越粗越接近管道中心的流体换热效率越低,管路长流体阻力大,流体流量受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全新的多通路换热器及采用该换热器的液压油箱装置,它不仅能应用于大流量的中高压场合而且能有效的克服内部流体的层流效应实现比较高的热交换效率。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高压场景的高换热效率的液压油箱装置,其包括多通路换热器、冷却风扇和液压油箱,冷却风扇布置在多通路换热器一侧,用于帮助换热器进行散热,多通路换热器一端与液压油箱的回油口相连,另一端连接在液压油箱装置回油管路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包含多通路换热器的液压油箱装置,液压油路与散热系统回路相独立,在液压油箱上设置出油口、回油口,出油口、回油口以及液压油箱回路构成液压油路,在液压油箱上进一步设置散热装置出油口,散热装置回油口,散热装置出油口与散热油泵相连接,散热油泵与多通路换热器的一端相连接,多通路换热器的另一端通过管路与散热装置回油口相连接,冷却风扇位于多通路换热器的一侧。所述多通路换热器包含多个集合腔单元,在每个集合腔单元中包含5根或7根传液管。所述多通路换热器还包括传热片,传液管穿过传热片上的圆孔。所述传液管并联设置,管道外面无间隙串挂多片垂直于管道并相互平行的散热片。传热片上设置有用于穿过传液管的孔,该孔周边不设置翻边。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液压传动系统,其采用上面的液压油箱装置。有益的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应用于高压场景的高换热效率的液压油箱装置,不仅能应用于大流量的中高压场合而且能有效的克服内部流体的层流效应实现比较高的热交换效率。附图说明图1液压油箱装置第一方式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液压油箱装置第二方式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小管径换热器整体结构图;图4换热器传热片和传液管装配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高压场景的高换热效率的液压油箱装置,其包括多通路换热器、冷却风扇和液压油箱,冷却风扇布置在多通路换热器一侧,用于帮助换热器进行散热,多通路换热器一端与液压油箱的回油口相连,另一端连接在液压油箱装置回油管路上。在本技术中,液压油箱装置中的液压油,在回到液压油箱时,经过多通路换热器以及冷却风扇形成的散热系统散热,从而保证液压油的温度不会过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包含多通路换热器的液压油箱装置,液压油路与散热系统回路相独立,在液压油箱上设置出油口、回油口,出油口、回油口以及液压油箱回路构成液压油路,在液压油箱上进一步设置散热装置出油口,散热装置回油口,散热装置出油口与散热油泵相连接,散热油泵与多通路换热器的一端相连接,多通路换热器的另一端通过管路与散热装置回油口相连接,冷却风扇位于多通路换热器的一侧,加快换热器的空气流速,更好的散热。采用该结构,散热系统与液压工作系统独立布置,不会对液压工作系统造成任何影响。所提供的多通路换热器包括上集合腔、下集合腔、传液管、传热片、上集合腔支撑板、下集合腔支撑板,上集合腔焊接固定在上集合腔支撑板上,下集合腔焊接固定在下集合腔支撑板上,上集合腔设置为2个,两集合腔构成相互独立的流体输入与输出腔,上集合腔支撑板和下集合腔支撑板的底部设置配合传液管的安装孔,在上下集合腔支撑板之间垂直安装相互平行的多个传液管,传液管穿过传热片上的圆孔。流体由上集合腔中的任一个管接头充入,经过传液管,在下集合腔汇流后再流向另一个上集合腔,并经管接头导出,这就形成换热器的结构。当上集合腔设置5个集合腔时就可以实现W型流道结构。优选一组上下集合腔之间的传液管的数量为5根或7根。本技术提供的多通路热交换器实现原理:用多条小直径管并联平行分流代替空调类换热器中的单管,利用多束管与数个集合腔依次串联组成一条流体通路,管道外面无间隙串挂多片垂直于管道并相互平行的散热片。由于采取上述设计方案使换热器获得矩形管式换热器具有大流量的平行分流的优点,也实现了盘管式换热器的耐中高压而且能有效克服管路的层流效应。小直径导流管与散热片无间隙配合使导热效率很高。与矩形管式换热器及盘管换热器比较;同样的热交换能力可以显著缩小体积,同样的体积时热交换速率与热交换功率会明显加大。本技术中,所采用的传液管外径为4mm,传液管与传热片上的安装孔的配合间隙在0.05-0.5mm之间,进一步优选0.1-0.3mm之间,这个间隙的目的是容纳传液管外圆几何形状误差使传液管能顺利插入传热片孔中。传热片上设置有用于穿过传液管的孔,该孔周边不设置翻边。目前空调用换热器传液管的外径通常在7mm至16mm之间,之所以不选择5mm以下的小管径是因为现有手段容易出现翻边裂缝,影响换热器的使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装配结构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本技术的这种传热片与传液管装配结构可以实现4mm小管径的换热器,同时保证不出现翻边。传液管的材质优选为铜、铝材质或不锈钢材质,优选为铜材质。传热片的材质优选为铜、铝材质。在该装配结构中,采用冲压加工的方式获得与传液管有间隙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包含多通路换热器的液压油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通路换热器、冷却风扇和液压油箱,冷却风扇布置在多通路换热器一侧,用于帮助换热器进行散热,多通路换热器一端与液压油箱的回油口相连,另一端连接在液压油箱装置回油管路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包含多通路换热器的液压油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通路换热器、冷却风扇和液压油箱,冷却风扇布置在多通路换热器一侧,用于帮助换热器进行散热,多通路换热器一端与液压油箱的回油口相连,另一端连接在液压油箱装置回油管路上。


2.一种包含多通路换热器的液压油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液压油箱上设置出油口、回油口,出油口、回油口以及液压油箱回路构成液压油路,在液压油箱上进一步设置散热装置出油口,散热装置回油口,散热装置出油口与散热油泵相连接,散热油泵与多通路换热器的一端相连接,多通路换热器的另一端通过管路与散热装置回油口相连接,冷却风扇位于多通路换热器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含多通路换热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衍龙王彪陈威董广计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烯泰天工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