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动救生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3684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5: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工作稳定可靠、能够在水域快速前进的智能电动救生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U型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U型主体的两个末端的两组动力机构,所述U型主体内设有控制盒和电源,所述电源和两组所述动力机构均与所述控制盒电性连接,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至少一对推进器,成对的两个所述推进器分别设置在所述U型主体的正面和反面,所述U型主体的末端对应设有与所述推进器相适配的卡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应用于救援器材的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电动救生圈
本技术应用于救援器材的
,特别涉及一种智能电动救生圈。
技术介绍
现有救生圈为无动力器具,能在水面载人漂浮,能够由救援人员携带靠近或通过抛投的方式进行施救。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不慎落水或突遭洪水且不习水性的路人、误判形势突陷深水的涉水渡河者等如发生危险,就需要紧急救援。传统的施救方式需要施救者单独下水救援或携带救生圈前进救援,救援速度慢,同时对施救者的体力有一定的要求,另外抛投救生圈救援难以保证落点,干扰因素较多难以保证救援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工作稳定可靠、能够在水域快速前进的智能电动救生圈。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U型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U型主体的两个末端的两组动力机构,所述U型主体内设有控制盒和电源,所述电源和两组所述动力机构均与所述控制盒电性连接,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至少一对推进器,成对的两个所述推进器分别设置在所述U型主体的正面和反面,所述U型主体的末端对应设有与所述推进器相适配的卡槽。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所述U型主体为落水提供足够的浮力,实现支撑落水者在水面漂浮。通过在所述U型主体的两个末端均设置所述动力机构,进而为所述U型主体提供在水中前进的动力,同时通过采用对称设置的两组动力源,保证所述U型主体能够平衡稳定的前进。所述控制盒用于与外部的上位机进行通讯以及对所述动力机构进行控制。通过在正反两面均设置所述推进器,能够防止电动救生圈受波浪影响翻转后推进器无法浸没在水中提供充足的动力,同时双推进器中未浸没的推进器也能够提供辅助推力,进而提高前进速度。所述推进器通过螺丝紧固在所述卡槽中。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U型主体的中部设有方舱,所述控制盒和所述电源均封装在所述方舱内,所述U型主体内设有与所述方舱连通的线缆通道。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所述方舱进行所述控制盒和所述电源的密封安装,进而防止海水入侵所述控制盒和电源。通过在内部设置所述线缆通道进行线缆的连接。同时通过采用封装在方舱的设计,便于进行所述控制盒和电源的拆装、维护。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U型主体的两侧均设有把手。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在所述U型主体的两侧设置把手,进而使落水人员能够更方便舒适的抓紧所述U型主体。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控制盒内设有通讯模块和控制器,所述通讯模块与所述控制器电信号连接,所述通讯模块与外部的上位机通讯。由上述方案可见,所述通讯模块为常用的2.4G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控制器为市面常用推进器控制装置。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所述控制盒内还设有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的陀螺仪。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所述陀螺仪进行姿态的检测,进而在受波浪影响摆动后,能够及时通过控制每个推进器的输出功率调整所述U型主体的姿态。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U型主体的中部正反面均设有两条引流涵道,两条所述引流涵道对称分布在所述U型主体上,所述引流涵道的直径向靠近所述动力机构的方向逐渐减小。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两条所述引流涵道在所述U型主体上形成三个破浪凸起,实现破开水浪减少阻力,另外通过靠近所述动力机构的方向逐渐减小的设计对水流进行集束,进而实现在引导水流的同时减少前进阻力。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U型主体由EVA材质一体成型。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采用EVA材质一体成型能够提高所述U型主体的强度和水密性,同时EVA材质具有良好浮力且耐腐蚀,能够保证所述动力机构失效时或被刺穿破坏时仍提供浮力,不失效,确保落水人员能够等待二次救援。EVA材质为可降解复合材料,报废后可自行降解,环保无污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剖切分解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包括U型主体1以及设置在所述U型主体1的两个末端的两组动力机构,所述U型主体1内设有控制盒和电源,所述电源和两组所述动力机构均与所述控制盒电性连接,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至少一对推进器2,成对的两个所述推进器2分别设置在所述U型主体1的正面和反面,所述U型主体1的末端对应设有与所述推进器2相适配的卡槽3。所述推进器2通过螺丝紧固在所述卡槽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U型主体1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U型主体1的中部设有方舱4,所述控制盒和所述电源均封装在所述方舱4内,所述U型主体1内设有与所述方舱4连通的线缆通道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U型主体1中设有与所述方舱4相适配的安装槽,所述方舱4通过螺丝紧固在所述安装槽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U型主体1的两侧均设有把手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盒内设有通讯模块和控制器,所述通讯模块与所述控制器电信号连接,所述通讯模块与外部的上位机通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盒内还设有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的陀螺仪。在本实施例中,所述U型主体1的中部正反面均设有两条引流涵道7,两条所述引流涵道7对称分布在所述U型主体1上,所述引流涵道7的直径向靠近所述动力机构的方向逐渐减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U型主体1由EVA材质一体成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智能电动救生圈,其特征在于:它包括U型主体(1)以及设置在所述U型主体(1)的两个末端的两组动力机构,所述U型主体(1)内设有控制盒和电源,所述电源和两组所述动力机构均与所述控制盒电性连接,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至少一对推进器(2),成对的两个所述推进器(2)分别设置在所述U型主体(1)的正面和反面,所述U型主体(1)的末端对应设有与所述推进器(2)相适配的卡槽(3)。/n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电动救生圈,其特征在于:它包括U型主体(1)以及设置在所述U型主体(1)的两个末端的两组动力机构,所述U型主体(1)内设有控制盒和电源,所述电源和两组所述动力机构均与所述控制盒电性连接,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至少一对推进器(2),成对的两个所述推进器(2)分别设置在所述U型主体(1)的正面和反面,所述U型主体(1)的末端对应设有与所述推进器(2)相适配的卡槽(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动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主体(1)的中部设有方舱(4),所述控制盒和所述电源均封装在所述方舱(4)内,所述U型主体(1)内设有与所述方舱(4)连通的线缆通道(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动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主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云风姜驿星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超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