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头部调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4045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04
一种机器人头部调节结构,包括头部、半齿轮、躯体、转筒、第一电机、转台和第二电机;头部下端设有摆臂,躯体上设有圆形通孔,且躯体上沿圆形通孔内壁设有滑槽,转筒上设有滑块;转筒上设有两组支撑柱,两组支撑柱之间转动设有第一转轴,半齿轮转动设置在第一转轴上;第一电机设置在转筒内部,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上设有齿轮,转筒的上端设有开口槽;转台设置在转筒的下端,并与转筒的底部连接,转台上转动设置支撑杆,支撑杆的两端与转筒的内壁连接;第二电机设置在转筒内部,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转台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机器人的头部可在水平方向360度旋转,同时头部弯曲的角度增大,丰富了机器人的头部动作,且连接牢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头部调节结构
本技术涉及机器人智能化
,尤其涉及一种机器人头部调节结构。
技术介绍
机器人(Robot)是一种能够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智能机器,即用于移动各种材料、零件、工具或专用装置,通过可编程动作来执行各种任务,并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操作机。机器人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基本特征,可以辅助甚至替代人类完成危险、繁重、复杂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服务人类生活,扩大或延伸人的活动及能力范围。目前,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及其广泛,包括医疗行业、军事行业、教育行业和智能生活等。随着机器人的普遍化,对于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要求也随之变高,而现有的机器人头部调节结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头部转动的变幅有限,且头部弯曲的角度普遍较小,头部动作幅度小直接导致了其头部动作不够多样化,降低了与人进行互动时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一)技术目的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机器人头部调节结构,使机器人的头部能够在水平方向360度旋转,并且加大了机器人的头部弯曲的幅度,使机器人的动作更加生动化和多样化。(二)技术方案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机器人头部调节结构,包括头部、半齿轮、躯体、转筒、第一电机、转台和第二电机;头部下端设有摆臂,躯体位于头部下端,躯体上设有圆形通孔,且躯体上沿圆形通孔内壁设有滑槽;转筒设置在躯体内部,转筒上设有滑块,滑块与滑槽滑动配合;转筒上设有两组支撑柱,两组支撑柱之间转动设有第一转轴,半齿轮转动设置在第一转轴上,且半齿轮的上端与摆臂连接;第一电机设置在转筒内部,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另一端与转筒转动连接;第二转轴上设有齿轮,转筒的上端设有开口槽,半齿轮的下端穿过开口槽并与齿轮啮合;转台设置在转筒的下端,并与转筒的底部连接,转台上转动设置支撑杆,支撑杆的两端与转筒的内壁连接;第二电机设置在转筒内部,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转台连接。优选的,滑块上设有圆槽,圆槽内设有滚珠,且滚珠与滑槽内壁接触。优选的,头部与躯体之间设有弹性皮套,弹性皮套下端连接躯。优选的,弹性皮套上端设有连接环,连接环与头部转动连接。优选的,连接环上设有滑块,头部下端设有圆形滑槽,滑块与圆形滑槽配合。优选的,躯体内部还设有控制器,控制器控制连接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优选的,滑块至少为三组,且三组滑块均匀设置在转筒上。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半齿轮与齿轮配合,机器人的头部能够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倾斜,使机器人能够完成点头和摇头晃脑的动作;转台与转筒配合,使机器人的头部能够360度旋转,废除了原有结构对其头部转动角度的限定;并且本技术结构连接牢固,操作简单,同时,本技术各结构相互独立,便于维护检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器人头部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器人头部调节结构中躯体与转筒的连接示意图(俯视)。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器人头部调节结构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器人头部调节结构中半齿轮、支撑柱、转筒、齿轮、第一电机、转台和第二电机的连接示意图(左视)。附图标记:1、头部;2、连接环;3、弹性皮套;4、半齿轮;5、支撑柱;6、躯体;601、滑槽;7、转筒;701、滑块;702、滚珠;8、齿轮;9、第一电机;10、转台;11、第二电机;12、支撑杆;13、开口槽;14、第一转轴;15、摆臂;16、第二转轴。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器人头部调节结构,包括头部1、半齿轮4、躯体6、转筒7、第一电机9、转台10和第二电机11;头部1下端设有摆臂15,躯体6位于头部1下端,躯体6上设有圆形通孔,且躯体6上沿圆形通孔内壁设有滑槽601;转筒7设置在躯体6内部,转筒7上设有滑块701,滑块701与滑槽601滑动配合;转筒7上设有两组支撑柱5,两组支撑柱5之间转动设有第一转轴14,半齿轮4转动设置在第一转轴14上,且半齿轮4的上端与摆臂15连接;第一电机9设置在转筒7内部,第一电机9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转轴16,第二转轴16的另一端与转筒7转动连接;第二转轴上设有齿轮8,转筒7的上端设有开口槽13,半齿轮4的下端穿过开口槽13并与齿轮8啮合;转台10设置在转筒7的下端,并与转筒7的底部连接,转台10上转动设置支撑杆12,支撑杆12的两端与转筒7的内壁连接;第二电机11设置在转筒7内部,第二电机11的输出端与转台10连接。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滑块701上设有圆槽,圆槽内设有滚珠702,且滚珠702与滑槽601内壁接触,通过增加滚珠702,减小了滑块701与滑槽601之间的摩擦力,延长了调节机构的使用寿命。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头部1与躯体6之间设有弹性皮套3,弹性皮套3下端连接躯体6,弹性皮套3将灰尘隔绝,使各运动部分始终保持清洁。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弹性皮套3上端设有连接环2,连接环2与头部转动连接,使头部1在转动的过程中弹性皮套3不会扭曲变形甚至被破坏。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环2上设有滑块,头部1下端设有圆形滑槽,滑块与圆形滑槽配合。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躯体6内部还设有控制器,控制器控制连接第一电机9和第二电机11。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滑块701至少为三组,且三组滑块701均匀设置在转筒7上,各组滑块701均匀承重,延长调节结构的使用寿命。本技术中,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机9开启,第一电机9转动,带动齿轮8转动,齿轮8转动带动半齿轮4转动,从而使机器人的头部1倾斜,第一电机9反转,机器人的头部1复位或者后仰;控制器控制第二电机11开启,第二电机11转动,带动转筒7在躯体6上转动,转筒7转动带动机器人头部1转动,支撑杆12对转台10及转筒7起到承重作用,保证了机器人头部1与躯体6连接部分的稳定性。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技术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器人头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头部(1)、半齿轮(4)、躯体(6)、转筒(7)、第一电机(9)、转台(10)和第二电机(11);/n头部(1)下端设有摆臂(15),躯体(6)位于头部(1)下端,躯体(6)上设有圆形通孔,且躯体(6)上沿圆形通孔内壁设有滑槽(601);转筒(7)设置在躯体(6)内部,转筒(7)上设有滑块(701),滑块(701)与滑槽(601)滑动配合;/n转筒(7)上设有两组支撑柱(5),两组支撑柱(5)之间转动设有第一转轴(14),半齿轮(4)转动设置在第一转轴(14)上,且半齿轮(4)的上端与摆臂(15)连接;第一电机(9)设置在转筒(7)内部,第一电机(9)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转轴(16),第二转轴(16)的另一端与转筒(7)转动连接;第二转轴上设有齿轮(8),转筒(7)的上端设有开口槽(13),半齿轮(4)的下端穿过开口槽(13)并与齿轮(8)啮合;/n转台(10)设置在转筒(7)的下端,并与转筒(7)的底部连接,转台(10)上转动设置支撑杆(12),支撑杆(12)的两端与转筒(7)的内壁连接;第二电机(11)设置在转筒(7)内部,第二电机(11)的输出端与转台(10)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头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头部(1)、半齿轮(4)、躯体(6)、转筒(7)、第一电机(9)、转台(10)和第二电机(11);
头部(1)下端设有摆臂(15),躯体(6)位于头部(1)下端,躯体(6)上设有圆形通孔,且躯体(6)上沿圆形通孔内壁设有滑槽(601);转筒(7)设置在躯体(6)内部,转筒(7)上设有滑块(701),滑块(701)与滑槽(601)滑动配合;
转筒(7)上设有两组支撑柱(5),两组支撑柱(5)之间转动设有第一转轴(14),半齿轮(4)转动设置在第一转轴(14)上,且半齿轮(4)的上端与摆臂(15)连接;第一电机(9)设置在转筒(7)内部,第一电机(9)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转轴(16),第二转轴(16)的另一端与转筒(7)转动连接;第二转轴上设有齿轮(8),转筒(7)的上端设有开口槽(13),半齿轮(4)的下端穿过开口槽(13)并与齿轮(8)啮合;
转台(10)设置在转筒(7)的下端,并与转筒(7)的底部连接,转台(10)上转动设置支撑杆(12),支撑杆(12)的两端与转筒(7)的内壁连接;第二电机(11)设置在转筒(7)内部,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利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迪迪隆机器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