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轨间隙消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4540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滑轨间隙消除结构,其配置于上滑轨与下滑轨之间,于两者间设有锁止部,本滑轨间隙消除结构包括抵接部、杠杆件和弹性件,抵接部为相对布置于下滑轨两侧的两个,各抵接部均沿长滑轨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杠杆件为设于上滑轨上的至少一组,每组的杠杆件为相对布置于上滑轨两侧的两个,且各杠杆件均具有相对布置的承力端和顶推端,弹性件为分别配置于各侧杠杆件的承力端与上滑轨之间的若干个,并具有对承力端的抵压,以使顶推端翘起而与抵接部相抵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在竖直方向上保持上滑轨与下滑轨相抵接,同时又可于水平方向上维持两者间的对中布置,由此可有效消除上、下滑轨之间的间隙,而可有效防止发生异响,且结构简单,便于装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滑轨间隙消除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座椅
,特别涉及一种可应用于车辆座椅滑轨上的滑轨间隙消除结构。
技术介绍
车辆座椅滑轨通常包括上滑轨和下滑轨,其中,下滑轨与车身地板连接,上滑轨可沿下滑轨滑动,以调节车辆座椅的位置,并于上滑轨与下滑轨之间设有锁止部,该锁止部可实现对上滑轨和下滑轨间的锁止。目前,对于行程较长的座椅滑轨,其下滑轨长度较长,精度控制较差,使得上滑轨与下滑轨之间容易出现间隙过大的问题,从而导致发生异响。因此,在行程较长的滑轨之间通常配置有滑轨间隙消除结构。但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现有的间隙消除结构,其零部件较多,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不便于装配,且对上、下滑轨之间的间隙消除效果较差,不能有效避免异响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滑轨间隙消除结构,其结构简单,便于装配,并可有效消除上、下滑轨之间的间隙,而有效防止异响的发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滑轨间隙消除结构,配置于上滑轨与下滑轨之间,以消除两者间的间隙,所述下滑轨固定设置,所述上滑轨约束于所述下滑轨内,并可沿所述下滑轨滑动,且于所述上滑轨与所述下滑轨之间设有锁止部,所述锁止部可构成对所述上滑轨与所述下滑轨间相对滑动的锁止,所述滑轨间隙消除结构包括:抵接部,为相对布置于所述下滑轨两侧的两个,且各所述抵接部均沿所述下滑轨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杠杆件,为设于所述上滑轨上的至少一组,每组的所述杠杆件为相对布置于所述上滑轨两侧的两个,且各所述杠杆件均具有相对布置的承力端和顶推端;弹性件,为分别配置于各侧所述杠杆件的承力端与所述上滑轨之间的若干个,所述弹性件具有对所述承力端的抵压,以使所述顶推端翘起而与所述抵接部相抵接,且因该抵接使得所述下滑轨具有施加于所述上滑轨上的作用力,而于竖直方向上维持所述上滑轨与所述下滑轨相抵接,以及于水平方向上维持所述上滑轨和所述下滑轨间的对中布置。进一步的,所述顶推端由转动设于所述杠杆件上的滚轮构成。进一步的,所述杠杆件卡接于所述上滑轨上。进一步的,所述上滑轨上构造有外翻边,并于所述外翻边上形成有卡槽,所述杠杆件经由固设于自身上的杠杆轴卡装于所述卡槽内。进一步的,于所述卡槽的槽口处构造有限制所述杠杆轴由所述卡槽脱出的限位部。进一步的,所述卡槽为向所述弹性件一侧弯曲的弧形槽,所述限位部由所述弧形槽的槽壁形成。进一步的,于所述上滑轨的两相对侧分别设有与所述下滑轨滑动抵接的若干滑轮。进一步的,所述杠杆件为设于所述上滑轨上的两组,并于所述上滑轨的两端分别布置,所述弹性件为中部勾挂于所述上滑轨上、两端分别抵压于对应端的所述承力端上的线性弹簧。进一步的,所述锁止部藉由转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上滑轨上,并于所述转轴与所述上滑轨之间设有弹性回位件,所述锁止部因承接外力可相对于所述上滑轨转动,以解除所述上滑轨与所述下滑轨间的锁止,且所述锁止部可由所述弹性回位件的回复力而构成所述上滑轨与所述下滑轨间的锁止。进一步的,所述抵接部为形成于所述下滑轨上的抵接斜面。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滑轨间隙消除结构,通过设置抵压于承力端上的杠杆件,可使得顶推端始终翘起,从而可使得顶推端始终保持与抵接部间的抵接,进而可在竖直方向上保持上滑轨与下滑轨相抵接,同时又可于水平方向上维持两者间的对中布置,由此使得本实施例的滑轨间隙消除结构对消除上、下滑轨之间的间隙具有较好的消除效果,而可有效防止上、下滑轨之间发生异响,且本间隙消除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结构简单,且便于装配。同时,本专利技术的顶推端由滚轮构成,可减小上滑轨与下滑轨之间的摩擦力。而杠杆件卡接于上滑轨上,结构简单,便于装配。此外,设置限位部,可有效方式杠杆轴由卡槽内脱出,从而可提高杠杆件于上滑轨上设置的牢固性。而限位部由弧形槽的槽壁形成,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实施。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滑轨间隙消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上滑轨、杠杆件及锁止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滑轨间隙消除结构的分解爆炸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上滑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上滑轨的侧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加强板与上滑轨的装配状态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扭簧、杠杆件及折板的装配关系分解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下滑轨对上滑轨施加的作用力的分解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下滑轨;2-上滑轨,201-折板,202-挂耳,203-第一卡合孔,204-外翻边,2041-卡槽,2042-缺口,205-安装槽,206-镂空部,207-连接耳;3-加强板,4-滚轮,5-滑轮;6-杠杆件,601-主板,602-下翻边,603-杠杆轴,604-上翻边;7-线性弹簧,8-扭簧,9-转轴,10-棘爪。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消除间隙具体指上滑轨与下滑轨之间于竖直方向上的间隙为零,而于水平方向上两者间对中布置,并使两者间的间隙处于设计范围内,并接近于零。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滑轨间隙消除结构,其配置于上滑轨与下滑轨之间,以消除两者间的间隙,其中,下滑轨固定设置,上滑轨约束于下滑轨内,并可沿下滑轨滑动,且于上滑轨与下滑轨之间设有锁止部,该锁止部可构成对上滑轨与下滑轨间相对滑动的锁止。本实施例的滑轨间隙消除结构整体上主要包括抵接部、杠杆件和弹性件。其中,抵接部具体为相对布置于下滑轨两侧的两个,且各抵接部均沿长滑轨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杠杆件为设于上滑轨上的至少一组,每组的杠杆件为相对布置于上滑轨两侧的两个,且各杠杆件均具有相对布置的承力端和顶推端。而弹性件为分别配置于各侧杠杆件的承力端与上滑轨之间的若干个,弹性件具有对承力端的抵压,以使顶推端翘起而与抵接部相抵接,且因该抵接使得下滑轨具有施加于上滑轨上的作用力,而于竖直方向上维持上滑轨与下滑轨相抵接,以及于水平方向上维持上滑轨和下滑轨间的对中布置。本实施例所述的滑轨间隙消除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滑轨间隙消除结构,配置于上滑轨(2)与下滑轨(1)之间,以消除两者间的间隙,所述下滑轨(1)固定设置,所述上滑轨(2)约束于所述下滑轨(1)内,并可沿所述下滑轨(1)滑动,且于所述上滑轨(2)与所述下滑轨(1)之间设有锁止部,所述锁止部可构成对所述上滑轨(2)与所述下滑轨(1)间相对滑动的锁止,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间隙消除结构包括:/n抵接部,为相对布置于所述下滑轨(1)两侧的两个,且各所述抵接部均沿所述下滑轨(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n杠杆件(6),为设于所述上滑轨(2)上的至少一组,每组的所述杠杆件(6)为相对布置于所述上滑轨(2)两侧的两个,且各所述杠杆件(6)均具有相对布置的承力端和顶推端;/n弹性件,为分别配置于各侧所述杠杆件(6)的承力端与所述上滑轨(2)之间的若干个,所述弹性件具有对所述承力端的抵压,以使所述顶推端翘起而与所述抵接部相抵接,且因该抵接使得所述下滑轨(1)具有施加于所述上滑轨(2)上的作用力,而于竖直方向上维持所述上滑轨(2)与所述下滑轨(1)相抵接,以及于水平方向上维持所述上滑轨(2)和所述下滑轨(1)间的对中布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滑轨间隙消除结构,配置于上滑轨(2)与下滑轨(1)之间,以消除两者间的间隙,所述下滑轨(1)固定设置,所述上滑轨(2)约束于所述下滑轨(1)内,并可沿所述下滑轨(1)滑动,且于所述上滑轨(2)与所述下滑轨(1)之间设有锁止部,所述锁止部可构成对所述上滑轨(2)与所述下滑轨(1)间相对滑动的锁止,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间隙消除结构包括:
抵接部,为相对布置于所述下滑轨(1)两侧的两个,且各所述抵接部均沿所述下滑轨(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杠杆件(6),为设于所述上滑轨(2)上的至少一组,每组的所述杠杆件(6)为相对布置于所述上滑轨(2)两侧的两个,且各所述杠杆件(6)均具有相对布置的承力端和顶推端;
弹性件,为分别配置于各侧所述杠杆件(6)的承力端与所述上滑轨(2)之间的若干个,所述弹性件具有对所述承力端的抵压,以使所述顶推端翘起而与所述抵接部相抵接,且因该抵接使得所述下滑轨(1)具有施加于所述上滑轨(2)上的作用力,而于竖直方向上维持所述上滑轨(2)与所述下滑轨(1)相抵接,以及于水平方向上维持所述上滑轨(2)和所述下滑轨(1)间的对中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轨间隙消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端由转动设于所述杠杆件(6)上的滚轮(4)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轨间隙消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件(6)卡接于所述上滑轨(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轨间隙消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滑轨(2)上构造有外翻边(204),并于所述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海祥周俊孙继国陈通周安明赵丹
申请(专利权)人:诺创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