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建筑施工保护装置,包括支撑外壳、三个水平支撑装置和顶部防护装置,所述的三个水平支撑装置均匀固定连接在支撑外壳内部,所述的顶部防护装置固定连接在支撑外壳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设计了履带机构,可以对整体设备进行移动操作,可对于多种地形进行施工作业,由于可以移动施工,只需一个就可完成整个隧道的施工,本次设计采用弹簧支撑,体积小重量轻,增加了更多的操作空间,不仅对竖直反向的坠落物进行防护也可对隧道的两壁进行支撑,对于大小不同的坠落物进行分级防护。小不同的坠落物进行分级防护。小不同的坠落物进行分级防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施工保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建筑施工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专利号为CN201820979577.5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隧道用柔性防护装置,属于隧道施工防护
该技术包括隧道支撑装置和柔性防护装置,隧道支撑装置包括弧形支架,隧道支撑装置还包括连接段、拉杆、转轴和固定杆;弧形支架上设置有切口,在切口两侧通过连接段连接的弧形支架设置为弧形段Ⅰ和弧形段Ⅱ,在弧形段Ⅱ靠近地面的一端设置有弧形段Ⅲ,弧形段Ⅰ、弧形段Ⅱ和弧形段Ⅲ构成完整的弧形支架;连接段下方连接有拉杆,拉杆一端连接至连接段,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杆上;柔性防护装置包括弧形支架靠近隧道的一侧表面覆盖有弹性橡胶制成的缓冲面,以及在弧形支架两端的下方设置的阻尼器,阻尼器包括活塞和约束筒,活塞侧连接至弧形支架端,约束筒侧连接至地面。但是其式设计框架太大,重量大,对于地面要求过高,存在一定局限性,而本次设计优点表现在可以对整体框架进行移动,采用履带的方式可以对多种地形进行施工作业,本次设计采用弹簧支撑,重量轻体积小,具有较大的工作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施工保护装置,其有益效果为设计了履带机构,可以对整体设备进行移动操作,可对于多种地形进行施工作业,本次设计采用弹簧支撑,体积小重量轻,增加了更多的操作空间。
[0004]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施工保护装置,包括支撑外壳、三个水平支撑装置和顶部防护装置,所述的三个水平支撑装置均匀固定连接在支撑外壳内部,所述的顶部防护装置固定连接在支撑外壳内部。
[0006]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优化,一种建筑施工保护装置,所述的支撑外壳包括两个支撑壳体、四个限位履带轮、两条履带、防护网、两个X形支架、十二个履带轮和四个水平支撑杆,六个履带轮均匀转动连接在支撑壳体的外侧,两个限位履带轮均转动连接在支撑壳体的外侧,两个限位履带轮分别在履带的两端,两个限位履带轮均啮合连接在履带内部,六个履带轮均啮合连接在履带内,防护网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支撑壳体上,两个X形支架固定连接在两个支撑壳体内,四个水平支撑杆均固定连接在两个支撑壳体内部。
[0007]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优化,一种建筑施工保护装置,所述的水平支撑装置包括两个支撑套筒、四个八边形支撑座、伸缩杆、三十二个支撑弹簧和两个水平支撑弹簧,水平支撑弹簧的两端固定连接两个八边形支撑座,八个支撑弹簧均匀固定连接在八边形支撑座上,四个八边形支撑座均滑动连接在伸缩杆的两端,两个支撑套筒均滑动连接在外端两个八边形支撑座上。
[0008]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优化,一种建筑施工保护装置,所述的顶部防护装置
包括十八个竖直连接弹簧、六个承重杆和八个水平连接弹簧,承重杆的左右两端分别套接两个水平连接弹簧,承重杆通过水平连接弹簧与承重杆连接,承重杆通过竖直连接弹簧与支撑壳体内壁相连,承重杆的前后两端分别套接两个竖直连接弹簧,承重杆通过竖直连接弹簧与承重杆相连,承重杆通过水平连接弹簧与支撑壳体内壁相连,水平连接弹簧通过承重杆与水平连接弹簧相连,竖直连接弹簧通过承重杆与竖直连接弹簧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优化,一种建筑施工保护装置,所述的水平连接弹簧通过弹簧挂钩与承重杆固定连接,竖直连接弹簧通过弹簧挂钩与承重杆固定连接。
[0010]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为设计了履带机构,可以对整体设备进行移动操作,可对于多种地形进行施工作业,本次设计采用弹簧支撑,体积小重量轻,增加了更多的操作空间。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2]图2是本技术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二;
[0013]图3是本技术的支撑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4是本技术的水平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5]图5是本技术的水平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0016]图6是本技术的顶部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支撑外壳1;支撑壳体1
‑
1;限位履带轮1
‑
2;履带1
‑
3;防护网1
‑
4; X形支架1
‑
5;履带轮1
‑
6;水平支撑杆1
‑
7;水平支撑装置2;支撑套筒2
‑
1;八边形支撑座2
‑
2;伸缩杆2
‑
3;支撑弹簧2
‑
4;水平支撑弹簧2
‑
5;顶部防护装置3;水平连接弹簧3
‑
1;承重杆3
‑
2;竖直连接弹簧3
‑
3。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9]本装置中所述的固定连接可以是指通过焊接、螺纹固定等方式进行固定,所述的转动连接是可以指通过将轴承烘装在轴上,轴或轴孔上设置有弹簧挡圈槽或轴间挡板,通过将弹性挡圈卡在弹簧挡圈槽内或轴间挡板实现轴承的轴向固定,通过轴承的相对滑动,实现转动;结合不同的使用环境,使用不同的连接方式。
[0020]具体实施方式一:
[0021]如图1~图6所示,一种建筑施工保护装置,包括支撑外壳1、三个水平支撑装置2和顶部防护装置3,所述的三个水平支撑装置2均匀固定连接在支撑外壳1内部,所述的顶部防护装置3固定连接在支撑外壳1内部。当有物体落下时,体积较小的会被支撑外壳1挡住,体积较大的会被顶部防护装置3挡住,直至落在水平支撑装置2上,整体可以通过支撑外壳1移动。
[0022]具体实施方式二:
[0023]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支撑外壳1包括两个支撑壳体1
‑
1、四个限位履带轮1
‑
2、两条履带1
‑
3、防护网1
‑
4 两个X形支架1
‑
5、十二个履带轮1
‑
6和四个水平支撑杆1
‑
7,六个履带轮1
‑
6 均匀转动连接在支撑壳体1
‑
1的外侧,两
个限位履带轮1
‑
2均转动连接在支撑壳体1
‑
1的外侧,两个限位履带轮1
‑
2分别在履带1
‑
3的两端,两个限位履带轮1
‑
2均啮合连接在履带1
‑
3内部,六个履带轮1
‑
6均啮合连接在履带1
‑
3内,防护网1
‑
4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支撑壳体1
‑
1上,两个X形支架1
‑
5固定连接在两个支撑壳体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施工保护装置,包括支撑外壳(1)、三个水平支撑装置(2)和顶部防护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个水平支撑装置(2)均匀固定连接在支撑外壳(1)内部,部防护装置(3)固定连接在支撑外壳(1)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外壳(1)包括两个支撑壳体(1
‑
1)、四个限位履带轮(1
‑
2)、两条履带(1
‑
3)、防护网(1
‑
4)两个X形支架(1
‑
5)、十二个履带轮(1
‑
6)和四个水平支撑杆(1
‑
7),六个履带轮(1
‑
6)均匀转动连接在支撑壳体(1
‑
1)的外侧,两个限位履带轮(1
‑
2)均转动连接在支撑壳体(1
‑
1)的外侧,两个限位履带轮(1
‑
2)均啮合连接在履带(1
‑
3)的两端,六个履带轮(1
‑
6)均啮合连接在履带(1
‑
3)内,防护网(1
‑
4)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支撑壳体(1
‑
1)上,两个X形支架(1
‑
5)固定连接在两个支撑壳体(1
‑
1)内,四个水平支撑杆(1
‑
7)均匀固定连接在两个支撑壳体(1
‑
1)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平支撑装置(2)包括两个支撑套筒(2
‑
1)、四个八边形支撑座(2
‑
2)、伸缩杆(2
‑
3)、三十二个支撑弹簧(2
‑
4)和两个水平支撑弹簧(2
‑
5),水平支撑弹簧(2
‑
5)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两个八边形支撑座(2
‑
2),八个支撑弹簧(2
‑
4)均匀固定连接在八边形支撑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坡,李雪冬,李俊德,白雨,
申请(专利权)人:白雨,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