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吕杉专利>正文

节能保温烹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1310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节能保温烹煮装置,它既能以电又能以各种燃料为热源,适应我国以燃料热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装置采用保温盖、锅体、底座和煮锅分体结构,锅体内燃气室、电热、保温层和煮锅上的保温空间相互隔离,并采用一种新的电热、电热热辐射加热方式,进行自动温控和时间控制,因而烹煮质量高,节能保温效果明显,可广泛用于我国城乡各型家庭。(*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既能以电又能以各种燃料为热源的节能保温烹煮装置,属于日用炊具范畴。目前,国内销售的炊具中,主要有使用电热源的电饭煲、电炒锅等,使用燃料热源的各类煮锅和锅,因仅使用单一种类热源,使用范围和功能受到了很大限制,特别是使用燃料热源的各种煮锅,未采用特殊的节能保温结构,节能效果不明显。另外,国内曾生产过一种带燃气火头的饭煲,但由于结构复杂,仅适用于燃气,功能单一,至今未得到广泛应用。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烹煮装置,它既能以电又能以各种燃料为热源,同时具有节能保温饭煲、煮锅的功能,装置采用一种新的电热和电热热幅射加热方式,解决了加热、保温及加热均匀等技术问题,使烹煮质量更好。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类型一,采用保温盖、锅体、底座分体结构,锅体内燃气室、保温层空间及煮锅上部保温空间相互隔离的结构;锅体有内外壳,并为圆柱形,其间构成一保温空间,空间内置入保温材料,内壳下缘与外壳在外壳上排气孔上方的部位连结,内壳中置入煮锅,外壳底部有一中央大孔,内置入蓄热孔板,蓄热孔板、煮锅底、外壳下部共同构成燃气室,燃气由蓄热孔板进入燃气室,经煮锅底,由外壳上的排气孔排除,底座具有内、外壳,当锅体置于底座上时,底座上部完全封住锅体外壳下部的排气孔,使燃气室与外界相互隔离,电热、电器件的设置采用三种结构1、电热件置于锅体内蓄热孔板上,置取方便,当锅体置于底座上时,电热件上的绝缘插脚即穿过蓄热孔板,插入底座上部的电源插座内,底座内壳上同时设置另一电热或电热热幅射件以及温控传感件,内壳下有一隔板,内壳与隔板,隔板与外壳之间设置电器、时间控制组件和保温材料;2、二电热、电热热幅射件,或单独一电热、电热热幅射件,温控传感件设置于底座内壳上,当锅体置于底座上时,撤除蓄热孔板,电热、电热热幅射件通过锅体外壳底部中央孔进入燃气室,实现对煮锅的加热,底座内壳下设置电器、时间控制组件及保温材料;3、电热、电热热幅射件制成环形,为电热件时,设置于煮锅下部,燃气室上部,煮锅和外壳之间的环空内,其环形内表面与煮锅底缘接触,通过几个支承与蓄热孔板连结,为电热热幅射件时设置于内壳和煮锅间的环空内,电器、时间控制组件设置于内外壳间的部分空间以及连结于锅体外壳上的电器盒内,底座内设置另一电热热幅射件。以上三种结构均能保证作火饭煲时不致烧坏所有电器件,以电为热源时为一种具有多电热源或电热热幅射源的电饭煲。类型二,采用保温盖、锅体、煮锅分体结构,以及锅体内电热、保温空间与煮锅上部的保温空间互相隔离的结构,煮锅底通过一连结件与蓄热孔板连结、不固结,锅体具有内、外壳,其间置入保温材料,电热件设置采用两种方式和结构1、内壳中设置一环形电热或电热热幅射件,该件由几个支承固定于内壳,为电热件时,环形内表面与煮锅底缘接触,环形件下部同时与蓄热孔板接触,为电热热幅射件时,不与煮锅接触。锅体内壳上另设一电热热幅射件,以及温控传感件。2、锅体内仅设置一电热热幅射件于内壳上,当煮锅置于锅体中时,通过幅射热同时对煮锅和蓄热孔板加热,电器、时间控制组件设置于内外壳间的部分空间,以及连结于锅体外壳上的电器盒内。煮锅下不设置蓄热孔板,装置成为一由电热幅射方式加热的电饭煲。锅盖具有内、外壳其间置入保温材料。煮锅盖采用底部和盖侧开有小孔的防溢结构。锅体内外壳,底座内外壳均采用圆柱形,锅体外壳下部,为燃气室部分,直径小于上部。装置中设置的电器、时间控制组件具有加热、保温及时间自动控制的功能。电热热幅射件采用红外热幅射器或卤素灯光热幅射器。锅体底座内外壳、蓄热孔板与锅体外壳之间,采用点连结或点接触方式,其间有一防止热传导的空间间隙。装置中不设置任何电器、电热件,装置成为一节能保温火饭煲。装置中不设置蓄热孔板,装置成为一电饭煲,装置中设置的电热件为电热热幅射件时,装置成为通过热幅射方式加热和保温的电饭煲。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如下优点由于本装置采用锅体、底座、锅盖、煮锅分体结构,燃气室、保温层及煮锅上部间空彼比隔离结构,采用新的电热、电热热幅射加热方式以及调温、控时等自动控制技术,因而该装置能火电两用,烹煮质量高,节能保温效果明显,使用功能强,使用燃料热源时,有害气体不会进入煮锅上的保温空间,不污染食物。装置结构紧骤、热效率高,可广泛应用于我国城市和农村各型家庭。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情况由以下实施例及附图给出。图(1),实施例一半剖视图。图(2),实施例二半剖视图。图(3),实施例三局部剖视图。图(4),实施例四半剖视图。实施例一参见图(1)锅盖(1)由内壳(8)、外壳(7)构成,内外壳间置入保温材料(9)。锅盖中有排气孔(10)、锅体(2)由圆柱形的内壳(12)、外壳(14)构成,其间置入保温材料(13)、外壳下部直径小于上部,下部有排气孔(5)若干,外壳底部有一中央大孔,内设置蓄热孔板(15),内壳下缘与外壳下部为点连结,其间有一防止热传导的间隙,煮锅(11)置于内壳中,煮锅底、外壳下部、蓄热孔板共同构成一燃气室,燃气经蓄热孔板进入燃气室,经煮锅,由锅体外壳下部的排气孔(5)排除。底座(3)由内壳(16)、外壳(18)构成,内壳上设置一电热或电热热幅射件(21)、内壳下有一隔板(23),其间置入保温材料(17),中央孔内和隔板(23)下设置温控传感器以及电器控制组件,底座较深,当锅体置于底座上时,底座内壳上部即封住锅体外壳上的排气孔(5),底座上有泄放孔(19)。作火饭煲时,煮锅置于锅体内,于火上烧后置锅体于底座上,煮锅内长时间保持沸点温度,较长时间保持高温,并可采用底座内设置的可控电热或电热幅射件保温。作电饭煲时,置锅体于底座上,再置电热件(4)于蓄热孔板(15)上,电热件的电源插脚即插入底座(3)的电源插座(20)内,然后再置入煮锅,即成为一电饭煲。实施例二,参见图(2)。本实施例基本结构和工作情况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电热、电热热幅射件设置的方式,本实施例中电热或电热热幅射件(27)设置于底座内壳(25)上,当置锅体于底座上时,撤除蓄热孔板(30),电热或电热热幅射件(27)件通过锅体底部中央孔进入燃气室,对煮锅(31)加热,电热件(27)中央孔内另设一电热热幅射件(28)和温控传感件(29),内壳(25)、外壳(26)间设置保温材料和电器、时间控制组件。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这里不再重复。实施例三,参见图(3)。本实施例基本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电热、电热热幅射件设置的方式和结构,本实施例的电热或电热热幅射件制成环形,为电热件(32)时,设置于燃气室上方,煮锅与外壳之间的环空内,其内表面与煮锅(35)底缘接触,通过支承件(33)与蓄热孔板(34)连结,为电热热幅射件时,设置于煮锅和内壳之间的环空内,电器、时间控制组件设置于与燃气室,相互隔离的内、外壳之间的部分空间和与外壳相连结的电器盒(36)内,底座内设置一电热或电热热幅射元件(37)。煮锅盖(50)具有排气孔(51)和泄液孔(52)防溢结构。实施例四,参见图(4)。装置为锅体(40)、锅盖(38)、煮锅(39)分体结构,采用锅体内电热和保温空间与煮锅上的保温空间相互隔离的结构,煮锅(39)由连结件(42)与蓄热孔板(43)连结,不作固结,锅体(40)由内壳(44)、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节能保温烹煮装置,主要由保温盖、锅体、底座、煮锅、电热件或电热热辐射件及电器、时间控制组件构成,其特征在于:A、类型一、采用保温盖(1)、锅体(2)、底座(3)分体结构,锅体内燃气室、保温层空间及煮锅上部空间相互隔离;锅体内壳( 12)、外壳(14)构成一保温空间,其间置入保温材料(13),内壳内置入一煮锅(11),外壳底部中央孔中置入一蓄热孔板(15),蓄热孔板、煮锅底、外壳下部共同构成一燃气室,燃气流由蓄热孔板中的孔进入燃气室,经煮锅底,由外壳下部的排气孔(5)排除;底座由内壳(16)和外壳(18)构成,内外壳、内壳和隔板(23)之间的空间置入保温材料(17),底座较深,当锅体(2)置于底座(3)上时,底座内壳上部完全封住锅体外壳上面排气孔(5),使燃气室与外界隔离;电热、电气控制组件采用 三种设置方式:a、电热件(4)置于蓄热孔板(15)上,置取方便,当锅体置于底座上时,电热件(4)上的插脚穿过蓄热孔板(15)中的孔插入底座(3)上的电源插座(20)内,底座(3)内另设一电热件或电热热幅射件(21)以及温控传感件(22) ;底座内壳(16)和其下方的隔板(23)构成的空间中,部分空间置入保温材料(17),另部分空间和隔板下的空间以及电器盒(6)内设置电器时间控制组件(24);b、二电热、电热热辐射件(27)、(28)或其中之一,以及温控传感件(29)设置 于底座内壳(25)上,当锅体置于底座上时,撤除锅体中蓄热孔板(30),电热、电热热幅射件(27)(28)及温控传感器(29)通过锅体外壳底部孔,进入燃气室实现对煮锅(31)加热并传感温度,底座内壳下和外壳(26)之间置入保温材料和电器、时间控制组件;c、电热或电热热幅射件(32)为环形,为电热件时,置于煮锅(35)下部,燃气室上部煮锅与内外壳之间的环空内,环形内表面与煮锅底缘接触,并由几个支承(33)与蓄热孔板(34)连结,为电热热幅射件时,置于煮锅和内壳之间的环空内,电 器、时间控制组件置于内外壳之间的部分空间及与外壳连结的电器盒(36)内;底座设置一电热热幅射件(37);B、类型二,采用保温盖(38)、锅体(40)、煮锅(39)分体结构,电热、保温空间与煮锅上部的保温空间相互隔离的结构;煮锅(39)底 由连结件(42)与蓄热孔板(43)连结,不作固结,锅体具有内壳(44)、外壳(45)其间置入保温材料(46);电热件设置采用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保温烹煮装置,主要由保温盖、锅体、底座、煮锅、电热件或电热热幅射件及电器、时间控制组件构成,其特征在于A、类型一、采用保温盖(1)、锅体(2)、底座(3)分体结构,锅体内燃气室、保温层空间及煮锅上部空间相互隔离;锅体内壳(12)、外壳(14)构成一保温空间,其间置入保温材料(13),内壳内置入一煮锅(11),外壳底部中央孔中置入一蓄热孔板(15),蓄热孔板、煮锅底、外壳下部共同构成一燃气室,燃气流由蓄热孔板中的孔进入燃气室,经煮锅底,由外壳下部的排气孔(5)排除;底座由内壳(16)和外壳(18)构成,内外壳、内壳和隔板(23)之间的空间置入保温材料(17),底座较深,当锅体(2)置于底座(3)上时,底座内壳上部完全封住锅体外壳上面排气孔(5),使燃气室与外界隔离;电热、电气控制组件采用三种设置方式a、电热件(4)置于蓄热孔板(15)上,置取方便,当锅体置于底座上时,电热件(4)上的插脚穿过蓄热孔板(15)中的孔插入底座(3)上的电源插座(20)内,底座(3)内另设一电热件或电热热幅射件(21)以及温控传感件(22);底座内壳(16)和其下方的隔板(23)构成的空间中,部分空间置入保温材料(17),另部分空间和隔板下的空间以及电器盒(6)内设置电器时间控制组件(24);b、二电热、电热热幅射件(27)、(28)或其中之一,以及温控传感件(29)设置于底座内壳(25)上,当锅体置于底座上时,撤除锅体中蓄热孔板(30),电热、电热热幅射件(27)(28)及温控传感器(29)通过锅体外壳底部孔,进入燃气室实现对煮锅(31)加热并传感温度,底座内壳下和外壳(26)之间置入保温材料和电器、时间控制组件;c、电热或电热热幅射件(32)为环形,为电热件时,置于煮锅(35)下部,燃气室上部煮锅与内外壳之间的环空内,环形内表面与煮锅底缘接触,并由几个支承(33)与蓄热孔板(34)连结,为电热热幅射件时,置于煮锅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杉
申请(专利权)人:吕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