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及自动化养护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12765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及自动化养护方法。生态护坡包括坡本体,其设置有锚固结构、铁丝网、基层植被混凝土和面层植被混凝土;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其包括水箱、第二水泵、水压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水位计、微灌网单元、主管和控制器;雨水收集系统,其包括沉淀池、水箱、坡面排水系统和第一水泵,雨水排入沉降池中,第一水泵将沉淀池内水抽到水箱内。自动化养护方法包括坡面清表、测量放线、安装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等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传统护坡方法难以使植物在炭质岩表面生长存活、抗雨水冲刷能力差,容易导致坡面表层客土剥落或随地表水流失,以及坡面植被自动化养护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及自动化养护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护坡
,特别是一种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及自动化养护方法。
技术介绍
生态护坡,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边坡开挖完成后,通过种植植物,利用植物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根系锚固作用)对边坡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既能满足对边坡表层稳定的要求,又能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护坡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护坡、固坡手段。炭质岩边坡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发生崩解软化,对边坡的稳定不利,需要采取表面封闭的措施来进行护坡。且炭质岩中含有酸性物质,植物很难在其表面生长存活,采用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既可以对炭质岩边坡进行表面封闭,也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土壤环境。对于坡度较陡的岩质边坡或者土质边坡,常规客土喷播技术的抗雨水冲刷能力较差,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坡面表层客土剥落或者随地表水流失。而植被混凝土的保水性较差,后期养护需要及时补充土壤水分。因此,一种适合炭质岩边坡、坡度较陡的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等使用的生态护坡及自动化养护方法成为迫切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及自动化养护方法,解决传统护坡植物很难在炭质岩表面生长存活,常规客土喷播技术的抗雨水冲刷能力较差,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坡面表层客土剥落或者随地表水流失及植被混凝土护坡需定期养护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包括坡本体、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所述坡本体上设置有锚固结构、铁丝网、基层植被混凝土和面层植被混凝土,所述锚固结构一端固定在所述坡本体内部,所述铁丝网覆盖在所述坡本体表面,所述铁丝网挂于所述锚固结构上,所述基层植被混凝土覆盖所述铁丝网,所述基层植被混凝土覆盖在所述锚固结构、铁丝网及坡本体表面上;所述面层植被混凝土覆盖所述基层植被混凝土上,所述面层植被混凝土混有植物种子;所述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成网格式布设在所述铁丝网上,并与所述铁丝网一起固定在坡本体表面,被基层植被混凝土所覆盖;所述雨水收集系统包括沉淀池、水箱、坡面排水系统和第一水泵,所述沉淀池设置在所述坡本体底部,所述水箱设置在所述坡本体顶部,所述第一水泵将沉淀池内水抽到所述水箱内,所述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与所述水箱连接,所述坡面排水系统设置在所述坡本体上,所述坡面排水系统与所述水箱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包括主管和若干微灌网单元,所述主管和若干微灌网单元均铺设在所述铁丝网上并被所述面层植被混凝土覆盖;所述主管沿所述坡本体横向设置,若干微灌网单元沿所述主管布设方向相间设置,所述微灌网单元通过管接头与所述主管可拆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微灌网单元采用渗灌管制成,所述微灌网单元呈网格结构。进一步的,所述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还包括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一端通过管道与所述水箱连接,所述第二水泵通过管道与所述主管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水压传感器及湿度传感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二水泵、所述水压传感器电性连接,所述水压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水泵与所述主管之间的管道上;所述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基层植被混凝土或面层植被混凝土内。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第一水位计,所述水箱内设置有第二水位计,所述第一水位计、所述第二水位计均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坡面排水系统包括截水沟、急流槽、侧排水沟和坡脚排水沟,所述截水沟沿坡本体的水平方向横向设置,所述急流槽沿坡本体纵向设置,所述侧排水沟设置在所述坡本体两则,所述坡脚排水沟设置在所述坡本体下部并连通所述沉淀池,所述截水沟与所述侧排水沟、急流槽连通,所述急流槽、侧排水沟均与所述坡脚排水沟连通,坡脚排水沟与沉淀池连通。一种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的自动化养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施工准备,根据工程量采购植被混凝土的施工材料,并进行合理的堆放与存储,避免日晒雨淋;步骤S2:坡面清表,清理坡本体坡面上的浮土、草皮、树根及其他杂物,使坡面保持平整干净;步骤S3:测量放线,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测量放线,确定打锚孔的位置并钻打锚孔;步骤S4:挂铁丝网,采用规格为直径2mm,网孔尺寸50mm×50mm的菱形铁丝网;按从上到下的顺序铺设并张紧,网片的搭接长度为10cm;步骤S5:安装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步骤S6:安装锚固结构,锚固结构一端固定铁丝网和微灌网,锚固结构另一端插入锚孔,利用砂浆对锚固结构进行灌浆固定;步骤S7:喷射基层植被混凝土,先对坡面进行洒水处理,让坡面保持湿润后,再喷射基层植被混凝土;步骤S8:喷射面层植被混凝土,面层植被混凝土混入植物种子,完成基层植被混凝土喷射后,需立即进行面层植被混凝土的喷射施工,若基层表面干燥,需先进行洒水润湿后再进行面层喷射;步骤S9:覆盖无纺布,面层植被混凝土和植物种子喷射完毕后,立即覆盖无纺布;步骤S10:养护成坪,养护阶段应根据植物生长情况进行追肥和杀虫。进一步的,步骤S7中所述基层植被混凝土固体物配比为:0.8m3-1m3种植土:70kg-90kg水泥:0.05m3-0.15m3腐殖质:40kg-60kg绿化添加剂;步骤S8面层植被混凝土固体物配比为:0.8m3-1m3种植土:40kg-60kg水泥:0.05m3-0.15m3腐殖质:30kg-50kg绿化添加剂。进一步的,所述腐殖质采用发酵后的甘蔗渣制成。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解决的坡本体通过设置有锚固结构、铁丝网可以使基层植被混凝土和面层植被混凝土紧密牢固的固定在坡面上,基层植被混凝土和面层植被混凝土可以增加坡面的抗雨水冲刷能力;通过设置有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可以对坡本体植物进行自动灌溉;通过设置有雨水收集系统,可有效利用雨水进行灌溉;通过将雨水收集系统、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和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者结合,形成完整的生态护坡养护方案。解决了传统护坡方法难以使植物在炭质岩表面生长存活、抗雨水冲刷能力较差,导致坡面表层客土剥落或者随地表水流失,以及长期养护的技术问题。2.本专利技术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设置有主管、微灌网单元、控制器、水压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第二水泵,工作时通过微灌网单元的透水管部分,将水分缓慢扩散进土壤中,再依靠土壤的吸水作用,将水分扩散到植物根部;通过设置在土壤中的湿度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再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二水泵调节管网压力,从而控制灌溉水量;形成一个循环反馈机制,既而长期保持土壤具有合适植物生长的土壤湿度。雨水收集系统通过设置有第一水位计、第二水位计和第一水泵,第一水位计检测到沉淀池水位过低时,提示人工补水或自动从外部管路补水,第二水位计检测到水箱水位过低时,反馈到控制器中,控制器控制第一水泵从沉淀池抽水到水箱。通过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和雨水收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包括坡本体、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所述坡本体上设置有锚固结构、铁丝网、基层植被混凝土和面层植被混凝土,所述锚固结构一端固定在所述坡本体内部,所述铁丝网覆盖在所述坡本体表面,所述铁丝网挂于所述锚固结构上,所述基层植被混凝土覆盖所述铁丝网,所述基层植被混凝土覆盖在所述锚固结构、铁丝网及坡本体表面上;所述面层植被混凝土覆盖所述基层植被混凝土上,所述面层植被混凝土混有植物种子;所述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成网格式布设在所述铁丝网上,并与所述铁丝网一起固定在坡本体表面,被基层植被混凝土所覆盖;所述雨水收集系统包括沉淀池、水箱、坡面排水系统和第一水泵,所述沉淀池设置在所述坡本体底部,所述水箱设置在所述坡本体顶部,所述第一水泵将沉淀池内水抽到所述水箱内,所述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与所述水箱连接,所述坡面排水系统设置在所述坡本体上,所述坡面排水系统与所述水箱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包括坡本体、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所述坡本体上设置有锚固结构、铁丝网、基层植被混凝土和面层植被混凝土,所述锚固结构一端固定在所述坡本体内部,所述铁丝网覆盖在所述坡本体表面,所述铁丝网挂于所述锚固结构上,所述基层植被混凝土覆盖所述铁丝网,所述基层植被混凝土覆盖在所述锚固结构、铁丝网及坡本体表面上;所述面层植被混凝土覆盖所述基层植被混凝土上,所述面层植被混凝土混有植物种子;所述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成网格式布设在所述铁丝网上,并与所述铁丝网一起固定在坡本体表面,被基层植被混凝土所覆盖;所述雨水收集系统包括沉淀池、水箱、坡面排水系统和第一水泵,所述沉淀池设置在所述坡本体底部,所述水箱设置在所述坡本体顶部,所述第一水泵将沉淀池内水抽到所述水箱内,所述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与所述水箱连接,所述坡面排水系统设置在所述坡本体上,所述坡面排水系统与所述水箱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包括主管和若干微灌网单元,所述主管和若干微灌网单元均铺设在所述铁丝网上并被所述面层植被混凝土覆盖;所述主管沿所述坡本体横向设置,若干微灌网单元沿所述主管布设方向相间设置,所述微灌网单元通过管接头与所述主管可拆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灌网单元采用渗灌管制成,所述微灌网单元呈网格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还包括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一端通过管道与所述水箱连接,所述第二水泵通过管道与所述主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化网格式微灌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水压传感器及湿度传感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二水泵、所述水压传感器电性连接,所述水压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水泵与所述主管之间的管道上;所述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基层植被混凝土或面层植被混凝土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第一水位计,所述水箱内设置有第二水位计,所述第一水位计、所述第二水位计均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畅振超骆俊晖黄海峰杨敏曾富权莫鹏吴春伟廖来兴文先正米俭辉谢成黄伟陈远鹏李华覃珏莹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北投交通养护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