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式无级变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3500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42
带式无级变速装置(54)具备:辊配重,所述辊配重在伞面的背侧压靠于可动伞体(61b),随着通过在驱动轴的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在径向上远离驱动轴而使可动伞体(61b)朝向固定伞体位移;以及引导路(88),所述引导路(88)在伞面的背侧形成于可动伞体(61b),具有一边在周向上限制辊配重的位移一边在径向上引导辊配重的移动的引导面(86a)和限制径向的辊配重的移动的端面(89a)。引导面(86a)通过在端面(89a)凹陷的弯曲面(92)与端面(89a)连接。由此,提供一种能够减轻在辊配重的引导面与端面的边界产生的应力的带式无级变速装置。产生的应力的带式无级变速装置。产生的应力的带式无级变速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带式无级变速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式无级变速装置,其具备:固定伞体,所述固定伞体以不能在轴向上位移的方式固定于驱动轴,具有与驱动轴同轴的伞面;可动伞体,所述可动伞体以能够在轴向上位移的方式安装于驱动轴,具有与驱动轴同轴且与固定伞体的伞面面对的伞面,并利用伞面划分带槽;辊配重,所述辊配重在伞面的背侧压靠于可动伞体,随着通过在驱动轴的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在径向上远离驱动轴而使可动伞体朝向固定伞体位移;以及引导路,所述引导路在伞面的背侧形成于可动伞体,具有引导面和端面,所述引导面一边在周向上限制辊配重的位移一边在径向上引导辊配重的移动,所述端面限制径向的辊配重的移动。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带式无级变速器,该带式无级变速器由具有与驱动轴同轴的伞面的固定伞体和具有与驱动轴同轴且与固定伞体的伞面面对的伞面并且利用伞面划分带槽的可动伞体形成初级滑轮(驱动带轮)。在可动伞体形成有对因作用的离心力而产生的辊配重的位移进行引导的引导路。引导路在伞面的背侧形成于可动伞体,具有一边在周向上限制辊配重的位移一边在径向上引导辊配重的移动的引导面、以及限制径向的辊配重的移动的端面。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87355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7]引导面在径向内端与轮毂的外周面连接。引导面与轮毂的外周面以锐角交叉。因此,当辊配重发生位移而将可动伞体朝向固定伞体按压时,根据由伞面承受的来自驱动带的反作用力,应力不可避免地集中于引导面与轮毂的外周面的边界。如果能够减轻应力的集中,则能够提高带轮的耐久性能。
[0008]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在辊配重的引导面与端面的边界产生的应力的带式无级变速装置。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带式无级变速装置具备:固定伞体,所述固定伞体以不能在轴向上位移的方式固定于驱动轴,具有与所述驱动轴同轴的伞面;可动伞体,所述可动伞体以能够在轴向上位移的方式安装于所述驱动轴,具有与所述驱动轴同轴且与所述固定伞体的伞面面对的伞面,并利用伞面划分带槽;辊配重,所述辊配重在所述伞面的背侧压靠于所述可动伞体,随着通过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在径向上远离所述驱动轴而使所述可动伞体朝向所述固定伞体位移;以及引导路,所述引导路在所述伞面的背侧形成
于所述可动伞体,具有引导面和端面,所述引导面一边在周向上限制所述辊配重的位移一边在径向上引导所述辊配重的移动,所述端面限制径向的所述辊配重的移动,所述引导面通过在所述端面凹陷的弯曲面与所述端面连接。
[0011]根据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弯曲面形成于所述可动伞体的轮毂。
[0012]根据第三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在相邻的两条所述引导路之间,形成有从所述轮毂离开地配置而形成所述引导面的壁体。
[0013]根据第四方面,在第一~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弯曲面由与由平面形成的所述引导面相接的曲面形成。
[0014]根据第五方面,在第一~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弯曲面与所述端面通过曲面连接。
[0015]专利技术的效果
[0016]根据第一方面,固定伞体以及可动伞体形成带轮。若驱动轴的旋转速度低,则作用于辊配重的离心力小,因此,可动伞体的伞面远离固定伞体的伞面,带槽扩展。驱动带的卷绕半径缩小。若带轮为驱动带轮,则能够得到较大的减速比。若驱动轴的旋转速度上升,则作用于辊配重的离心力增大。辊配重使可动伞体朝向固定伞体位移。带槽变窄。驱动带的卷绕半径增大。此时,根据由伞面承受的来自驱动带的反作用力,应力集中于引导面与端面的边界。由此,能够抑制重量增加,并且弯曲面能够减轻在引导面与端面的边界产生的应力。其结果是,带轮的耐久性能提高。
[0017]根据第二方面,若驱动轴的旋转速度提高,则辊配重在径向上远离轮毂,最大的应力作用于引导面与轮毂的边界。弯曲面有效地减轻应力。其结果是,带轮的耐久性能提高。
[0018]根据第三方面,在两条引导路中,由从轮毂离开的壁体形成引导面,因此,引导面不与端面连接。因此,在轮毂中能够避免应力的集中。
[0019]根据第四方面,在引导面和端面,除弯曲面以外不形成台阶,因此,可动伞体能够容易地加工。
[0020]根据第五方面,与弯曲面和端面通过棱线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应力。其结果是,带轮的耐久性能提高。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机动二轮车)的整体图像的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0022]图2是沿着图1的2

2线的动力单元的放大水平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0023]图3是驱动带轮的可动伞体的放大俯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0024]图4是驱动带轮的可动伞体的局部放大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
[0025]图5是从动带轮的可动伞体的放大俯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42 驱动轴(曲轴)
[0028]54 带式无级变速装置(带式无级变速器)
[0029]61a 固定伞体
[0030]61b 可动伞体
[0031]64a (固定伞体的)伞面
[0032]64b (可动伞体的)伞面
[0033]67 辊配重
[0034]82 轮毂
[0035]86a 引导面(第一引导面)
[0036]87 壁体(第二壁体)
[0037]87a 第二引导面
[0038]88 引导路
[0039]89a (轮毂的)端面
[0040]92 弯曲面
[0041]93 曲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上下以及左右的各方向是指从搭乘于机动二轮车的乘员观察的方向。
[0043]第一实施方式
[0044]图1概略地表示跨骑型车辆的一实施方式的踏板式机动二轮车。机动二轮车11具备车架12和安装于车架12的车身罩13。在车架12的头管上,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有能够绕车轴14旋转自如地支承前轮WF的前叉15和棒状的转向车把16。
[0045]在车身罩13上,在后框架的上方搭载有乘员座椅17。车身罩13具备:从前方覆盖头管的前罩18;从前罩18向后方连续的护腿板19;从护腿板19的下端连续且在乘员座椅17和前轮WF之间配置在主框架的上方的脚踏板21;以及在后框架上支承乘员座椅17的后罩22。
[0046]在后罩22的下方的空间配置有单元摆动式的动力单元23。动力单元23经由连杆25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连结于与后框架的前端结合的托架24。在动力单元23的后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带式无级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式无级变速装置(54)具备:固定伞体(61a),所述固定伞体(61a)以不能在轴向上位移的方式固定于驱动轴(42),具有与所述驱动轴(42)同轴的伞面(64a);可动伞体(61b),所述可动伞体(61b)以能够在轴向上位移的方式安装于所述驱动轴(42),具有与所述驱动轴(42)同轴且与所述固定伞体(61a)的伞面(64a)面对的伞面(64b),并利用伞面(64a、64b)划分带槽;辊配重(67),所述辊配重(67)在所述伞面(64b)的背侧压靠于所述可动伞体(61b),随着通过在所述驱动轴(42)的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在径向上远离所述驱动轴(42)而使所述可动伞体(61b)朝向所述固定伞体(61a)位移;以及引导路(88),所述引导路(88)在所述伞面(64b)的背侧形成于所述可动伞体(61b),具有引导面(86a、87a)和端面(89a),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菅野刚掛水贤一郎铃木仁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