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片的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3088 阅读:2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片的夹具,其卡入中央处理单元承座两侧的卡钩,且将散热片紧密贴合于中央处理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扣具包括:一弹性部、栓孔臂及控制臂。弹性部中间部分用于抵顶该散热装置,以将该散热装置紧密贴合于该中央处理单元。由弹性部的两端各向下且略向内延伸形成两拴孔臂,扣合在中央处理单元承座两侧的卡钩上,由弹性部向上延伸形成两控制臂,当两控制臂同时被施以向下且向内的外力时,两栓孔臂也同时向外扩张且产生一对应的向内张力,以控制其扣合及松脱中央处理单元承座两侧的卡钩。(*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片的夹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片的夹具。                      
技术介绍
现行提供散热片的夹具种类繁多,但在其组装或拆装上,均相当费时及费力。如需要通过拆装工具,如螺丝起子,以直接对扣具扣合之处施以外力拆除,或是通过在扣具两扣合之处,各装置一卡栓,而通过双手同时压合两卡栓以达成拆装的目的。另外,在电脑主机日趋迷你的时代,用中央处理单元周围密密麻麻元件阻挡,如电容器,而欲寻找一可容纳双手的有限空间,或是通过拆装工具而不破坏元件,来组装或拆除中央处理单元上的散热装置,的确需要练就一手组装及拆除的好手艺。再者,现行散热片的夹具设计,大都是通过一略具有门型或M型的弹性扣件,抵顶散热装置,而将散热装置紧密贴合于中央处理单元上,且通过扣件的两垂直朝下臂部的卡栓扣入中央处理单元承座两侧的卡钩。但此种设计却无法避免因机器的晃动及两臂部本身具有的向外张力,而使卡栓因晃动现象,而跳脱中央处理单元承座两侧的卡钩,导致散热装置无法紧密贴合于中央处理单元上,针对上述的缺点,现行散热片的夹具设计,也着重于提供另一辅助扣件,通过此辅助扣件与上述的弹性扣件结合,以强化散热片的夹具整体组合的施力依据。当然,不可否认的由于辅助扣件的出现,的确解决机器晃动而产生卡栓跳脱的问题,但此辅助扣件也产生扣具组装及拆装的不便。如图1所示,其为本领域较常用散热装置的弹性扣具100,图中除弹性扣具100外,还包括有一散热装置102、一中央处理单元103及其承座104。上述元件其组装接合顺序,也如图中所示,依序由上而下,包括为弹性扣具100、散热装置102、中央处理单元103及其承座104。首先,将弹性扣具100直接置入散热装置102上预留的缝隙105中,通过弹性扣具100的中间-->部分107抵住散热装置102上预留缝隙105的底部,以使散热装置102紧密贴合于中央处理单元103。另通过弹性扣具100的两端并分别垂直朝下延设的两卡栓101,同时以双手施以向内的外力,以同时扣入承座104两侧的卡钩106内,致使散热装置102、中央处理单元103及承座104能紧密接合。若要松脱弹性扣具100的两卡栓101与承座104两侧的卡钩106,则须先通过向下按压一侧卡栓101上缘的扣板108,使一端卡栓101与承座104上一侧对应的卡钩松脱后,其次,轻易松脱承座104另一侧的卡栓101,再者,以致于松脱散热装置102与中央处理单元103的贴合。上述的弹性扣具100设计上的缺点是,除上述组装及拆除的不便外,也因弹性扣件100的两卡栓101虽已卡入承座104两侧的卡钩106内,但其弹性扣片101也仍保有一向外的张力;即当机器招致晃动时,易使弹性扣片101因向外的张力,而容易跳脱于承座104两侧的卡钩106,产生散热装置102脱落于中央处理单元103。为清楚描述本技术与现有技术在设计上具有相当大的差异,且在功效上也较具有显著性提高,再如图2所示,其更清楚地描述图1中弹性扣具100结构,由此图中可轻易得知现有的弹性扣具100通过其中间部分107为支点抵顶住散热装置102,再通过两卡栓101下压且向内直接扣入承座104上两侧的卡钩106。由图2可知,两卡栓101因招受下压且向内的外力,自然使两卡栓101产生向外的张力,再参见图1,两卡栓101仅通过承座104上的卡钩106来限制两卡栓101的向外张力,就结构设计上的确是不够的,这也是为何出现许多辅助扣具(图未示)扣于两卡栓101及两卡钩106上,以强化两卡栓101及两卡钩106之间更紧密结合,但辅助扣具似乎也带来更烦琐的组装及拆装动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的散热装置的夹具,其组装及拆装便利,并能强化散热片的夹具紧密地卡入承座卡钩。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散热片的夹具,卡入中央处理单元承座两侧的卡钩以将散热片紧密贴合于中央处理单元上,其包括:一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中间部分以抵顶所述散热片,而所述散热片紧密贴合-->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拴孔臂,在所述弹性部的两端以略小于垂直角度的交错角延伸形成于所述散热片的侧边,且所述拴孔臂扣合在所述中央处理单元承座两侧的卡钩上;以及控制臂,由所述弹性部与拴孔臂的交点向上延伸所形成,以直接控制所述拴孔臂扣合及松脱。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其结构合理,易于操作,无需其它辅助工具,在安装散热装置时,不用预留安装空间,且其成本低廉等。                         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散热片及其夹具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散热片的夹具的前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散热片的夹具的前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散热片及其夹具的分解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中散热片及其夹具的组合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中散热片及其夹具的组合平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所提供的散热装置的弹性扣具结构设计,其仅以单手两指即可同时控制扣具卡入及松脱承座卡钩的动作,换言之,即免除现有技术中需通过拆装工具,如螺丝起子,或是通过按压辅助扣件等不便的烦琐动作。另外,本技术所提供此散热装置的弹性扣具,同时具有扣具扣合中央处理单元承座两则的卡钩时,能紧密扣合外,当弹性扣具要松脱于中央处理单元承座两侧的卡钩时,也不需通过任何辅助扣具,仍以单手两指轻松解除扣具与中央处理单元承座两侧卡钩的紧密扣合。请参见图3、图4、图5及图6,其为本技术的创作说明,其中图4、图5及图6为本技术的立体图说明,图3为图4中扣具300的前视图,以此更清楚地了解本技术的散热片的夹具300。参见图3,图中的扣具300,包括一弹性部301、位于弹性部301相对两侧而与弹性部301略呈垂直的卡栓臂302、连接于卡栓臂302并朝相对侧延伸的控制臂303及形成在控制臂303一端的挡板304。弹性部301中间部-->分包括至少一弹夹305及一底部306,用于抵顶散热装置,且底部306两侧分别以一角度向上形成侧翼307,例如以角度16°或20°形成。另,侧翼307端边为向下且略向内形成两卡栓臂302,其侧翼307及其延伸的卡栓臂302的角度,以角度64°为一较佳实施例。再者,卡栓臂302也同时向上延伸形成控制臂303。另通过冲压方式在控制臂303上形成内挡板304,其内挡板304由外向内斜。其中当控制臂303同时被施以向下且向内的外力时,栓孔臂302也同时向外扩张且产生一对应的向内张力,再通过拴孔臂302的拴口308对准中央处理单元承座104两侧的卡钩106,如图4所示,当控制臂303所施以外力被释放后,拴孔臂302已通过其本身的向内张力,紧密卡入承座104的卡钩106中,以完成扣合动作。在图4中,通过弹性部301冲压形成多个间隔的长条309,且其长条309宽度小于散热装置500上的散热鳍片间的间隙502,如此,弹性部301将可由上而下直接置入于散热装置500。再参见图5,有一内挡板304端边抵顶散热装置500的两侧边,即增加控制臂303的向外张力,此张力也有助于带动卡栓臂302更向内扣合中央处理单元承座104侧边的卡钩106。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片的夹具,卡入中央处理单元承座两侧的卡钩以将散热片紧密贴合于中央处理单元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中间部分以抵顶所述散热片,而所述散热片紧密贴合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拴孔臂,在所述弹性部的两端以略小于垂直角度的交错角延伸形成于所述散热片的侧边,且所述拴孔臂扣合在所述中央处理单元承座两侧的卡钩上;以及控制臂,由所述弹性部与拴孔臂的交点向上延伸所形成,以直接控制所述拴孔臂扣合及松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片的夹具,卡入中央处理单元承座两侧的卡钩以将散热片紧密贴合于中央处理单元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中间部分以抵顶所述散热片,而所述散热片紧密贴合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拴孔臂,在所述弹性部的两端以略小于垂直角度的交错角延伸形成于所述散热片的侧边,且所述拴孔臂扣合在所述中央处理单元承座两侧的卡钩上;以及控制臂,由所述弹性部与拴孔臂的交点向上延伸所形成,以直接控制所述拴孔臂扣合及松脱。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片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包括一平坦底部及由所述底部的两端边延伸出的侧翼,所述底部为所述弹性部的中间部分,以抵顶所述散热片。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栓孔臂及控制臂为一体成型。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胜雄
申请(专利权)人:建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