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场废水调节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8854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养猪场废水调节池,包括池体,在池体上设置有进液口和排液口,进液口与池体的上边缘的距离不小于池体的高度的八分之一,排液口设置于池体的侧壁的中部,还包括与进液口连接的进液管和与排液口连接的排液管,进液管和排液管均为穿孔管,进液管上的管孔沿着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开设,排液管沿着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设置,且排液管上的管孔设置于排液管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养猪场废水调节池还包括设置于池体的内侧壁的用于将悬浮物从池体中分离的转板,转板能相对池体转动。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养猪场废水调节池能够最大程度减少从其中排出的废液中的悬浮物,便于进行后续的废水净化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养猪场废水调节池
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养猪场废水调节池。
技术介绍
目前,养猪业呈现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趋势,规模化养猪业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随之产生的废水处理问题却对周边的环境带来巨大威胁。因而,必须要对养猪场的废水进行处理后才能排放。在对养猪场废水进行处理时,首先需要将废水中的粪便等固形物从废水中进行初步分离后再进行后续的废水净化处理。在对养猪场废水经初步的干湿分离后,废水中仍然含有大量的悬浮物,且该类悬浮物主要组成物为猪粪,会漂浮于水面,如果直接将这类废水进行后续的滤膜过滤处理,则易于造成过滤设备堵塞,并增加处理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养猪场废水调节池,其能有效减少经干湿分离后的养猪场废水中的悬浮物,不易于堵塞后续的处理设备。本技术的养猪场废水调节池包括池体,在所述池体上设置有进液口和排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池体的上边缘的距离不小于所述池体的高度的八分之一,所述排液口设置于所述池体的侧壁的中部,还包括与所述进液口连接的进液管和与所述排液口连接的排液管,所述进液管和所述排液管均为穿孔管,所述进液管上的管孔沿着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开设,所述排液管沿着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设置,且所述排液管上的管孔设置于所述排液管的底部。本技术的养猪场废水调节池的进液管的设置位置与池体的上边缘保持一定距离,因而,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在废液进入池体中时将已经聚集于池体液表的悬浮物冲散;而将排液口设置于池体侧壁的中部,能够尽量减少排出的废液中的悬浮物,在废水经过进液管时能使其中的悬浮物从进液管的管孔中排出并上浮至液面表层,仅在排液管的底部设置管孔能最大程度的避免粪便进入排液管内。进一步的,所述进液管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管体、中管体和下管体,所述上管体的直径大于所述下管体的直径,所述中管体的直径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所述中管体的上端的内径与所述上管体的内径相等,所述中管体的下端的内径与所述下管体的内径相等。因而,便于粪便从进液管中向上浮起。进一步的,所述进液管上设置的管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排液管上的管孔的直径。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池体的内侧壁的用于将悬浮物从池体中分离的转板,在所述转板上设置有若干沥水孔,所述转板铰接于所述池体的内侧壁上,并能相对所述池体转动。因而,通过转动转板而将池体液表的悬浮物从废水中分离。更进一步的,在所述池体的内侧壁上沿其上边缘设置有一根铰接轴,在所述转板上设置有两个铰接轴连接孔,所述铰接轴从所述铰接轴连接孔中穿过,且所述铰接轴能相对所述铰接轴连接孔转动。更进一步的,所述转板呈L形,所述转板包括第一板体和与所述第一板体相垂直设置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板体的宽度,所述铰接轴连接孔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第一板体的宽度不超过所述池体的高度。因而,在自然状态下,转板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垂落,不会影响进液和排液的过程。更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板体的两侧边缘还设置有防护板。因而,在防护板的遮挡下,能防止在将池体内液表的悬浮物从槽体中分离时,悬浮物再次掉落至池体中。更进一步的,在所述铰接轴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直径大于所述铰接轴连接孔的直径。更进一步的,在所述转板上还设置有挂接板,在所述挂接板上设置有连接孔。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转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池体、11-进液口、12-排液口、2-进液管、21-上管体、22-中管体、23-下管体、3-排液管、4-转板、41-第一板体、411-防护板、42-第二板体、421-挂接板、4211-连接孔、43-沥水孔、44-铰接轴连接孔、5-铰接轴、51-限位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参见附图1所示,本技术的养猪场废水调节池包括池体1,在池体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进液口11和一个排液口12。本技术的池体1的高度为4米,进液口11与池体1的上边缘的距离为500mm,因而,可避免废水进入池体1中时冲散漂浮在池体1的液表的悬浮物。排液口12设置于池体1的侧壁的中部,因而,在废水排出时尽量减少了其中夹带的漂浮物。本技术的养猪场废水调节池还包括与进液口11连接的进液管2和与排液口12连接的排液管3,进液管2和排液管3均为穿孔管,进液管2呈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设置,进液管2上的管孔沿着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开设,排液管3沿着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设置,且排液管3上的管孔设置于排液管3的底部。因而便于粪便及时从进液管2中排出并上浮至池体1内的废水的液面表层,且最大程度的减少了进入排液管3内的粪便。本技术的进液管2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管体21、中管体22和下管体23,上管体21的直径大于下管体23的直径,中管体22的直径从上到下逐渐减小,中管体22的上端的内径与上管体21的内径相等,中管体2的下端的内径与下管体23的内径相等。因而,便于粪便从进液管2中向上浮起。本技术的养猪场废水调节池的进液管2上设置的管孔的直径为20mm,排液管3上的管孔的直径为10mm,因而,在废液从进液管2进入池体1中时,废液中的悬浮物能从进液管2上的管孔中重新悬浮至池体1的液表,将排液管3上的管孔设置于排液管3的底部能够尽量减少废液中的悬浮物进入排液管3内而排至下一废液处理环节。参见附图2和附图3所示,本技术的养猪场废水调节池还包括设置于池体1的内侧壁的用于将悬浮物从池体1中分离的转板4,在转板4上设置有若干沥水孔43,转板4铰接于池体1的内侧壁上,因而,在转板4相对池体1转动时,能将池体1液表的悬浮物从池体1中分离出来,而废液从沥水孔43中重新流入池体1内,因而便于进行池体1液表的漂浮物的清理。本技术的转板4包括第一板体41和与第一板体41相垂直设置的第二板体42,本技术的转板4呈L形,第一板体41的宽度大于第二板体42的宽度。在池体1的内侧壁上沿其上边缘设置有一根铰接轴5,在转板4上置有两个铰接轴连接孔44,铰接轴5从铰接轴连接孔44中穿过,且铰接轴5能相对铰接轴连接孔44转动。铰接轴连接孔44设置于第一板体41的上边缘的上表面,第一板体41的宽度不小于池体1的高度。在通常情况下,转板5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下摆,第一板体41呈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设置,第二板体42呈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设置。在铰接轴5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限位块51,限位块51的直径大于铰接轴连接孔44的直径。在第一板体41的两侧边缘还设置有防护板411,因而能够防止在将悬浮物从槽体中分离时,悬浮物再次掉落至池体1中。在转板4的第二板体42的边缘中部还设置有挂接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养猪场废水调节池,包括池体,在所述池体上设置有进液口和排液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与所述池体的上边缘的距离不小于所述池体的高度的八分之一,所述排液口设置于所述池体的侧壁的中部,还包括与所述进液口连接的进液管和与所述排液口连接的排液管,所述进液管和所述排液管均为穿孔管,所述进液管上的管孔沿着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开设,所述排液管沿着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设置,且所述排液管上的管孔设置于所述排液管的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养猪场废水调节池,包括池体,在所述池体上设置有进液口和排液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与所述池体的上边缘的距离不小于所述池体的高度的八分之一,所述排液口设置于所述池体的侧壁的中部,还包括与所述进液口连接的进液管和与所述排液口连接的排液管,所述进液管和所述排液管均为穿孔管,所述进液管上的管孔沿着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开设,所述排液管沿着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设置,且所述排液管上的管孔设置于所述排液管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养猪场废水调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管体、中管体和下管体,所述上管体的直径大于所述下管体的直径,所述中管体的直径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所述中管体的上端的内径与所述上管体的内径相等,所述中管体的下端的内径与所述下管体的内径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养猪场废水调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上设置的管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排液管上的管孔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养猪场废水调节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池体的内侧壁的用于将悬浮物从池体中分离的转板,在所述转板上设置有若干沥水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臧传斌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汉华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