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硫废水预沉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6320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环保领域,涉及脱硫废水处理,具体涉及一种脱硫废水预沉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通过隔板分割成进料区和排放区,所述隔板下半段呈网状结构;所述进料区上方设置有进料管,且所述进料管上设置有截止阀,所述进料区底部呈倾斜状结构,且该倾斜状结构朝着排放区向下倾斜所述排放区的上半部或中部设置有带电动阀门的排水管,底部设置有泥斗,所述排放区底部呈锥形,且所述泥斗位于最低端;所述泥斗底部设置有气体冲洗管和与污泥池直通的排泥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预沉池处理效果不佳,污泥极易堵塞,且清理困难的问题,利用气体冲洗管对泥斗的冲刷,降低泥斗的粘附性,提升污泥排放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脱硫废水预沉池
本技术属于环保领域,涉及脱硫废水处理,具体涉及一种脱硫废水预沉池。
技术介绍
在烟气脱硫系统中需要排放废水,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包括多种重金属离子、烟气中的粉尘等,该类废水需要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在该类废水处理过程中,需要采用预沉池进行沉淀处理,将大量的污泥沉积,从而降低污泥对后续工艺的影响。目前的预沉池与协管沉淀池较为类似,虽然能够起到了良好的污泥沉积效果,且排放的水质符合后续工艺的要求,但是预沉池内的污泥处理较为困难,经常出现泥斗清理效果差等问题,同时预沉池的排水管高度是固定的,当水量发生变化时,极易出现排放水质不稳定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脱硫废水预沉池,解决了现有预沉池处理效果不佳,污泥极易堵塞,且清理困难的问题,利用气体冲洗管对泥斗的冲刷,降低泥斗的粘附性,提升污泥排放效果。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脱硫废水预沉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通过隔板分割成进料区和排放区,所述隔板下半段呈网状结构;所述进料区上方设置有进料管,且所述进料管上设置有截止阀,所述进料区底部呈倾斜状结构,且该倾斜状结构朝着排放区向下倾斜所述排放区的上半部或中部设置有带电动阀门的排水管,底部设置有泥斗,所述排放区底部呈锥形,且所述泥斗位于最低端;所述泥斗底部设置有气体冲洗管和与污泥池直通的排泥管。进一步的,所述泥斗底部横向设置有螺杆装置,所述螺杆装置一端设置在泥斗,且所述泥斗下方设置有气体冲洗管,另一端向下设置有排泥管。>所述螺杆装置包括螺轴,所述螺轴一端位于泥斗下方,另一端朝向排泥管延伸,并穿出螺杆装置的壳体,与电机相连,且所述螺轴的外周面设置有边缘紧贴壳体内周壁螺旋叶;电机驱动螺轴转动,螺轴转动的过程中带动螺轴表面的螺旋叶一起转动,从而推动污泥向着排泥管移动。进一步的,所述排放区内设置有溢流管盘,所述溢流管盘的一端通过软管连通排水管,且所述溢流管盘漂浮在排放区的液面。再进一步的,所述溢流管盘包括一根主管和数根辅助管组成,且所述主管和辅助管采用相同的管道,所述主管的一端通过软管与排水管相连通,且所述主管的左右管壁上间隔设置有连通的辅助管,所述主管和辅助管上半面均设置有微孔。更进一步的,所述主管的两侧边均设置有竖直侧板,所述侧板上间隔开设有通孔,且所有通孔位于同一水平面。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技术具备以下优点:1.本技术解决了现有预沉池处理效果不佳,污泥极易堵塞,且清理困难的问题,利用气体冲洗管对泥斗的冲刷,降低泥斗的粘附性,提升污泥排放效果。2.本技术利用溢流管盘的设置,解决了预沉池液面与排水管的影响,保证排水管内的废水水质稳定性,也提升预沉池的沉降效果不受水量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溢流管盘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溢流管的主管的纵向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至图3,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不对本技术的权利要求做任何限定。如图1至图3所示,脱硫废水预沉池,包括池体1,所述池体1通过隔板2分割成进料区1-1和排放区1-2,所述隔板2下半段呈网状结构,隔板上半段呈板状结构,将进料区与排放区分割,同时隔板下半段采用网状结构,能够保证两侧相通性,脱硫废水中的污泥在进料区内形成初步沉降后,废水和污泥通过隔板下半段进入至排放区;所述进料区1-1上方设置有进料管3,且所述进料管3上设置有截止阀,所述进料区1-1底部呈倾斜状结构,且该倾斜状结构朝着排放区向下倾斜;进料区设置有带截止阀的进料管,能够将脱硫废水直接排入至进料区内,基于隔板上半段的阻挡效果,能够有效的放置脱硫废水对排放区的影响,同时在进料区内的废水进入至排放区时形成初步的污泥沉降,进料区底部的倾斜状结构能够确保污泥自动滑至排放区内;所述排放区的上半部或中部设置有带电动阀门的排水管4,底部设置有泥斗5,所述排放区底部呈锥形,且所述泥斗位于最低端,泥斗能够将排放区内的污泥聚集沉积,将污泥集中在泥斗中;所述泥斗5底部设置有气体冲洗管7和与污泥池直通的排泥管8,所述气体冲洗管7上设置有气泵,能够将空气进行压缩,并利用压缩空气对泥斗进行冲洗,基于压缩气体的膨胀特性,能够对泥斗内的污泥进行爆破性冲击,有效的解决了污泥在泥斗中的粘结,排泥管8将污泥池和泥斗连通,当污泥池设置在泥斗下方时,能够充分排泥管中污泥的重力自流特性,达到排放效果,所述排泥管8上设置有电动阀门,用于控制排泥管的通断。进一步的,通过排泥管的自流效应来排放污泥能够大幅度降低能耗,但是效率极其低下,针对这一问题,所述泥斗5底部横向设置有螺杆装置9,所述螺杆装置9一端设置在泥斗5,且所述泥斗5下方设置有气体冲洗管7,另一端向下设置有排泥管8,螺杆装置连接在排泥管与泥斗之间,泥斗底部与螺杆装置连通,泥斗内的污泥进入至螺杆装置内,经由螺杆装置的转动带到排泥管管口,达到稳定排放的效果,同时利用螺杆装置的强力推动能够缓解污泥的粘附问题带来的堵塞;气体冲洗管设置在螺杆装置上,并位于泥斗正下方,依然具有爆破式冲洗效果。所述螺杆装置9包括螺轴,所述螺轴一端位于泥斗下方,另一端朝向排泥管延伸,并穿出螺杆装置的壳体,与电机相连,且所述螺轴的外周面设置有边缘紧贴壳体内周壁螺旋叶;电机驱动螺轴转动,螺轴转动的过程中带动螺轴表面的螺旋叶一起转动,从而推动污泥向着排泥管移动。进一步的,所述排放区1-2内设置有溢流管盘10,所述溢流管盘10的一端通过软管连通排水管4,且所述溢流管盘10漂浮在排放区1-2的液面,溢流管盘漂浮在液面,通过其自身的漂浮结构,能够保证排放区的废水溢流至管盘内,并达到排放效果,此时的排水管的水平高度低于溢流管盘的水平高度(排放区液面高于排水管高度)。再进一步的,所述溢流管盘10包括一根主管10-1和数根辅助管10-2组成,且所述主管和辅助管采用相同的管道,所述主管的一端通过软管与排水管4相连通,且所述主管10-1的左右管壁上间隔设置有连通的辅助管10-2,所述主管和辅助管上半面均设置有微孔;采用上述结构的管盘,能够大面积的溢流结构,提升流通速度,同时能够确保溢流管盘的排水不会对沉降造成影响,并且达到溢流过滤的效果,大幅度提升了预沉池的除污泥效果。更进一步的,所述主管10-1的两侧边均设置有竖直侧板10-11,所述侧板10-11上间隔开设有通孔,且所有通孔位于同一水平面;在使用过程中,主管与竖直侧板形成漂浮结构,利用主管与竖直侧板的质量控制(一般以金属管和塑料侧板组合),确保液面与通孔齐平,液面处的废水通过通孔流至主管的上表面,并且通过主管上表面的微孔加入至主管内,并通过主管流至排水管内。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解决了现有预沉池处理效果不佳,污泥极易堵塞,且清理困难的问题,利用气体冲洗管对泥斗的冲刷,降低泥斗的粘附性,提升污泥排放效果。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脱硫废水预沉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所述池体通过隔板分割成进料区和排放区,所述隔板下半段呈网状结构;所述进料区上方设置有进料管,且所述进料管上设置有截止阀,所述进料区底部呈倾斜状结构,且该倾斜状结构朝着排放区向下倾斜所述排放区的上半部或中部设置有带电动阀门的排水管,底部设置有泥斗,所述排放区底部呈锥形,且所述泥斗位于最低端;所述泥斗底部设置有气体冲洗管和与污泥池直通的排泥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脱硫废水预沉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所述池体通过隔板分割成进料区和排放区,所述隔板下半段呈网状结构;所述进料区上方设置有进料管,且所述进料管上设置有截止阀,所述进料区底部呈倾斜状结构,且该倾斜状结构朝着排放区向下倾斜所述排放区的上半部或中部设置有带电动阀门的排水管,底部设置有泥斗,所述排放区底部呈锥形,且所述泥斗位于最低端;所述泥斗底部设置有气体冲洗管和与污泥池直通的排泥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废水预沉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斗底部横向设置有螺杆装置,所述螺杆装置一端设置在泥斗,且所述泥斗下方设置有气体冲洗管,另一端向下设置有排泥管。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臧传斌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汉华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