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7055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下模包括第一下模板,第一下模板上设有主件输送轨道,主件输送轨道上放置有主件原料带,主件输送轨道上沿主件原料带输送方向依次设有第一送料位、主件加工位、铆合位及切断出料位,第一送料位的外侧设有第一送料器;第一下模板的一侧设有第二下模板;第二下模板上设有子件输送轨道,子件输送轨道上放置有子件原料带,子件输送轨道上依次设有第二送料位、子件加工位及切断位,第二送料位的外侧设有第二送料器;上模对应切断位、铆合位及切断出料位分别设有第一切料冲头、铆合冲头及第二切料冲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次性完成主件和子件产品的冲压及铆合,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铆合磨具,尤其是涉及一种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
技术介绍
冲压车间有部分产品需要把主件与子子件铆合,现在采用的是主件与子子件分别用不同模具把每个产品压出来,再通过操作人员把两个产品放在压铆模内压紧。通过人工将两个产品组装在一起,再放到压铆模具中,降低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人员人工,提高了生产成本;同时,人工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组合位置或放置位置偏移,影响主子件的铆合位置,造成产品误差大或者直接报废。因此,实有必要改进现有的铆合模具,一次性完成主件和子件产品的冲压及铆合,减少中间人工摆放产品环节,减少两台冲床使用,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一次性完成主件和子件产品的冲压及铆合,减少中间人工摆放产品环节,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其中,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所述下模座上设有第一下模板,所述第一下模板上设有主件输送轨道,所述主件输送轨道上放置有主件原料带,所述主件输送轨道上沿主件原料带输送方向依次设有第一送料位、主件加工位、铆合位及切断出料位,所述第一送料位的外侧设有第一送料器,所述第一送料器推动所述主件原料带在所述主件输送轨道上依次经过所述第一送料位、主件加工位、铆合位及切断出料位;所述第一下模板的一侧设有第二下模板;所述第二下模板上设有与所述主件输送轨道成一固定夹角的子件输送轨道,所述子件输送轨道上放置有子件原料带,所述子件输送轨道上沿子件原料带的输送方向依次设有第二送料位、子件加工位及切断位,所述子件输送轨道的末端与所述主件输送轨道的铆合位衔接,所述第二送料位的外侧设有第二送料器,所述第二送料器推动所述子件原料带依次经过所述第二送料位、子件加工位、切断位至所述铆合位;所述上模对应所述切断位设有第一切料冲头,所述上模对应所述铆合位设有铆合冲头,所述上模对应所述切断出料位设有第二切料冲头;所述主件原料带上加工形成的主件与所述子件原料带上加工形成的子件被推送至所述铆合位,所述第一切料冲头切断所述子件与所述子件原料带的连接,所述铆合冲头铆合所述主件和子件形成产品,所述第一送料器推动所述主件原料带使所述产品被推送至所述切断出料位,所述第二切料冲头切断所述产品与所述主件原料带的连接。如上所述的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其中,所述主件加工位包括第一冲孔位及第一飞边位,所述上模对应所述第一冲孔位设有第一冲孔冲头,所述上模对应所述第一飞边位设有第一飞边冲头。如上所述的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其中,所述子件加工位包括第二冲孔位、向下压形位及第二飞边位,所述上模对应所述第二冲孔位设有第二冲孔冲头,所述上模对应所述向下压形位设有向下压形冲头,所述上模对应所述第二飞边位设有第二飞边冲头。如上所述的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其中,所述铆合位及切断出料位之间设有产品加工位,所述产品加工位包括第一产品压形位及第二产品压形位,所述第一产品压形位及第二产品压形位之间对应所述子件的位置设有子件加工凹槽;所述上模对应所述第一产品压形位设有第一产品压形冲头,所述上模对应所述第二产品压形位设有第二产品压形冲头。如上所述的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其中,所述第一产品压形位于所述子件加工凹槽内设有第一压形镶块,所述第一压形镶块的顶部设有沿所述子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折面,所述第一产品压形冲头的下表面对应所述第一折面设有第二折面,所述第一产品压形冲头冲压所述子件形成第一弯折面。如上所述的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其中,所述第二产品压形位包括直角压形位及内凹压形位,所述第二产品压形冲头包括直角压形冲头和内凹压形冲头;所述直角压形位于所述子件加工凹槽内设有第二压形镶块,所述直角压形冲头对应所述第二压形镶块设置;所述第二压形镶块的侧壁对应所述第一弯折面设有让位槽,所述直角压形冲头下表面为一水平平面,所述直角压形冲头冲压所述子件形成第二弯折直角面;所述内凹压形位于所述子件加工凹槽内设有压形滑块及第三压形镶块,所述内凹压形冲头对应所述压形滑块设置;所述第三压形镶块的侧壁对应所述第一弯折面及第二弯折直角面分别设有向内倾斜的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所述压形滑块顶部对应所述第二斜面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三斜面,所述压形滑块的顶部于所述第三斜面的对侧设有向外倾斜的第四斜面,所述内凹压形冲头的底部对应所述第四斜面设有冲压斜面;所述内凹压形冲头的冲压斜面下压至所述压形滑块的第四斜面,使得所述压形滑块向所述第三压形镶块移动,使得所述压形滑块的第三斜面挤压所述第二弯折直角面至所述第二斜面上形成内凹弯折面。由以上说明得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确实可达到如下的功效:本技术的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通过将主件的冲压加工、子件的冲压加工以及主件和子件的组装铆合设计在一套模具,实现了一次性完成主件和子件产品的冲压及铆合,减少了原来将两个产品分别加工完成,需要人工将两个产品组合一起后再放置于压铆模压紧的工序,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成本;同时,也避免了人工操作过程中因摆放位置偏移,而造成的铆合位置偏移的问题发生,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的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的较佳实施例的第一产品压形位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的较佳实施例的直角压形位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的较佳实施例的内凹压形位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的较佳实施例的产品的侧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的较佳实施例的产品的俯视示意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本技术:1:下模座2:第一下模板21:第一送料位22:主件加工位23:铆合位24:第一产品压形位241:第一压形镶块242:第一折面243:第一产品压形冲头244:第二折面25:直角压形位251:第二压形镶块252:让位槽253:直角压形冲头26:内凹压形位261:第三压形镶块262:第一斜面263:第二斜面264:压形滑块265:第三斜面266:第四斜面267:内凹压形冲头268:冲压斜面27:切断出料位3:第二下模板31:第二送料位32:子件加工位33:切断位4:主件原料带41:主件5:子件原料带51:子件6:产品61:第一弯折面62:第二弯折直角面63:内凹弯折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一次性完成主件41和子件51的冲压及铆合,减少中间人工摆放产品环节,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所述下模座上设有第一下模板,所述第一下模板上设有主件输送轨道,所述主件输送轨道上放置有主件原料带,所述主件输送轨道上沿主件原料带输送方向依次设有第一送料位、主件加工位、铆合位及切断出料位,所述第一送料位的外侧设有第一送料器,所述第一送料器推动所述主件原料带在所述主件输送轨道上依次经过所述第一送料位、主件加工位、铆合位及切断出料位;/n所述第一下模板的一侧设有第二下模板;所述第二下模板上设有与所述主件输送轨道成一固定夹角的子件输送轨道,所述子件输送轨道上放置有子件原料带,所述子件输送轨道上沿子件原料带的输送方向依次设有第二送料位、子件加工位及切断位,所述子件输送轨道的末端与所述主件输送轨道的铆合位衔接,所述第二送料位的外侧设有第二送料器,所述第二送料器推动所述子件原料带依次经过所述第二送料位、子件加工位、切断位至所述铆合位;/n所述上模对应所述切断位设有第一切料冲头,所述上模对应所述铆合位设有铆合冲头,所述上模对应所述切断出料位设有第二切料冲头;/n所述主件原料带上加工形成的主件与所述子件原料带上加工形成的子件被推送至所述铆合位,所述第一切料冲头切断所述子件与所述子件原料带的连接,所述铆合冲头铆合所述主件和子件形成产品,所述第一送料器推动所述主件原料带使所述产品被推送至所述切断出料位,所述第二切料冲头切断所述产品与所述主件原料带的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所述下模座上设有第一下模板,所述第一下模板上设有主件输送轨道,所述主件输送轨道上放置有主件原料带,所述主件输送轨道上沿主件原料带输送方向依次设有第一送料位、主件加工位、铆合位及切断出料位,所述第一送料位的外侧设有第一送料器,所述第一送料器推动所述主件原料带在所述主件输送轨道上依次经过所述第一送料位、主件加工位、铆合位及切断出料位;
所述第一下模板的一侧设有第二下模板;所述第二下模板上设有与所述主件输送轨道成一固定夹角的子件输送轨道,所述子件输送轨道上放置有子件原料带,所述子件输送轨道上沿子件原料带的输送方向依次设有第二送料位、子件加工位及切断位,所述子件输送轨道的末端与所述主件输送轨道的铆合位衔接,所述第二送料位的外侧设有第二送料器,所述第二送料器推动所述子件原料带依次经过所述第二送料位、子件加工位、切断位至所述铆合位;
所述上模对应所述切断位设有第一切料冲头,所述上模对应所述铆合位设有铆合冲头,所述上模对应所述切断出料位设有第二切料冲头;
所述主件原料带上加工形成的主件与所述子件原料带上加工形成的子件被推送至所述铆合位,所述第一切料冲头切断所述子件与所述子件原料带的连接,所述铆合冲头铆合所述主件和子件形成产品,所述第一送料器推动所述主件原料带使所述产品被推送至所述切断出料位,所述第二切料冲头切断所述产品与所述主件原料带的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件加工位包括第一冲孔位及第一飞边位,所述上模对应所述第一冲孔位设有第一冲孔冲头,所述上模对应所述第一飞边位设有第一飞边冲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子件加工位包括第二冲孔位、向下压形位及第二飞边位,所述上模对应所述第二冲孔位设有第二冲孔冲头,所述上模对应所述向下压形位设有向下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金海
申请(专利权)人:开平市诚瑞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