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减震填充墙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6917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块化减震填充墙板,包括:多个模块组件,多个所述模块组件填充在框架梁和框架柱所围成的空间内,所述框架梁和所述框架柱内套有内框架,多个所述模块组件内设置在所述内框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模块组件之间、以及所述模块组件与所述内框架之间均设置有减震填充机构;所述减震填充机构包括减震填充条和设在所述减震填充条中的多个减震杆,所述减震填充条由多个六棱状弹性条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模块化减震填充墙板,该模块化减震填充墙板主要包括多个模块组件和减震填充机构,具有方便组装的优点,并且减震填充机构包括减震填充条和多个减震杆,减震填充条由多个六棱状弹性条构成,使得本模块化减震填充墙板具有较好的减震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化减震填充墙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墙板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块化减震填充墙板。
技术介绍
墙板是由墙和楼板组成承重体系的房屋结构。墙板结构的承重墙可用砖、砌块、预制或现浇混凝土做成。墙板按建筑功能分为内墙板和外墙板。内墙板主要用作承重构件,用单一材料做成。外墙板一般为非承重墙板,兼有保温、隔热、防水等功能,构造较为复杂,有的用多种材料做成复合墙板。墙板按所用材料不同分为混凝土空心墙板、实心墙板、轻集料混凝土墙板、工业废料混凝土墙板、振动砖墙板等。目前的墙板功能单一,不具备减震功能,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模块化减震填充墙板,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减震填充墙板,包括:多个模块组件,多个所述模块组件填充在框架梁和框架柱所围成的空间内,所述框架梁和所述框架柱内套有内框架,多个所述模块组件内设置在所述内框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模块组件之间、以及所述模块组件与所述内框架之间均设置有减震填充机构;所述减震填充机构包括减震填充条和设在所述减震填充条中的多个减震杆,所述减震填充条由多个六棱状弹性条构成。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模块组件包括框架体、设置在框架体上的两个墙面板、设置在所述框架体与所述墙面板内的内填充机构。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框架体包括上框板、下框板以及连接所述上框板、所述下框板的两个竖框板,所述上框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下框板的下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对应的第二凹槽,所述竖框板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内框架的内表面设置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填充有所述减震填充机构,两个所述第三凹槽之间填充有所述减震填充机构,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四凹槽之间、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四凹槽之间、所述第三凹槽与所述第四凹槽之间均填充有所述减震填充机构。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减震填充条内设置有与所述减震杆对应的第一安装孔,所述减震杆包括第一减震筒、第二减震筒、第三减震筒、第一减震内杆以及第二减震内杆,所述第一减震筒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减震筒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减震筒的一端内,所述第三减震筒设置在所述第一减震筒内,所述第三减震筒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减震筒的另一端并延伸出所述第一减震筒,所述第三减震筒的另一端插接至所述第二减震筒的一端内,所述第三减震筒包括第一筒体、中间板以及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位于所述第一减震筒内,所述中间板设置在所述第二筒体上并与所述第一减震筒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筒体与所述第一减震筒之间有空隙,所述第一筒体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筒体与所述第一筒体连接并且穿出所述第一减震筒,所述第一减震内杆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内,所述第一减震内杆的一端呈弧形,所述第二筒体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减震内杆一端对应的第一阻挡环,所述第一减震内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筒体,所述第二减震内杆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减震筒的另一端内,并且所述第二减震筒设置有第一内簧,所述第一内簧连接所述第一减震内杆与所述第二减震内杆,所述第二减震筒与所述第一减震筒之间设置有第二内簧。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第一筒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阻挡环,所述第二阻挡环与所述第二减震筒的一端对应。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墙面板内具有内腔,所述内腔中有上之下依次设置有多个三角支架,所述三角支架包括平置杆、竖直杆以及两个对称的斜置杆,所述墙面板的两个竖直内壁均设置有导轨槽,所述平置杆的端部位于所述导轨槽内,所述竖直杆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内槽,所述平置杆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内槽对应的第二内槽,所述墙面板的两个水平内壁分别设置有第三内槽、第四内槽,所述第一内槽与所述第三内槽之间设置有第一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内槽与所述第二内槽之间设置有第二减震弹簧,所述第二内槽与所述第四内槽之间设置有第三减震弹簧。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内填充机构包括内芯部、围设在所述内芯部外的第一包裹层以及围设在所述第一包裹层上的第二包裹层,所述第一包裹层为吸声毛毡层,所述第二包裹层为防潮毛毡层。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内芯部包括壳体和内支撑结构,所述壳体内为真空腔体,所述内支撑结构为六棱状支撑结构。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内框架的两个竖直框体内设置有第一管体,所述内框架的上框体中设置有通风机构和第二管体,所述上框体内设置有安装所述通风机构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外端设置有阻隔网,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内端设置有挡板,所述通风机构包括通风外筒和风机,所述通风外筒通过多个第三内簧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孔内,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通风外筒内,所述第二管体设置有两个并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两侧,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风机连通,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通过伸缩波纹管连接,所述竖直框体朝向室内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管体连通并且内部设置有空气过滤部。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风机电连接,所述控制器内设置有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通过电路模块与所述风机连接,所述电路模块包括电阻R1-R10、电容C1-C5、NPN双极型晶体管Q1-Q3、电感L1-L2;微处理器的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NPN双极型晶体管Q1的基极连接,NPN双极型晶体管Q1的集电极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电源Vcc、电阻R5的一端连接,NPN双极型晶体管Q1的发射极与电阻R3、电容C2的一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阻R6、电容C1的一端连接,微处理器的第二接口端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阻R6、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NPN双极型晶体管Q2的基极与电阻R7的一端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与电容C3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NPN双极型晶体管Q2的集电极与风机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NPN双极型晶体管Q2的发射极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与电容C3的另一端、参考地GND连接,风机的另一端与电阻R9、电阻R10的一端连接;NPN双极型晶体管Q3的基极与电阻R10的另一端、电容C5的一端连接,NPN双极型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电感L1、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与电阻R9的另一端、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NPN双极型晶体管Q3的发射极与电感L2的一端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与电容C5的另一端、参考地GND连接。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模块化减震填充墙板,该模块化减震填充墙板主要包括多个模块组件和减震填充机构,具有方便组装的优点,并且减震填充机构包括减震填充条和多个减震杆,减震填充条由多个六棱状弹性条构成,使得本模块化减震填充墙板具有较好的减震功能。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模块化减震填充墙板,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块化减震填充墙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多个模块组件(10),多个所述模块组件(10)填充在框架梁(1)和框架柱(2)所围成的空间内,所述框架梁(1)和所述框架柱(2)内套有内框架(3),多个所述模块组件(10)内设置在所述内框架(3)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模块组件(10)之间、以及所述模块组件(10)与所述内框架(3)之间均设置有减震填充机构(4);/n所述减震填充机构(4)包括减震填充条(5)和设在所述减震填充条(5)中的多个减震杆(6),所述减震填充条(5)由多个六棱状弹性条构成;/n所述模块组件(10)包括框架体(11)、设置在框架体(11)上的两个墙面板(12)、设置在所述框架体(11)与所述墙面板(12)内的内填充机构(13);/n所述框架体(11)包括上框板(111)、下框板(112)以及连接所述上框板(111)、所述下框板(112)的两个竖框板(113),所述上框板(111)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凹槽(114),所述下框板(112)的下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114)对应的第二凹槽(115),所述竖框板(113)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三凹槽(116),所述内框架(3)的内表面设置有第四凹槽(301),所述第一凹槽(114)与所述第二凹槽(115)之间填充有所述减震填充机构(4),两个所述第三凹槽(116)之间填充有所述减震填充机构,所述第一凹槽(114)与所述第四凹槽(301)之间、所述第二凹槽(115)与所述第四凹槽(301)之间、所述第三凹槽(116)与所述第四凹槽(301)之间均填充有所述减震填充机构(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减震填充墙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模块组件(10),多个所述模块组件(10)填充在框架梁(1)和框架柱(2)所围成的空间内,所述框架梁(1)和所述框架柱(2)内套有内框架(3),多个所述模块组件(10)内设置在所述内框架(3)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模块组件(10)之间、以及所述模块组件(10)与所述内框架(3)之间均设置有减震填充机构(4);
所述减震填充机构(4)包括减震填充条(5)和设在所述减震填充条(5)中的多个减震杆(6),所述减震填充条(5)由多个六棱状弹性条构成;
所述模块组件(10)包括框架体(11)、设置在框架体(11)上的两个墙面板(12)、设置在所述框架体(11)与所述墙面板(12)内的内填充机构(13);
所述框架体(11)包括上框板(111)、下框板(112)以及连接所述上框板(111)、所述下框板(112)的两个竖框板(113),所述上框板(111)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凹槽(114),所述下框板(112)的下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114)对应的第二凹槽(115),所述竖框板(113)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三凹槽(116),所述内框架(3)的内表面设置有第四凹槽(301),所述第一凹槽(114)与所述第二凹槽(115)之间填充有所述减震填充机构(4),两个所述第三凹槽(116)之间填充有所述减震填充机构,所述第一凹槽(114)与所述第四凹槽(301)之间、所述第二凹槽(115)与所述第四凹槽(301)之间、所述第三凹槽(116)与所述第四凹槽(301)之间均填充有所述减震填充机构(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减震填充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墙面板(12)内具有内腔(121),所述内腔(121)中有上之下依次设置有多个三角支架(14),所述三角支架(14)包括平置杆(141)、竖直杆(142)以及两个对称的斜置杆(143),所述墙面板(12)的两个竖直内壁均设置有导轨槽(122),所述平置杆(141)的端部位于所述导轨槽(122)内,所述竖直杆(142)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内槽(144),所述平置杆(141)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内槽(144)对应的第二内槽(145),所述墙面板(12)的两个水平内壁分别设置有第三内槽(123)、第四内槽(124),所述第一内槽与所述第三内槽之间设置有第一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内槽与所述第二内槽之间设置有第二减震弹簧,所述第二内槽与所述第四内槽之间设置有第三减震弹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减震填充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填充机构(13)包括内芯部、围设在所述内芯部外的第一包裹层(131)以及围设在所述第一包裹层(131)上的第二包裹层(132),所述第一包裹层(131)为吸声毛毡层,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鹏飞韦玉强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笃诚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