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克翠专利>正文

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5091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包括插秧筒以及提拉‑插秧辅助组件,提拉‑插秧辅助组件包括一体机提拉组件、插秧辅助组件以及设置在一体机提拉组件、插秧辅助组件之间并能够实现两者联动的驱动组件;插秧筒包括插秧筒本体,插秧筒本体在紧靠着顶端的位置处对称开设有两个上环弧形切口,插秧筒本体在紧靠着底端的位置处对称开设有两个下环弧形切口;一体机提拉组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提拉杆,分别为第一、第二提拉杆;插秧辅助组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夹持杆,分别为第一、第二夹持杆;驱动组件能够在第一、第二提拉杆相向运动时,带动第一、第二夹持杆相向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能够快速的批量插秧,提高插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检验装置,特别是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
技术介绍
目前,农民耕种秧苗的时候一般都是手工操作,特别丘林地带,田地呈阶梯状布置,若采用现有的大型插秧机进行插秧,因受到田地大小和位置的限制,需要频繁的移动插秧机的位置来满足插秧的需求,这样会浪费较多的时间,而且效率低下,所以现有的大型插秧机在丘林地带较难普及;对于平原地带,采用现有的大型插秧机插秧会提高插秧效率,但该种插秧机依然会存在上述位置挪动的不方便性,更重要的是,采用大型插秧机插秧需要耗费较多的电力资源,且不易控制。另外,多数农民所拥有的田地亩数有限,不适宜动用该大型插秧机进行插秧,因此,该种大型插秧机无论在丘林地带或者是平原地带普及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不通过插秧装置插秧,而是通过手工去插的,效率很低,需要的人工也比较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该插秧抛秧一体机能够快速的批量插秧,提高插秧效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包括插秧筒以及提拉-插秧辅助组件,其中:所述的插秧筒,数量至少有两个,并并排布置;所述的提拉-插秧辅助组件,包括一体机提拉组件、插秧辅助组件以及设置在一体机提拉组件、插秧辅助组件之间并能够实现两者联动的驱动组件;所述的插秧筒,包括插秧筒本体,整体呈圆柱筒形设置。所述插秧筒本体在紧靠着顶端的位置处对称开设有两个上环弧形切口,且两个上环弧形切口之间通过对称布置的两个上连接块隔开,插秧筒本体在紧靠着底端的位置处对称开设有两个下环弧形切口,且两个下环弧形切口之间通过对称布置的两个下连接块隔开;所述的一体机提拉组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提拉杆,分别为第一、第二提拉杆;第一、第二提拉杆均穿过两个上环弧形切口布置;所述的插秧辅助组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夹持杆,分别为第一、第二夹持杆;第一、第二夹持杆均穿过两个下环弧形切口布置;所述的驱动组件,能够在第一、第二提拉杆相向运动时,带动第一、第二夹持杆相向运动。进一步地,所述的驱动组件,包括四根连接杆、连接轴、挡片、中心轴以及弹簧;所述的四根连接杆分别为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第三连接杆交叉布置,构成第一叉状连杆组件,第二连接杆、第四连接杆交叉布置,构成第二叉状连杆组件;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等长并相互平行布置,且第一、第二连接杆处于上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第一提拉杆连接,而第一、第二连接杆处于下方的两个端点则分别与第二夹持杆连接,同时,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等长并相互平行布置,且第三、第四连接杆处于上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第二提拉杆连接,而第三、第四连接杆处于下方的两个端点则分别与第一夹持杆连接,与此同时,第一叉状连杆组件、第二叉状连杆组件的交叉位点之间,通过连接轴定位;另外,在第一、第二连接杆的外侧布置第一挡片,第三、第四连接杆外侧则布置第二挡片,且第一、第二挡片均位于连接轴上方并相互平行设置,在第一、第二挡片之间连接中心轴,中心轴外围套接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挡片相触。进一步地,所述的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弹簧杆、弹性件以及手环;第一杆件、第二杆件交叉布置,且第一杆件、第二杆件交叉位点通过定位轴定位;第一杆件、第二杆件处于上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第一、第二提拉杆对应连接,而处于下方的两个端点,则分别与第一、第二夹持杆对应连接。另外,在第一杆件、第二杆件交叉位点的上方,平行设置一根弹簧杆,弹簧杆外围套接有弹簧,且弹簧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杆件、第二杆件连接,弹簧的两端则分别与第一杆件、第二杆件相触。进一步地,插秧筒底部所设置的下环弧形切口贯穿插秧筒底端设置。进一步地,插秧筒的数量为四个,分别为第一插秧筒、第二插秧筒、第三插秧筒、第四插秧筒;第一、第四插秧筒之间通过连接块连接,第二插、第三插秧筒之间也通过另一块连接块连接;第一、第二插秧筒之间,以及第三、第四插秧筒之间,均通过一个所述的提拉-插秧辅助组件连接。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本技术通过若干个插秧筒可以批量进行插秧,提高了插秧效率,并且结构简单,使用轻便;而通过定位螺栓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的稻田来选择合适的插秧抛秧高度,并且高度调节操作简单;当秧苗从插秧筒中落入稻田中后,通过轻微下压本装置,让秧苗更加稳固,而插秧筒的底部设有的开口在保证稳固秧苗的同时,又不会损害秧苗的根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11-插秧筒本体;12-下环弧形切口;13-环形底圈;14-下连接块;21-第一连接杆;22-第二连接杆;23-第三连接杆;24-第四连接杆;25-连接轴;26-挡片;27-中心轴;28-弹簧;3-提拉杆;4-夹持杆;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所述的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中:11-插秧筒本体;12-下环弧形切口;13-环形底圈;14-下连接块;15-上环弧形切口;16-环形顶圈;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3所述的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图3中:1a-第一插秧筒;1b-第二插秧筒;1c-第三插秧筒;1d-第四插秧筒;1e-连接块。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4所述的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图4中:1a-第一插秧筒;1b-第二插秧筒;1c-第三插秧筒;1d-第四插秧筒;21a-第一杆件;22a-第二杆件;23a-弹簧杆;24a-弹性件;25a-手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较佳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侧”、“右侧”、“上部”、“下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第一”、“第二”等并不表示零部件的重要程度,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具体尺寸只是为了举例说明技术方案,并不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包括两个并排布置的插秧筒,第二个部分则为提拉-插秧辅助组件,包括一体机提拉组件、插秧辅助组件以及设置在一体机提拉组件、插秧辅助组件之间并能够实现两者联动的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的插秧筒,包括插秧筒本体,整体呈圆柱筒形设置。所述插秧筒本体在紧靠着顶端的位置处对称开设有两个上环弧形切口,且两个上环弧形切口之间通过对称布置的两个上连接块隔开,插秧筒本体在紧靠着底端的位置处对称开设有两个下环弧形切口,且两个下环弧形切口之间通过对称布置的两个下连接块隔开。所述的一体机提拉组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提拉杆,分别为第一、第二提拉杆;第一、第二提拉杆均穿过两个上环弧形切口布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插秧筒以及提拉-插秧辅助组件,其中:/n所述的插秧筒,数量至少有两个,并并排布置;/n所述的提拉-插秧辅助组件,包括一体机提拉组件、插秧辅助组件以及设置在一体机提拉组件、插秧辅助组件之间并能够实现两者联动的驱动组件;/n所述的插秧筒,包括插秧筒本体,所述插秧筒本体在紧靠着顶端的位置处对称开设有两个上环弧形切口,且两个上环弧形切口之间通过对称布置的两个上连接块隔开,插秧筒本体在紧靠着底端的位置处对称开设有两个下环弧形切口,且两个下环弧形切口之间通过对称布置的两个下连接块隔开;/n所述的一体机提拉组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提拉杆,分别为第一、第二提拉杆;第一、第二提拉杆均穿过两个上环弧形切口布置;/n所述的插秧辅助组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夹持杆,分别为第一、第二夹持杆;第一、第二夹持杆均穿过两个下环弧形切口布置;/n所述的驱动组件,能够在第一、第二提拉杆相向运动时,带动第一、第二夹持杆相向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插秧筒以及提拉-插秧辅助组件,其中:
所述的插秧筒,数量至少有两个,并并排布置;
所述的提拉-插秧辅助组件,包括一体机提拉组件、插秧辅助组件以及设置在一体机提拉组件、插秧辅助组件之间并能够实现两者联动的驱动组件;
所述的插秧筒,包括插秧筒本体,所述插秧筒本体在紧靠着顶端的位置处对称开设有两个上环弧形切口,且两个上环弧形切口之间通过对称布置的两个上连接块隔开,插秧筒本体在紧靠着底端的位置处对称开设有两个下环弧形切口,且两个下环弧形切口之间通过对称布置的两个下连接块隔开;
所述的一体机提拉组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提拉杆,分别为第一、第二提拉杆;第一、第二提拉杆均穿过两个上环弧形切口布置;
所述的插秧辅助组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夹持杆,分别为第一、第二夹持杆;第一、第二夹持杆均穿过两个下环弧形切口布置;
所述的驱动组件,能够在第一、第二提拉杆相向运动时,带动第一、第二夹持杆相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抛秧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组件,包括四根连接杆、连接轴、挡片、中心轴以及弹簧;所述的四根连接杆分别为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第三连接杆交叉布置,构成第一叉状连杆组件,第二连接杆、第四连接杆交叉布置,构成第二叉状连杆组件;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等长并相互平行布置,且第一、第二连接杆处于上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第一提拉杆连接,而第一、第二连接杆处于下方的两个端点则分别与第二夹持杆连接,同时,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等长并相互平行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克翠
申请(专利权)人:吴克翠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