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牦牛绒圈圈纱的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93182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牦牛绒圈圈纱的制作方法,属于纺织技术领域,将牦牛绒通过脱色工序得到脱色牦牛绒;将脱色牦牛绒通过染色工序得到染色牦牛绒;将染色牦牛绒通过半精纺工序得到牦牛绒粗纱;将牦牛绒粗纱与芯固线通过花捻工序得到牦牛绒圈圈纱;脱色工序包括牦牛绒前处理,氧化脱色处理和还原脱色处理,氧化脱色处理中采用的氧化脱色液中包含过氧化氢、焦磷酸钠、苹果酸和次百部碱。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的脱色工序对牦牛绒的脱色效果好,牦牛绒脱色白度达到了55%以上,并且经含有次百部碱的氧化脱色液的脱色工序处理相比于未含有次百部碱的氧化脱色液的脱色工序处理的牦牛绒的白度提高了5%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牦牛绒圈圈纱的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纺织
,具体涉及一种牦牛绒圈圈纱的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毛纺织工业是中国纺织支柱产业之一,以生产高档纺织品著称。中国的毛纺织工业发展迅速,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牦牛是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全世界的牦牛数量约为1400万头,其中我国占95%以上。牦牛绒是牦牛的绒毛,其手感滑糯,保暖性强,纤维强力高,耐腐蚀性和成本较低,考核其原料的综合利用指标及制品的综合效益指标,都要优于羊绒制品,而且,重要的事牦牛绒的开发既经济又环保。牦牛绒纤维是由鳞片层和皮质层组成,髓质层极少,这有利于它储存空气,因此牦牛绒制品保暖、耐起毛起球、耐磨,是继羊绒纤维之后的又一珍贵稀有动物纤维,有“钻石纤维”的美誉。牦牛绒纤维本身含有色素,使其在纺织业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纤维进行脱色处理。有色动物纤维的色素主要是动物生长过程中由内在因素为主形成的,色素主要分布在动物纤维的皮质层中,偶尔在纤维鳞片层中也能发现黑色素颗粒存在。对于色素的结构目前尚未准确了解,最主要是酪氨酸黑色素,它是由酪氨酸经过一些列酶催化氧化合成,最终产物是高度交联和高度共轭的体系。牦牛绒分为黑牛绒、青牛绒等,这些纤维颜色有深有浅的主要原因是纤维中酪氨酸黑色素的含量不同。由于牦牛绒等天然蛋白质纤维本身是具有较深的颜色,这对纤维产品的开发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获得更多色彩鲜明的牦牛绒纺织品,需要对牦牛绒纤维进行先脱色再染色,然后进行下一步的纺纱及织物纺织。专利技术内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色效果好、染色效果好并且织成织物顶破强度好的牦牛绒圈圈纱的制作方法。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牦牛绒圈圈纱的制作方法,包括:将牦牛绒通过脱色工序得到脱色牦牛绒;将脱色牦牛绒通过染色工序得到染色牦牛绒;将染色牦牛绒通过半精纺工序得到牦牛绒粗纱;将牦牛绒粗纱与芯固线通过花捻工序得到牦牛绒圈圈纱;脱色工序包括牦牛绒前处理,氧化脱色处理和还原脱色处理,氧化脱色处理中采用的氧化脱色液中包含过氧化氢、焦磷酸钠和苹果酸。优选地,氧化脱色液中还包含次百部碱。次百部碱于氧化脱色液中,提高了双氧水的氧化脱色效果,并在进一步还原脱色中获得脱色效果好的脱色牦牛绒。次百部碱同时起到了保护牦牛绒纤维结构的效果,使牦牛绒力学强度下降得较少。更优选地,氧化脱色液中,次百部碱的含量为蒸馏水的0.05-0.5wt%。优选地,脱色工序中,牦牛绒前处理采用的前处理液为硫酸亚铁溶液。优选地,脱色工序中,还原脱色液中采用的还原脱色液为二氧化硫脲溶液。优选地,氧化脱色液中,过氧化氢的含量为蒸馏水的1-5wt%,焦磷酸钠的含量为蒸馏水的0.2-0.8wt%,苹果酸的含量为蒸馏水的0.1-0.4wt%。优选地,花捻工序中,芯固线为石墨烯尼龙。采用环保类型长丝,既要体现短纤维圈圈纱线的饱满,更要体现成品布面的弹性和韧性,同时符合环保理念,与大自然和谐。优选地,花捻工序中,内捻为900-1100T/m,外捻为360-450T/m。优选地,花捻工序还包括后处理。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牦牛绒圈圈纱。优选地,牦牛绒脱色:将牦牛绒浸入前处理溶液中,在60-80℃的温度下处理0.5-1h后冲洗,在50-60℃的温度下,将经前处理处理后的牦牛绒浸入氧化脱色液中,处理1-3h后冲洗,在40-50℃的温度下,将经氧化脱色处理后的牦牛绒浸入还原脱色液中,处理0.5-1h后冲洗并干燥得到脱色牦牛绒;前处理液为硫酸亚铁溶液,硫酸亚铁的浓度为0.2-1.6wt%,调节pH为4-5;氧化脱色液中,调节pH为6-7;还原脱色液中包含二氧化硫脲,二氧化硫脲的含量为蒸馏水的0.05-0.3wt%,调节pH为6-7。牦牛绒的脱色,是一切牦牛绒产品的技术难点,也是牦牛绒产品的关键点,牦牛绒色杂,脱色易造成纤维损伤程度大,手感过于干燥等现象,脱色过程控制点为双氧水浓度的控制,达到较好的脱色效果和手感。优选地,牦牛绒染色:将脱色牦牛绒浸入亚硫酸钠溶液中,在60-80℃的温度下处理0.5-1.5h,再经丙烯腈溶液处理15-30h,将染料溶解于40-50℃的溶剂中得到染液,将脱色牦牛绒浸入染液中,升温至70-90℃,保持30-60min,降温至50-60℃,加入无水碳酸钠,保持10-30min,降温至30-45℃,水洗并干燥;亚硫酸钠溶液中亚硫酸钠的含量为8-16wt%,亚硫酸钠处理中浴比为1:40-50;丙烯腈溶液中丙烯腈的含量为0.2-0.8wt%,丙烯腈处理中浴比为1:40-50;染料中包括元明粉、染色剂、匀染剂,溶剂为蒸馏水,染液中,元明粉的含量为蒸馏水的0.5-3wt%,染色剂为红色兰纳素染料,染色剂的含量为蒸馏水的1-5wt%,匀染剂的含量为蒸馏水的1-3wt%;牦牛绒染色中,浴比为1:30-40。更优选地,染色剂还包括弱酸性黄Rs、酸性橙AGT和酸性紫4BNS。优选地,染液中还含有(4-氨基苯磺酰基氨基)-乙酸和槐黄烷酮G。(4-氨基苯磺酰基氨基)-乙酸和槐黄烷酮G提高了染料在牦牛绒上的染色牢度,提高了耐水洗与耐摩擦色牢度。优选地,染液中,(4-氨基苯磺酰基氨基)-乙酸的添加量为蒸馏水的0.05-0.5wt%,槐黄烷酮G的添加量为蒸馏水的0.01-0.2wt%。优选地,半精纺工序包括梳棉工序、并条工序以及粗纱工序;梳棉工序处理中,长度损伤控制在2mm以内,毛粒控制在5只/g以下;并条工序处理中,牵伸倍数5-7,条干CV控制在4%以下;粗纱工序处理中,粗纱捻度控制在60-80T/m之间,粗纱条干CV控制8%以下。半精纺关键点要求能够使纤维尽量平行顺直,减小纤维长度损伤,以达到圈圈的平整和圆润,同时整体条干均匀度要好,体现牦牛绒产品高档风格。牦牛绒纤维短,梳棉需要严格控制纤维长度损伤和毛粒情况的控制。梳棉机各梳理点隔距是控制纤维损伤和梳理效果的关键部位,梳棉机上机前和下机后长度对比,需要严格控制长度损伤。隔距不宜过大或过小。并条工序以小条重多并合为主,提升纤维伸直效果。优选地,花捻工序处理中,通过短纤维花捻设备将芯线、固线以及将牦牛绒粗纱用作饰线制成纱支在10-15Nm之间,内捻捻度在900-1100T/m,外捻捻度在360-450T/m,超喂比2-2.8,牵伸倍数25-35。花捻工序严格控制纤维,并能进一步具有使纤维平行顺直的作用,使得成品圈圈饱满而有韧性。优选地,后处理包括蒸纱和倒筒;蒸纱处理中,双循环蒸纱箱加热至60-120℃蒸纱15-60min,相对湿度为40-95%;倒筒处理中,倒筒速度在250米/分-350米/分。优选地,纱线使用内捻1100T/m,外捻420t/m,纱支控制在10.5Nm。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含有过氧化氢、焦磷酸钠、苹果酸和次百部碱的氧化脱色液对牦牛绒进行脱色处理,因而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脱色效果好,牦牛绒脱色白度达到了55%以上,并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牦牛绒圈圈纱的制作方法,包括:/n将牦牛绒通过脱色工序得到脱色牦牛绒;/n将脱色牦牛绒通过染色工序得到染色牦牛绒;/n将染色牦牛绒通过半精纺工序得到牦牛绒粗纱;/n将牦牛绒粗纱与芯固线通过花捻工序得到牦牛绒圈圈纱;/n所述脱色工序包括牦牛绒前处理,氧化脱色处理和还原脱色处理,所述氧化脱色处理中采用的氧化脱色液中包含过氧化氢、焦磷酸钠和苹果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牦牛绒圈圈纱的制作方法,包括:
将牦牛绒通过脱色工序得到脱色牦牛绒;
将脱色牦牛绒通过染色工序得到染色牦牛绒;
将染色牦牛绒通过半精纺工序得到牦牛绒粗纱;
将牦牛绒粗纱与芯固线通过花捻工序得到牦牛绒圈圈纱;
所述脱色工序包括牦牛绒前处理,氧化脱色处理和还原脱色处理,所述氧化脱色处理中采用的氧化脱色液中包含过氧化氢、焦磷酸钠和苹果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牦牛绒圈圈纱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氧化脱色液中还包含次百部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牦牛绒圈圈纱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脱色工序中,牦牛绒前处理采用的前处理液为硫酸亚铁溶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牦牛绒圈圈纱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脱色工序中,还原脱色液中采用的还原脱色液为二氧化硫脲溶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瑞峰贺春生徐媛媛邱定坤
申请(专利权)人:康宝莱宁波织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