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铣切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17936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转子加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转子铣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将未铣切转子放置于运输机构上,通过运输机构将转子运输至抓取位置;S2:转子达到抓取位置后,将转子顶升,并利用抓取机构将转子抓取;S3:通过抓取机构将转子运输至铣刀机构,调节铣刀机构的位置,再通过抓取机构将转子放置于铣刀机构上,再次调整铣刀机构的位置,直至铣刀机构的铣刀与转子的电刷相抵;S4:通过铣刀机构对转子的电刷进行铣切,直至形成转子成品;S5:通过抓取机构同步抓取转子成品和未铣切转子,抓取机构抓取未铣切转子后重复S3,同时,抓取机构将转子成品运输至运输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工艺简单,在加工时提高转子加工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子铣切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转子加工
,具体公开了一种转子铣切工艺。
技术介绍
电机中固定的部分叫做定子(stator),在其上面装设了成对的直流励磁的静止的主磁极;而旋转部分(转子-rotor)叫电枢铁芯,在上面要装设电枢绕组,通电后产生感应电动势,充当旋转磁场后产生电磁转矩进行能量转换。转子在安装之前需要对转子的电刷进行铣切,以使得电刷更为光滑,便于转子进行使用。现在转子加工工艺为:操作人员将转子拿取至铣床,然后利用铣床上的铣刀对转子的电刷进行铣切,然后操作人员再将转子从铣床上取下,如此,一方面不仅工作效率低,另一方面操作人员直接拿取转子,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意在提供一种转子铣切工艺,以提高转子加工过程中,转子加工的安全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基础方案如下:一种转子铣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将未铣切转子放置于运输机构上,通过运输机构将未铣切转子运输至抓取位置;S2:未铣切转子达到抓取位置后,将转子顶升,并利用抓取机构将未铣切转子抓取;S3:通过抓取机构将转子运输至铣刀机构,调节铣刀机构的位置,再通过抓取机构将未铣切转子放置于铣刀机构上,再次调整铣刀机构的位置,直至铣刀机构的铣刀与未铣切转子的电刷相抵;S4:通过铣刀机构对转子的电刷进行铣切,直至形成转子成品;S5:通过抓取机构同步抓取转子成品和未铣切转子,抓取机构抓取未铣切转子后重复S3,同时,抓取机构将转子成品运输至运输机构。本专利技术的原理以及有益效果:本方案中,通过运输机构将未铣切转子运输至抓取位置,再通过抓取机构将未铣切转子抓取,并利用抓取机构运输至铣刀机构,在铣刀机构上调节未铣切转子的位置,以保证铣刀机构能够对未铣切转子进行铣切,形成转子成品后,再通过抓取机构对转子成品运输至运输机构,同时,也将未铣切转子抓取运输至铣刀机构。本方案中整个过程无需人工与铣刀机构等接触,大大的提高了操作人员工作的安全性,同时,能够同步抓取转子成本和未铣切转子,提高了整个工艺的工作效率。进一步,S1中,运输机构间歇性对转子运输。有益效果:运输机构间歇性对转子进行运输,以保证未铣切转子的加工时间。进一步,运输机构每次运输转子的时间为2~5min。有益效果:未铣切转子加工至成品转子的时间为2~5min,当转子成品放置于运输机构上时,运输机构工作时正好将转子成品运输走。进一步,S2中,未铣切转子顶升的高度为3~10cm。有益效果:将未铣切转子顶升3~10cm以保证抓取机构能够将未铣切转子的抓取。进一步,S2中,抓取机构安装在工作台上,抓取机构包括与工作台转动连接的转动轴,转动轴的上端固定有转动板,转动板的两侧均固定有气缸爪,转动轴的下端同轴固定有齿轮,齿轮啮合有若干齿条,工作台上固定有若干驱动气缸,驱动气缸的输出轴与齿条固定连接。有益效果:任意一个驱动气缸工作时,驱动气缸带着与之对应的齿条滑动,齿条带动齿轮和转动轴转动一定角度,以使得一个气缸爪对准运输机构上的转子,另一个气缸爪对准铣刀机构,两个气缸爪同时抓取或放下转子。两个气缸爪同步工作,以提高转子的运输效率。本方案中,有多个驱动气缸,任意一个驱动气缸工作时,齿轮和转动轴转动的角度不同,可以达到角度调节的目的。进一步,转动轴包括上轴和下轴,上轴和下轴之间设置有调节气缸,调节气缸固定在下轴上,调节气缸的输出轴与上轴固定连接,通过调节气缸以调节气缸爪的位置,直至气缸爪能够抓取未铣切转子。有益效果:调节气缸工作时,调节气缸可以带动上轴竖向滑动,进而上轴带着转动板和气缸爪竖向滑动,以调节气缸爪的高度位置,以便于对转子进行抓取或放下。进一步,S3中,铣刀机构包括铣切板和与铣切板转动连接的若干张紧轮,铣切板上固定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上同轴固定有主动轮,主动轮和张紧轮上套设有皮带,张紧轮的下方设置有与工作台水平滑动连接的支撑座。有益效果:在转子放置于支撑座之前,支撑座滑动至气缸爪的下方,当转子放置于支撑座上之后,支撑座复位至张紧轮下方,当电机带动主动轮转动时,主动轮通过皮带和张紧轮转动,并且皮带会带动转子转动,转子转动以便于铣刀对转子的电刷进行铣切。进一步,通过支座气缸调节支撑座的位置,直至支撑座位于气缸爪的下方。有益效果:支座气缸推动支撑座滑动,以减少人工操作。进一步,支撑座上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板,安装板上开有弧形槽。有益效果:安装板对转子进行支撑,弧形槽对转子的两端进行支撑限位,由于转子的两端为圆柱,在皮带转动时,便于皮带带动转子转动。进一步,通过抓取机构对未铣切转子进行抓取之前,通过定位槽对转动板定位。有益效果:当转动板转动至定位槽,调节气缸带动转动板朝向定位槽移动,以对转动板定位,进而对气缸爪进行对位,以保证气缸爪能够抓取运输机构上的转子。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转子铣床的轴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转子铣床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转子铣床的正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转子铣床的侧视图;图5为图4的E-E向剖视图;图6为图4的F-F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工作台1、定位槽12、铣刀机构2、铣刀座21、铣刀22、铣刀板31、电机32、支座气缸33、皮带34、支撑座35、安装板36、主动轮37、张紧轮38、转动板41、气缸爪42、调节气缸43、轴承44、转动轴45、齿轮46、齿条47、驱动气缸48、运输机构5、支撑板51、限位槽52、升降板53、横移气缸54、横移板55、支撑槽56、顶升气缸57、升降气缸58、开口59、顶升槽60。实施例:一种转子铣切工艺,使用一种转子铣床,包括如下步骤:S1:将未铣切转子放置于运输机构上,通过运输机构将未铣切转子运输至抓取位置。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运输机构5包括机架,机架上的上部两侧均螺栓固定有支撑板51,支撑板51相对的一侧均开有通槽,通槽的底壁上均开有若干限位槽52,本实施例中限位槽52纵截面呈弧形,两侧的支撑板51之间设置有升降组件,升降组件包括位升降板53和若干升降气缸58,升降板53位于两侧的支撑板51之间,升降板53上开有若干支撑槽56,支撑槽56的纵截面呈弧形。支撑槽56和限位槽52内均螺钉固定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层,弹性材料如:橡胶材料。升降气缸58位于升降板53的下方,顶升气缸57的输出轴与升降板53的底部螺栓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升降气缸58为两个,且两个升降气缸58分别位于升降板53的两侧。升降板53上开有开口59,开口59呈矩形且沿升降板53的长度方向布置,升降板53的下方设置有顶升气缸57,顶升气缸57螺栓固定在机架上,顶升气缸57的输出轴位于开口59内。顶升气缸57的输出轴上开有弧形的顶升槽60。升降气缸58的下方设置有横移组件,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转子铣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S1:将未铣切转子放置于运输机构上,通过运输机构将未铣切转子运输至抓取位置;/nS2:未铣切转子达到抓取位置后,将转子顶升,并利用抓取机构将未铣切转子抓取;/nS3:通过抓取机构将转子运输至铣刀机构,调节铣刀机构的位置,再通过抓取机构将未铣切转子放置于铣刀机构上,再次调整铣刀机构的位置,直至铣刀机构的铣刀与未铣切转子的电刷相抵;/nS4:通过铣刀机构对转子的电刷进行铣切,直至形成转子成品;/nS5:通过抓取机构同步抓取转子成品和未铣切转子,抓取机构抓取未铣切转子后重复S3,同时,抓取机构将转子成品运输至运输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转子铣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未铣切转子放置于运输机构上,通过运输机构将未铣切转子运输至抓取位置;
S2:未铣切转子达到抓取位置后,将转子顶升,并利用抓取机构将未铣切转子抓取;
S3:通过抓取机构将转子运输至铣刀机构,调节铣刀机构的位置,再通过抓取机构将未铣切转子放置于铣刀机构上,再次调整铣刀机构的位置,直至铣刀机构的铣刀与未铣切转子的电刷相抵;
S4:通过铣刀机构对转子的电刷进行铣切,直至形成转子成品;
S5:通过抓取机构同步抓取转子成品和未铣切转子,抓取机构抓取未铣切转子后重复S3,同时,抓取机构将转子成品运输至运输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铣切工艺,其特征在于:运输机构间歇性对转子运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铣切工艺,其特征在于:运输机构每次运输转子的时间为2~5min。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子铣切工艺,其特征在于:S2中,未铣切转子顶升的高度为3~10c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子铣切工艺,其特征在于:S2中,抓取机构安装在工作台上,抓取机构包括与工作台转动连接的转动轴,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建章周兵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宝优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