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立柱上段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6627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前立柱上段加强结构,包括立柱壳,所述立柱壳包括顶壳和底壳,所述立柱壳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条形支板、支块、连接块和承板,所述条形支板固定连接在顶壳和底壳之间,且中间于承板垂直连接,两个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在支块两端,形成一各工形支架,所述支架两端连接块两端分别与承板和立柱壳内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相邻的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机构远离条形支板的一侧安装有阻挡缓冲机构,所述阻挡缓冲机构包括固定板和缓冲块,两个所述固定板对称固定连接在顶壳和底壳内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保证乘员舱前立柱的强度足够高,对碰撞力的传递和分散,减少乘员舱变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减少乘员舱变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减少乘员舱变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前立柱上段加强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车身结构构件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立柱上段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前立柱上段是车体的一个主要部件,本身的结构强度及合理的结构形式对于整车被动安全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车辆正面碰撞发生时,起到向后传递前部碰撞能量的作用,同时起到保持乘员舱空间完整性的作用,碰撞力通过前机舱结构传递到乘员舱,一部分通过地板向车后传递,一部分通过乘员舱前立柱传递到车顶、车门和门槛。
[0003]但是当前立柱强度不足时,导致碰撞时前立柱由于强大的冲击力自身结构变形过大,会引起上边梁、IP横梁等的变形过大,因而导致乘员生存空间被破坏,严重影响车内乘员安全。同时前立柱后移,易导致车门变形过大锁死,导致车内人员无法逃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碰撞时结构不强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汽车前立柱上段加强结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汽车前立柱上段加强结构,包括立柱壳,所述立柱壳包括顶壳和底壳,所述立柱壳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条形支板、支块、连接块和承板,所述条形支板固定连接在顶壳和底壳之间,且中间于承板垂直连接,两个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在支块两端,形成一各工形支架,所述支架两端连接块两端分别与承板和立柱壳内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相邻的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机构远离条形支板的一侧安装有阻挡缓冲机构,所述阻挡缓冲机构包括固定板和缓冲块,两个所述固定板对称固定连接在顶壳和底壳内壁,且固定板之间间距大于承板的宽度,多个所述缓冲块相互连接,且固定连接在两个固定板之间。
[0007]优选的,所述缓冲块为三角柱形,且两侧连接处为垂直面,所述缓冲块内部开设有三角柱形凹槽。
[0008]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和缓冲机构与立柱内壁的接触点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连接块的长度在1cm

2cm,两个所述支块之间存在1cm

2cm的间隙。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当汽车前段受到碰撞时,极大的冲击力首先作用到支撑机构上,支撑机构在面对水平方向的冲击力时,会向后移动,多个支块在对冲击力进行卸力的同时,对条形支板起到阻挡的作用,同时连接在条形支板中部的承板向后移动,作用到两个固定板之间的缓冲块上,由于缓冲块内部有三角形凹槽,对承板上的冲击力进行一个卸力和转移的作用。本技术保证乘员舱前立柱的强度足够高,对碰撞力的传递和分散,减少乘员舱变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汽车前立柱上段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
[0014]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汽车前立柱上段加强结构的支架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汽车前立柱上段加强结构的缓冲块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立柱壳、11顶壳、12底壳、2支撑机构、21条形支板、22支块、23连接块、24承板、3阻挡缓冲机构、31固定板、32缓冲块、4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9]参照图1

4,一种汽车前立柱上段加强结构,包括立柱壳1,立柱壳1包括顶壳11和底壳12,立柱壳1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机构2,支撑机构2包括条形支板21、支块22、连接块23和承板24,条形支板21固定连接在顶壳11和底壳12之间,且中间于承板24垂直连接,两个连接块23固定连接在支块22两端,形成一各工形支架,支架两端连接块23两端分别与承板24和立柱壳1内壁固定连接,两个相邻的连接块23固定连接,支撑机构2远离条形支板21的一侧安装有阻挡缓冲机构3,阻挡缓冲机构3包括固定板31和缓冲块32,两个固定板31对称固定连接在顶壳11和底壳12内壁,且固定板31之间间距大于承板24的宽度,多个缓冲块32相互连接,且固定连接在两个固定板31之间。
[0020]应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中当汽车前段受到碰撞时,极大的冲击力首先作用到支撑机构2上,支撑机构2在面对水平方向的冲击力时,会向后移动,多个支块22在对冲击力进行卸力的同时,对条形支板21起到折叠阻挡的作用,同时连接在条形支板21中部的承板24向后移动,作用到两个固定板31之间的缓冲块32上,由于缓冲块32内部有三角形凹槽4,对承板24上的冲击力进行一个卸力和转移的作用。本技术保证乘员舱前立柱的强度足够高,对碰撞力的传递和分散,减少乘员舱变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0021]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技术方案,缓冲块32为三角柱形,且两侧连接处为垂直面,缓冲块32内部开设有三角柱形凹槽4,三角柱形的缓冲块32加强了垂直方向的抗压性,同时凹槽4的设置可以使承板24在受到极大冲击的时候有足够的空间缓冲卸力;
[0022]支撑机构2和阻挡缓冲机构3与立柱内壁的接触点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通过焊接的方式将支撑机构2和阻挡缓冲机构3与立柱壳1连接,加强了结构和立柱的连接;
[0023]连接块23的长度在1cm

2cm,两个支块22之间存在1cm

2cm的间隙,支块22之间存在空隙,在减轻了加强结构的重量的同时,加强了对垂直方向的抗压性,增加了机构的稳定性。
[002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
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立柱上段加强结构,包括立柱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壳(1)包括顶壳(11)和底壳(12),所述立柱壳(1)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机构(2),所述支撑机构(2)包括条形支板(21)、支块(22)、连接块(23)和承板(24),所述条形支板(21)固定连接在顶壳(11)和底壳(12)之间,且中间于承板(24)垂直连接,两个所述连接块(23)固定连接在支块(22)两端,形成一各工形支架,所述支架两端连接块(23)两端分别与承板(24)和立柱壳(1)内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相邻的连接块(23)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机构(2)远离条形支板(21)的一侧安装有阻挡缓冲机构(3),所述阻挡缓冲机构(3)包括固定板(31)和缓冲块(32),两个所述固定板(31)对称固定连接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治友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双马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