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传力途径的B柱下接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6756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传力途径的B柱下接头结构,旨在解决常规的B柱方案侧碰、柱碰时,抗变形能力较弱;在实际复杂的碰撞情景下,对成员的保护一般;难以达到2021版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传力途径的B柱下接头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多传力途径的B柱下接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汽车行业高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安全性方面,对碰撞安全等性能的认识越来越深,所以国家对安全标准要求越来越高,随着2021版C

NCAP标准推出,对侧碰、柱碰的要求基本接近世界最高标准,为了满足2021版C

NCAP要求,很好的保护乘员安全;本案例主要解决满足2021版C

NCAP侧碰、柱碰和欧美标准的侧碰、柱碰,同时保证工程可行性,重量较轻的一种结构。
[0003]由于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底部具有电池包的存在,对汽车侧向碰撞的要求更高,常规的B柱方案侧碰时B柱抗变形能力一般,侧碰时抗Y向翻转力一般;柱碰时,抗变形能力较弱;在实际复杂的碰撞情景下,对成员的保护一般;难以达到2021版C

NCAP标准很难满足星级要求。在日益严格的新规和社会的需要下,亟需一种大幅度提升侧碰时B柱抗变形能力,侧碰时抗Y向翻转力;柱碰时,对柱状侵入有较强抗变形能;在实际复杂的碰撞情景下,对成员的较好保护;满足2021版C

NCAP标准星级要求的具有多传力途径的B柱下接头结构。
[0004]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9305675U,名称为XX,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B柱下接头组件,包括从外至内依次设置的侧围外板、B柱加强板、门槛加强板、B柱内板和门槛内板,所述侧围外板的下端与所述门槛加强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B柱加强板固定设于所述侧围外板的内侧面上并且所述B柱加强板的下部与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外侧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门槛加强板、所述B柱内板的下部和所述门槛内板从外至内依次固定连接,所述门槛加强板与所述B柱内板的下部之间围设有密封的外腔体,所述门槛内板与所述B柱内板的下部之间围设有密封的内腔体。该结构的传力方向单一,在侧碰和柱碰过程中抗Y向翻转力一般、抗变形能力较弱,对成员的保护一般,难以达到2021版C

NCAP标准很难满足星级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常规的B柱方案侧碰时B柱抗变形能力一般,侧碰时抗Y向翻转力一般;柱碰时,抗变形能力较弱;在实际复杂的碰撞情景下,对成员的保护一般;难以达到2021版C

NCAP标准很难满足星级要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传力途径的B柱下接头结构,它能大幅度提升侧碰时B柱抗变形能力,侧碰时抗Y向翻转力;柱碰时,对柱状侵入有较强抗变形能;在实际复杂的碰撞情景下,对成员的较好保护;满足2021版C

NCAP标准星级要求。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多传力途径的B柱下接头结构,包括外门槛、内门槛、嵌装在外门槛上的B柱加强板、搭接在内门槛上的门槛加强板以及增强B柱加强板的B柱内板,内门槛远离外门槛一侧固定连接有地板和座椅横梁,外门槛和内门槛横截面呈几字形,外门槛与内门槛搭接形成向两侧鼓出的主门槛腔体,外门槛对应B柱位置设有B柱插孔,B柱加强板部分经B柱插孔
插入到主门槛腔体中,B柱加强板插入主门槛腔体部分分别与外门槛以及内门槛搭接。
[0007]常规方案中的B柱加强板仅与外门槛连接在一起,传力的途径单一,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将B柱内板设置到主门槛腔体之间,极大的提升了B柱加强板在关节位置的强度,提供了更多的传力途径,避免在最弱处发生脱离,造成诸如B柱断裂事件,减少了车身侵入,提高了内部乘员的人身安全。B柱加强板与外门槛和内门槛搭接并利用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该结构形成大量的稳定几何结构,在同等重量和材料的基础上提升了结构强度。
[0008]作为优选,门槛加强板横截面呈向外鼓出的几字形,门槛加强板与内门槛形成有次级门槛腔体,B柱加强板与门槛加强板贴合。通过设置门槛加强板,对受限于功能强度较低的内门槛进行补全。
[0009]作为优选,B柱加强板插入主门槛腔体的部分在车身长度方向的截面上呈几字形,B柱加强板与内门槛搭接形成有副门槛腔体。通过B柱加强板与门槛加强板搭接,提升了结构的复杂程度,提供了更多的传力途径,降低了单一部件的载荷,提升了整体强度。该结构形成一个阶梯式的传力路径。
[0010]作为优选,门槛加强板、内门槛以及B柱加强板形成有两个旁门槛腔体。旁门槛腔体和次级门槛腔体共同组成副门槛腔体,多个腔体的设置,提高了整体强度。
[0011]作为优选,B柱加强板横截面呈向外鼓出的几字形。B柱在高度和长度方向(均以车身为参照)均呈几字形,该结构无论在竖向的柱撞还是横向的柱撞均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
[0012]作为优选,B柱加强板上还贴合有B柱内板,B柱内板经外门槛和内门槛之间的缝隙插入到主门槛腔体内,B柱内板和B柱加强板的上部形状适配;还包括有B柱下补板,B柱下补板下端搭接内门槛,B柱下补板上端搭接B柱内板,B柱下补板横截面呈几字形,B柱下补板与B柱内板的鼓出方向相背。B柱内板下端采用内凹结构,与B柱加强板贴合一起,有利于抗变形力。B柱下补板进一步的提升了传力途径,设置了更多的受力腔体,提高了整体强度。
[0013]作为优选,B柱加强板上设有若干首尾相接的钣金加强区。该结构提高了具体的强度,对B柱原本较弱的区域进行增强。
[0014]作为优选,座椅横梁设置在对应门槛加强板位置。该结构可以让传力途径更为直接,将力量转移到车架、车身,而非由撞击区域形变吸收。
[0015]作为优选,B柱加强板对应门槛加强板位置设有吸能板,吸能板上设有指向门槛加强板的溃缩吸能柱,溃缩吸能柱由若干分柱构成,分柱围绕溃缩吸能柱对应的轴线布置,分柱沿所述轴线的径向方向向外反卷,分柱相对门槛加强板倾斜。在发生撞击时,外门槛、B柱加强板依次形变,当B柱加强板也发生形变时,意味着力量过大,此时,撞击位置的B柱加强板靠近门槛加强板,作用力产生的分力将分柱继续沿其轴线向外叉开,反卷的末端反向顶住B柱加强板,该结构在起到吸能作用之后,还可以将吸能后溃缩的材料与当前的结构合起来,形成若干个交叠的受力三角,提升结构的强度。
[0016]作为优选,门槛加强板上设有面向B柱加强板的吸能板,所述吸能板与B柱加强板上的吸能板对向设置,溃缩吸能柱两两交叉。对向交叉的吸能板可以配合,进一步的提升结构强度,溃缩吸能由于分柱的数量提升,也可以吸收更多的动能。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从发生侧碰、柱碰受力路径上,有两条主路径,传力路径更直接,这样可以让力更直接传出去;(2)外门槛搭接在B柱加强板下端上,B柱加强板下端搭接在门槛加强板上,B柱内板采用内凹式结构,形成一体式结构,抗变
形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爆炸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4是图3A

A的剖面面;图5是实施例2对应图3B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传力途径的B柱下接头结构,其特征是,包括外门槛、内门槛、嵌装在外门槛上的B柱加强板、搭接在内门槛上的门槛加强板以及增强B柱加强板的B柱内板,内门槛远离外门槛一侧固定连接有地板和座椅横梁,外门槛和内门槛横截面呈几字形,外门槛与内门槛搭接形成向两侧鼓出的主门槛腔体,外门槛对应B柱位置设有B柱插孔,B柱加强板部分经B柱插孔插入到主门槛腔体中,B柱加强板插入主门槛腔体部分分别与外门槛以及内门槛搭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传力途径的B柱下接头结构,其特征是,门槛加强板横截面呈向外鼓出的几字形,门槛加强板与内门槛形成有次级门槛腔体,B柱加强板与门槛加强板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传力途径的B柱下接头结构,其特征是,B柱加强板插入主门槛腔体的部分在车身长度方向的截面上呈几字形,B柱加强板与内门槛搭接形成有副门槛腔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传力途径的B柱下接头结构,其特征是,门槛加强板、内门槛以及B柱加强板形成有两个旁门槛腔体。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多传力途径的B柱下接头结构,其特征是,B柱加强板横截面呈向外鼓出的几字形。6.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胜丁永飞郭大洲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