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回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1178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6 00: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回油结构,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主要解决的是现有缸盖回油不畅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气缸盖、气缸体、油底壳、齿轮室,气缸盖顶部设有第一纵向回油通道、第二纵向回油通道,气缸盖的前端设有连通第一纵向回油通道的第一前端回油通道、连通第二纵向回油通道的第二前端回油通道,气缸体内分别设有将第一前端回油通道与油底壳连通的第一气缸体回油通道、将第二前端回油通道与油底壳连通的第二气缸体回油通道,齿轮室将油底壳与第一纵向回油通道、第二纵向回油通道连通形成后端回油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第一前端回油通道、第二前端回油通道、后端回油通道可以保证润滑油充分回到油底壳。以保证润滑油充分回到油底壳。以保证润滑油充分回到油底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回油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发动机回油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缸盖的油道是用于输送润滑油到缸盖上的各运动部件,润滑油再通过回油通道流回油底壳。现有缸盖的回油通道结构简单,在发动机平放时可以保证润滑油顺利回到油底壳,但是在发动机不平的情况下(如车辆停放在斜坡上或凹凸不平的路面),不能保证润滑油充分回流到油底壳,残留的润滑油在回油通道中搁置时间长后,润滑油中的杂质容易沉淀在回油通道中,杂质积攒多了以后会导致回油不畅,甚至堵塞回油通道,造成发动机故障,影响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使润滑油充分回到油底壳的发动机回油结构。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回油结构,包括气缸盖、气缸体、油底壳、齿轮室,所述气缸盖顶部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纵向回油通道、第二纵向回油通道,所述气缸盖的前端分别设有连通所述第一纵向回油通道的第一前端回油通道、连通所述第二纵向回油通道的第二前端回油通道,所述第一前端回油通道、第二前端回油通道分别向下贯穿所述气缸盖,所述气缸体内分别设有将所述第一前端回油通道与油底壳连通的第一气缸体回油通道、将所述第二前端回油通道与油底壳连通的第二气缸体回油通道,所述齿轮室将所述油底壳与第一纵向回油通道、第二纵向回油通道连通形成后端回油通道。
[0005]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第一纵向回油通道位于所述气缸盖一侧的两排固定搭子之间,并将两排所述固定搭子分隔开。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纵向回油通道位于所述气缸盖另一侧的固定搭子与边缘之间,并将所述固定搭子与边缘分隔开。
[0007]进一步地,所述齿轮室与飞轮壳、齿轮室盖板之间形成的密闭空间构成所述后端回油通道。
[0008]进一步地,所述气缸盖一侧的中部设有连通所述第二纵向回油通道的中间回油通道,所述中间回油通道向下贯穿所述气缸盖,所述气缸体内设有将所述中间回油通道与油底壳连通的第三气缸体回油通道。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回油通道位于所述气缸盖中部对应的两个气缸之间。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前端回油通道、第二前端回油通道、中间回油通道的外壁分别构成了所述气缸盖的加强筋,所述第一气缸体回油通道、第二气缸体回油通道、第三气缸体回油通道的外壁分别构成了所述气缸体的加强筋。
[0011]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为:
[0013]1.本技术通过在气缸盖顶部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纵向回油通道、第二纵向回油通道,在气缸盖的前端分别设置第一前端回油通道、第二前端回油通道,在气缸盖一侧的中部设置中间回油通道,在气缸体内分别设置第一气缸体回油通道、第二气缸体回油通道、第二气缸体回油通道,齿轮室将油底壳与第一纵向回油通道、第二纵向回油通道连通形成后端回油通道;
[0014]当发动机前高后低时,能通过中间回油通道、第三气缸体回油通道,以及通过后端回油通道充分回油;
[0015]当发动机前低后高时,能通过第一前端回油通道、第一气缸体回油通道,通过第二前端回油通道、第二气缸体回油通道充分回油,以及通过中间回油通道、第三气缸体回油通道充分回油;
[0016]当发动机右低左高时(从前端看),能通过第二纵向回油通道将第二前端回油通道、中间回油通道、后端回油通道连接起来,然后充分回油;
[0017]当发动机右高左低时(从前端看),能通过第一纵向回油通道将第一前端回油通道、后端回油通道连接起来,然后充分回油;
[0018]故不管发动机向哪个方向倾斜,缸盖顶部都能顺利回油。
[0019]2.本技术的第一前端回油通道、第二前端回油通道、中间回油通道的外壁分别构成了气缸盖的加强筋,第一气缸体回油通道、第二气缸体回油通道、第三气缸体回油通道的外壁分别构成了气缸体的加强筋,前端回油通道和中间回油通道由于布置在缸孔周边,相当于对缸孔增加了加强筋,故增强了整个发动机的刚性,对NVH(为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的英文缩写)有较好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中A

A线的剖视图;
[0022]图3为图1中B

B线的剖视图;
[0023]图4为图1中C

C线的剖视图;
[0024]图5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其中:1

气缸盖、2

气缸体、3

油底壳、4

齿轮室、5

第一纵向回油通道、6

第二纵向回油通道、7

第一前端回油通道、8

第二前端回油通道、9

第一气缸体回油通道、10

第二气缸体回油通道、11

后端回油通道、12

固定搭子、13

飞轮壳、14

齿轮室盖板、15

中间回油通道、16

第三气缸体回油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7]参阅图1

5,一种发动机回油结构,包括气缸盖1、气缸体2、油底壳3、齿轮室4,气缸盖1顶部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纵向回油通道5、第二纵向回油通道6,气缸盖1的前端分别设有连通第一纵向回油通道5的第一前端回油通道7、连通第二纵向回油通道6的第二前端回油通道8,第一前端回油通道7、第二前端回油通道8分别向下贯穿气缸盖1,气缸体2内分别设有将第一前端回油通道7与油底壳3连通的第一气缸体回油通道9、将第二前端回油通道8
与油底壳3连通的第二气缸体回油通道10,齿轮室4将油底壳3与第一纵向回油通道5、第二纵向回油通道6连通形成后端回油通道11。
[0028]第一纵向回油通道5位于气缸盖1一侧的两排固定搭子12之间,并将两排固定搭子12分隔开。第二纵向回油通道6位于气缸盖1另一侧的固定搭子12与边缘之间,并将固定搭子12与边缘分隔开。齿轮室4与飞轮壳13、齿轮室盖板14之间形成的密闭空间构成后端回油通道11。
[0029]气缸盖1一侧的中部设有连通第二纵向回油通道6的中间回油通道15,中间回油通道15向下贯穿气缸盖1,气缸体2内设有将中间回油通道15与油底壳3连通的第三气缸体回油通道16。中间回油通道15位于气缸盖1中部对应的两个气缸之间。
[0030]第一前端回油通道7、第二前端回油通道8、中间回油通道15的外壁分别构成了气缸盖1的加强筋,第一气缸体回油通道9、第二气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回油结构,包括气缸盖(1)、气缸体(2)、油底壳(3)、齿轮室(4),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1)顶部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纵向回油通道(5)、第二纵向回油通道(6),所述气缸盖(1)的前端分别设有连通所述第一纵向回油通道(5)的第一前端回油通道(7)、连通所述第二纵向回油通道(6)的第二前端回油通道(8),所述第一前端回油通道(7)、第二前端回油通道(8)分别向下贯穿所述气缸盖(1),所述气缸体(2)内分别设有将所述第一前端回油通道(7)与油底壳(3)连通的第一气缸体回油通道(9)、将所述第二前端回油通道(8)与油底壳(3)连通的第二气缸体回油通道(10),所述齿轮室(4)将所述油底壳(3)与第一纵向回油通道(5)、第二纵向回油通道(6)连通形成后端回油通道(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向回油通道(5)位于所述气缸盖(1)一侧的两排固定搭子(12)之间,并将两排所述固定搭子(12)分隔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纵向回油通道(6)位于所述气缸盖(1)另一侧的固定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雪松林铁坚何化陈美娟李壮余晓强周森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