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毂电机的线束固定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轮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7351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轮毂电机的线束固定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轮端结构,包括车身支架、轮毂电机、与轮毂电机连接的轮毂电机线束和转向节,车身支架与转向节之间连接有电机悬架,电机悬架包括上控制臂和下控制臂,上控制臂的一侧和下控制臂的一侧均设有可与转向节铰接连接的转向节连接结构,上控制臂的另一侧和下控制臂的另一侧均设有可与车身支架铰接连接的车身连接结构,轮毂电机线束沿上控制臂的侧表面长度方向和下控制臂的侧表面长度方向固定于上控制臂的侧部和下控制臂的侧部。通过双横臂前独立悬架与轮毂电机匹配,轮毂电机本体的高低压线束、冷却管路和润滑管路等轮毂电机线束可沿着双横臂悬架的上控制臂或下控制臂布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轮毂电机的线束固定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轮端结构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结构
,具体地指一种轮毂电机的线束固定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轮端结构。
技术介绍
在新能源汽车
中,轮毂电机作为一种新结构被广泛应用,在轮端布置中,轮毂电机的高低压线束,冷却管路的出线口为了避开麦弗逊悬架的阻尼减震器在布置上存在较多困难,加上前独立悬架受转向拉杆作用,上下跳动,且轮毂电机本身受制于制动卡钳或制动鼓的安装空间,使得轮毂电机与麦弗逊悬架的匹配空间相当紧凑,导致高低压线束和冷却管路等轮毂电机线束与周围的运动件存在干涉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不受悬架上下跳动和转向拉杆的干扰、具有很好安装效果的轮毂电机的线束固定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轮端结构。为实现此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轮毂电机的线束固定结构,包括车身支架、轮毂电机、与所述轮毂电机连接的轮毂电机线束和转向节,所述车身支架与所述转向节之间连接有电机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悬架包括上控制臂和下控制臂,所述上控制臂的一侧和所述下控制臂的一侧均设有可与转向节铰接连接的转向节连接结构,所述上控制臂的另一侧和所述下控制臂的另一侧均设有可与所述车身支架铰接连接的车身连接结构,所述轮毂电机线束沿所述上控制臂的侧表面长度方向和所述下控制臂的侧表面长度方向固定于所述上控制臂的侧部和所述下控制臂的侧部。进一步的,所述上控制臂包括内部中空的环形管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环形管左右两侧、与所述环形管为一体结构且内部中空的上控制臂连管;所述下控制臂包括内部中空的三角板和固定连接于所述三角板左右两侧、与所述三角板为一体结构且内部中空的下控制臂连管,所述下控制臂连管之间固定连接有内部中空的连接管;所述轮毂电机线束沿所述上控制臂连管的长度方向和所述下控制臂连管的长度方向固定于所述上控制臂连管的侧部和所述下控制臂连管的侧部。进一步的,所述轮毂电机线束包括高压线束和低压线束,所述高压线束和低压线束分别固定于所述上控制臂的左右两侧或所述下控制臂的左右两侧。进一步的,所述轮毂电机线束还包括冷却水管,所述冷却水管固定于所述上控制臂的左右任意一侧或下控制臂的左右任意一侧。进一步的,所述轮毂电机线束还包括润滑管路,所述润滑管路固定于所述上控制臂的左右任意一侧或下控制臂的左右任意一侧。进一步的,所述高压线束、低压线束、冷却水管和所述润滑管路均可固定于管线挡板内,所述管线挡板沿所述上控制臂连管的长度方向固定于所述上控制臂连管上或沿所述下控制臂连管的长度方向固定于所述下控制臂连管上。进一步的,所述管线挡板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高压线束、低压线束、冷却水管和所述润滑管路均可通过扎带和所述通孔绑扎固定于所述管线挡板内。一种轮端结构,包括车轮、制动卡钳、转向拉杆和弹簧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上述所述的轮毂电机的线束固定结构,所述制动卡钳固定于所述转向节上,所述转向拉杆连接于所述车身支架和所述转向节之间,所述弹簧减振器连接于所述电机悬架与所述车身支架之间,所述轮毂电机连接于所述车轮与所述转向节之间。进一步的,所述轮毂电机包括电机转轴和电机转子,所述转向节中部固定有轮毂电机轴承,所述电机转轴连接所述轮毂电机轴承,所述车轮包括轮胎和轮辋,所述电机转子固定于所述轮辋上;所述转向节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上球头销连接支架和下球头销连接支架,所述上控制臂一侧的转向节连接结构和所述下控制臂一侧的转向节连接结构内均设置有一个球头销,两个所述球头销分别铰接连接于所述上球头销连接支架和下球头销连接支架内;所述转向节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卡钳安装支架和球节安装支架,所述制动卡钳固定于所述卡钳安装支架内,所述转向拉杆的一端设有球节,所述球节转动连接于所述球节安装支架内,所述转向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车身支架固定。更进一步的,所述下控制臂上固定有减振器下支架,所述弹簧减振器的下部铰接连接所述减振器下支架,上部铰接连接所述车身支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双横臂前独立悬架与轮毂电机匹配,轮毂电机本体的高低压线束、冷却管路和润滑管路等轮毂电机线束可沿着双横臂悬架的上控制臂或下控制臂布置,这样能将管线很好的固定,避免悬架系统上下跳动中管线的活摆,同时,通过将制动卡钳与转向拉杆相对设置,可避免转向拉杆对管线的干涉,保证了线束布置结构的稳定合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轮毂电机线束布置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中轮毂电机线束布置主视图;图3为图2基础上安装轮胎的主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轮毂电机线束布置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中轮端结构的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中轮毂电机与车轮固定的主视图;图7为本技术中轮毂电机轴承与电机转轴连接的立体图;图8为本技术中上控制臂的俯视图;图9为本技术中上控制臂的主视图;图10为本技术中下控制臂的俯视图;图11为本技术中下控制臂的主视图;图12为本技术中转向节的立体图;图13为本技术中转向节上安装制动卡钳和轮毂电机轴承的正面立体图;图14为本技术中转向节上安装制动卡钳和轮毂电机轴承的背面立体图;其中,1—上控制臂(1.1—环形管,1.2—上控制臂连管),2—下控制臂(2.1—三角板,2.2—下控制臂连管,2.3—第一连接管,2.4—第二连接管),3—弹簧减振器,4—转向节,5—减振器下支架,6—球头销上安装支架,7—车身上连接套筒,8—球头销下安装支架,9—车身下连接套筒,10—车身支架,11—球头销,12—上控制臂连接支架,13—销轴,14—下控制臂连接支架,15—减振器上支架,16—轮毂电机,17—轮胎,18—转向拉杆,19—转向盘,20—轴颈套筒,21—上球头销连接支架(21.1—上球头销连接支架竖直段,21.2—上球头销连接支架水平段,21.3—上球头销连接孔),22—卡钳安装支架,23—球节安装支架(23.1—球节安装支架第一水平段,23.2—球节安装支架第二水平段,23.3—球节安装孔),24—叉架体,25—下球头销连接支架(25.1—下球头销连接支架竖直段,25.2—下球头销连接支架水平段,25.3—下球头销连接孔),26—螺纹孔,27—梯形减重孔,28—减重槽,29—轮毂电机轴承,30—制动卡钳,31—沉台,32—电机转轴,34—高压线束,35—低压线束,36—冷却水管,37—润滑管路,38管线挡板,39—通孔,40—扎带,41—电机转子,42—轮辋,43—线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14所示的轮端结构,包括车轮、制动卡钳30、转向拉杆18、弹簧减振器3,车身支架10、转向节4、轮毂电机16和与轮毂电机16连接的轮毂电机线束,车身支架10与转向节4之间连接有轮毂电机悬架。如图12—14所示的转向节4,包括转向盘19,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毂电机的线束固定结构,包括车身支架(10)、轮毂电机(16)、与所述轮毂电机(16)连接的轮毂电机线束和转向节(4),所述车身支架(10)与所述转向节(4)之间连接有电机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悬架包括上控制臂(1)和下控制臂(2),所述上控制臂(1)的一侧和所述下控制臂(2)的一侧均设有可与转向节(4)铰接连接的转向节连接结构,所述上控制臂(1)的另一侧和所述下控制臂(2)的另一侧均设有可与所述车身支架(10)铰接连接的车身连接结构,所述轮毂电机线束沿所述上控制臂(1)的侧表面长度方向和所述下控制臂(2)的侧表面长度方向固定于所述上控制臂(1)的侧部和所述下控制臂(2)的侧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毂电机的线束固定结构,包括车身支架(10)、轮毂电机(16)、与所述轮毂电机(16)连接的轮毂电机线束和转向节(4),所述车身支架(10)与所述转向节(4)之间连接有电机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悬架包括上控制臂(1)和下控制臂(2),所述上控制臂(1)的一侧和所述下控制臂(2)的一侧均设有可与转向节(4)铰接连接的转向节连接结构,所述上控制臂(1)的另一侧和所述下控制臂(2)的另一侧均设有可与所述车身支架(10)铰接连接的车身连接结构,所述轮毂电机线束沿所述上控制臂(1)的侧表面长度方向和所述下控制臂(2)的侧表面长度方向固定于所述上控制臂(1)的侧部和所述下控制臂(2)的侧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电机的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控制臂(1)包括内部中空的环形管(1.1)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环形管(1.1)左右两侧、与所述环形管(1.1)为一体结构且内部中空的上控制臂连管(1.2);所述下控制臂(2)包括内部中空的三角板(2.1)和固定连接于所述三角板(2.1)左右两侧、与所述三角板(2.1)为一体结构且内部中空的下控制臂连管(2.2),所述下控制臂连管(2.2)之间固定连接有内部中空的连接管;
所述轮毂电机线束沿所述上控制臂连管(1.2)的长度方向和所述下控制臂连管(2.2)的长度方向固定于所述上控制臂连管(1.2)的侧部和所述下控制臂连管(2.2)的侧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毂电机的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电机线束包括高压线束(34)和低压线束(35),所述高压线束(34)和低压线束(35)分别固定于所述上控制臂(1)的左右两侧或所述下控制臂(2)的左右两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毂电机的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电机线束还包括冷却水管(36),所述冷却水管(36)固定于所述上控制臂(1)的左右任意一侧或下控制臂(2)的左右任意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毂电机的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电机线束还包括润滑管路(37),所述润滑管路(37)固定于所述上控制臂(1)的左右任意一侧或下控制臂(2)的左右任意一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毂电机的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线束(34)、低压线束(35)、冷却水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威史建鹏王秋来赵春来王念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