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柱连系梁上钢支撑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7632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立柱连系梁上钢支撑固定结构,包括压板、侧限位板和楔形垫木,所述压板横压在钢支撑顶部,两端各通过一根对拉螺杆与连系梁连接,两根所述对拉螺杆分别设置在钢支撑两侧,所述侧限位板垂直靠紧在钢支撑两侧,所述侧限位板的底部与连系梁焊接,所述楔形垫木设置在钢支撑的底部两侧,所述楔形垫木吻合地楔紧在连系梁与钢支撑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钢支撑顶部横压压板,在钢支撑两侧设置侧限位板,在钢支撑底部两侧设置楔形垫木,可有效限制连系梁上钢支撑水平位移,提高钢支撑水平方向的稳定性,保证基坑安全;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施工便利、可重复使用,有利于保障施工安全,降低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柱连系梁上钢支撑固定结构
本技术属于轨道交通
,涉及一种立柱连系梁上钢支撑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地铁明挖车站基坑支护结构主要抵抗基坑周边水、土压力,考虑到安全性和经济性,通常采用围护桩(墙)+钢支撑的支护形式,对于基坑内长度较大的钢支撑,往往在其中间部位布置立柱,立柱上设连系梁,钢支撑置于连系梁上,以减小钢支撑的计算跨度,从而提高钢支撑的稳定性。但钢支撑除轴力和自重之外,由于安装偏差、钢支撑本身变形、风荷载等因素,往往还受水平力作用,存在水平方向失稳趋势,因此需要一种立柱连系梁上钢支撑固定结构,在钢支撑与连系梁结点处约束钢支撑的水平位移,以提高钢支撑水平方向的稳定性,保证基坑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立柱连系梁上钢支撑固定结构,该结构可以有效提高钢支撑水平方向的稳定性,保证基坑安全。本技术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立柱连系梁上钢支撑固定结构,包括压板、侧限位板和楔形垫木,所述压板横压在钢支撑顶部,两端各通过一根对拉螺杆与连系梁连接,两根所述对拉螺杆分别设置在钢支撑两侧,所述侧限位板垂直靠紧在钢支撑两侧,所述侧限位板的底部与连系梁焊接,所述楔形垫木设置在钢支撑的底部两侧,所述楔形垫木吻合地楔紧在连系梁与钢支撑之间。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做了如下改进:在所述钢支撑的顶部设有两道间隔设置的所述压板。在所述钢支撑的两侧设有至少两道间隔设置的所述侧限位板。在所述钢支撑的底部两侧设有至少两道间隔设置的所述楔形垫木。所述侧限位板的高度大于钢支撑半径,小于钢支撑直径。所述压板是由角钢制成的。所述压板的长度比钢支撑的直径大10cm~20cm。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在钢支撑顶部横压压板,在钢支撑两侧设置侧限位板,在钢支撑底部两侧设置楔形垫木,可有效限制连系梁上钢支撑水平位移,提高钢支撑水平方向的稳定性,保证基坑安全;此外,本技术结构简单、施工便利、可重复使用,有利于保障施工安全,降低施工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图1的横剖视图;图3为图1的纵剖视图。图中:1、对拉螺杆;2、钢支撑;3、压板;4、立柱;5、连系梁;6、螺母;7、侧限位板;8、楔形垫木。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图3,一种立柱连系梁上钢支撑固定结构,包括压板3、侧限位板7和楔形垫木8,所述压板3横压在钢支撑2顶部,两端各通过一根对拉螺杆1与连系梁5连接,对拉螺杆1的两端采用螺母6锁紧。两根所述对拉螺杆1分别设置在钢支撑2两侧,所述侧限位板7垂直靠紧在钢支撑2两侧,所述侧限位板7的底部与连系梁5焊接,所述楔形垫木8设置在钢支撑2的底部两侧,所述楔形垫木8吻合地楔紧在连系梁5与钢支撑2之间。为了确保结构稳定,在所述钢支撑2的顶部设有两道间隔设置的所述压板3。在所述钢支撑2的两侧设有至少两道间隔设置的所述侧限位板7。在所述钢支撑2的底部两侧设有至少两道间隔设置的所述楔形垫木8。在本实施例中,推荐所述侧限位板7的高度大于钢支撑半径,小于钢支撑直径。所述压板3采用角钢制成,且推荐所述压板3的长度比钢支撑2的直径大10cm~20cm。关于上述固定结构更加详细的说明如下:在基坑支护时,连系梁5水平向布置,立柱4竖向布置,两者焊接,钢支撑2水平布置且垂直固定在连系梁5上。楔形垫木8截面上边为下凹弧形线,下边为直线,置于连系梁5上,钢支撑2置于楔形垫木8上,以防止钢支撑2滚动。楔形垫木8可根据钢支撑2的尺寸现场加工,保证与连系梁5和钢支撑2贴合紧密。侧限位板7置于钢支撑2的两侧,侧限位板7的下部与连系梁5焊接,可采用电弧焊,满焊,焊缝高度建议为10mm,侧边紧靠钢支撑2,以限制钢支撑2水平位移。侧限位板7可采用矩形、梯形或多边形钢板,且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沿连系梁5的轴线对称布置一道或多道,侧限位板7的高度建议大于钢支撑2半径,且不超过钢支撑2直径,底边长度建议为10cm~20cm,侧限位板7厚度建议为20mm。压板3垂直布置于钢支撑2上,压板3的一个直角边紧靠在钢支撑2上,压板3两端分别用带垫片的螺母6与两根对拉螺杆1连接,对拉螺杆1另一端穿过连系梁5上的预留孔利用带垫片的螺母6与连系梁5连接,压板3和对拉螺杆1安装完成后,用扳手同时拧紧两根对拉螺杆1上的螺母6,对两根对拉螺杆1施加拉力,使压板3紧紧压在钢支撑2上,以限制钢支撑2的水平位移。对拉螺杆1的拉力需同时施加,且拉力值建议相同。为增强连系梁5上钢支撑2的固定效果,在连系梁5上可设置两根压板3,且两者材质、尺寸以及安装方式均相同。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柱连系梁上钢支撑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压板、侧限位板和楔形垫木,所述压板横压在钢支撑顶部,两端各通过一根对拉螺杆与连系梁连接,两根所述对拉螺杆分别设置在钢支撑两侧,所述侧限位板垂直靠紧在钢支撑两侧,所述侧限位板的底部与连系梁焊接,所述楔形垫木设置在钢支撑的底部两侧,所述楔形垫木吻合地楔紧在连系梁与钢支撑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柱连系梁上钢支撑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压板、侧限位板和楔形垫木,所述压板横压在钢支撑顶部,两端各通过一根对拉螺杆与连系梁连接,两根所述对拉螺杆分别设置在钢支撑两侧,所述侧限位板垂直靠紧在钢支撑两侧,所述侧限位板的底部与连系梁焊接,所述楔形垫木设置在钢支撑的底部两侧,所述楔形垫木吻合地楔紧在连系梁与钢支撑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连系梁上钢支撑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钢支撑的顶部设有两道间隔设置的所述压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连系梁上钢支撑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钢支撑的两侧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东波吴志远柴艳飞代坚张鹏孙鹏清任富芝戴雪辉许哲哲李燕庭张俊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