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7074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撑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支撑装置适于与前防撞梁相连且包括支撑本体,所述支撑本体包括:支撑主体,所述支撑主体具有沿其宽度方向分布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多个支撑臂部,多个所述支撑臂部沿所述支撑主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分布,每个所述支撑臂部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主体的所述第二边沿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结构强度更高,不易变形,有效降低了行人腿部被卷入车底的风险,降低了对行人的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撑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泡沫下部支撑结构过软,导致行人腿部有卷入车底的风险,容易对行人腿部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不易变形,有效降低了行人腿部被卷入车底的风险。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支撑装置的车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适于与前防撞梁相连且包括支撑本体,所述支撑本体包括:支撑主体,所述支撑主体具有沿其宽度方向分布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多个支撑臂部,多个所述支撑臂部沿所述支撑主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分布,每个所述支撑臂部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主体的所述第二边沿相连。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结构强度更高,不易变形,有效降低了行人腿部被卷入车底的风险,降低了对行人的伤害。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支撑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支撑装置,还包括:加强部,所述加强部设于所述支撑本体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所述加强部和/或所述支撑本体适于与所述前防撞梁相连。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至少一部分所述加强部设于所述支撑臂部的另一端且用于与所述前防撞梁相连。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设于所述支撑臂部的另一端的所述加强部具有安装孔,所述支撑装置通过穿设于所述安装孔的紧固件固定于所述前防撞梁。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强部包括多个加强筋,至少两个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不相同。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多个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支撑本体的外周沿相连且与所述支撑本体配合限定出容纳腔;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或所述支撑本体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不相同且彼此相连。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本体为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厚度为L1,所述加强部包括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厚度为L2,其中,1mm≤L1≤3mm,1mm≤L2≤3mm。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装置为塑料件。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装置。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装置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装置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装置与前防撞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支撑装置100;前防撞梁200;支撑本体10;支撑主体11;支撑臂部12;加强部20;安装孔21;第一加强筋30;第二加强筋4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装置100。参照图1-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装置100适于与前防撞梁200相连。支撑装置100可以包括:支撑本体10,支撑本体10包括支撑主体11和多个支撑臂部12。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主体11具有沿其宽度方向分布的第一边沿(例如前边沿)和第二边沿(例如后边沿),也就是说,支撑主体11大体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成长条形。多个支撑臂部12沿支撑主体1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分布,支撑臂部12的一端(例如前端)靠近支撑主体11且另一端(例如后端)靠近前防撞梁200。每个支撑臂部12的一端与支撑主体11的第二边沿相连。由此,支撑本体10可以形成为如图1和图2所示的梳型,该结构既增强了支撑装置100的结构强度,使其不易变形,又能降低支撑装置100的重量,降低车辆负载。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支撑臂部12的数量包括但不限于图1和图2中所示的11个,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臂部12的数量还可以为5个、7个、10个、15个等。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装置100,结构强度更高,不易变形,有效降低了行人腿部被卷入车底的风险,降低了对行人的伤害。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本体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至少一处设有加强部20,加强部20可以增强支撑本体10的强度,使支撑本体10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更不易变形。由此,支撑装置100的整体结构强度增大,避免支撑装置100过软导致行人腿部有卷入车底的倾向,有利于降低对行人腿部的伤害。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支撑本体10和/或加强部20能够与前保险杠和/或前防撞梁200相连,以实现支撑装置100的固定。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加强部20包括多个加强筋,即加强部20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加强筋。其中,至少两个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不相同,以使多个加强筋能够从不同方向增强强度,使支撑装置100在受到各个方向的外力时均不易变形。例如,在如图1所示的示例中,多个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30和第二加强筋40,第一加强筋30为至少一个,第二加强筋40为至少一个。其中,第一加强筋30与支撑本体10的外周沿相连,且第一加强筋30与支撑本体10配合限定出容纳腔,第二加强筋40位于容纳腔内,且第二加强筋40与第一加强筋30和/或支撑本体10连接。其中,第一加强筋30能够加强支撑本体10的外周沿的强度,防止支撑本体10的边沿断裂变形,第二加强筋40能够加强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适于与前防撞梁相连且包括支撑本体,所述支撑本体包括:/n支撑主体,所述支撑主体具有沿其宽度方向分布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n多个支撑臂部,多个所述支撑臂部沿所述支撑主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分布,每个所述支撑臂部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主体的所述第二边沿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适于与前防撞梁相连且包括支撑本体,所述支撑本体包括:
支撑主体,所述支撑主体具有沿其宽度方向分布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
多个支撑臂部,多个所述支撑臂部沿所述支撑主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分布,每个所述支撑臂部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主体的所述第二边沿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加强部,所述加强部设于所述支撑本体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所述加强部和/或所述支撑本体适于与所述前防撞梁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所述加强部设于所述支撑臂部的另一端且用于与所述前防撞梁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支撑臂部的另一端的所述加强部具有安装孔,所述支撑装置通过穿设于所述安装孔的紧固件固定于所述前防撞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