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保护支架、小腿保护结构和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3603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小腿保护支架、小腿保护结构和汽车。该小腿保护支架包括支架支撑本体、加强纵肋、缓冲吸能腔和加强横肋;所述加强纵肋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架支撑本体上;所述缓冲吸能腔设置在所述支架支撑本体上并连接于所述加强纵肋的后方;所述加强横肋沿车辆左右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架支撑本体上,分隔所述加强纵肋形成纵向缓冲块。该小腿保护支架可以在小腿保护支架与行人腿部碰撞时,加强纵肋形成由前向后压溃的多级吸能结构,并通过缓冲吸能腔吸收剩余的碰撞能量,有助于降低传递到缓冲吸能腔的碰撞能量,从而减少碰撞能量对行人腿部的冲击力,从而降低行人腿部的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腿保护支架、小腿保护结构和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被动安全
,尤其涉及一种小腿保护支架、小腿保护结构和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及城镇化带来的人口集中,城镇道路工况日趋复杂,汽车交通事故频发。在人车道路碰撞事故伤害中,行人腿部的伤害占30%以上。虽然腿部的碰撞损伤一般不是导致被撞行人死亡的主因,但却容易造成人员伤残,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因此对车外行人腿部碰撞保护是当前中国汽车安全工作的重点优先方向之一。现有小腿保护结构主要采用交错或者横向设计的加强肋,使得小腿保护结构前后刚度一致,要么刚度过大,要么刚度过小,在发生行人-车辆碰撞时,容易导致小腿损伤严重。例如,当发生行人-车辆碰撞时,发动机罩前缘无法对大腿进行有效支撑,行人大腿上部发生较大弯曲;若小腿保护结构刚度不足,小腿会甩入车底,导致行人膝盖弯曲过大,导致膝部韧带拉伤和撕裂;若小腿保护结构刚度过大,会对小腿胫骨造成伤害,发生骨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小腿保护支架、小腿保护结构和汽车,以解决现有小腿保护结构前后刚度一致容易导致小腿损伤严重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小腿保护支架,包括支架支撑本体、加强纵肋、缓冲吸能腔和加强横肋;所述加强纵肋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架支撑本体上;所述缓冲吸能腔设置在所述支架支撑本体上并连接于所述加强纵肋的后方;所述加强横肋沿车辆左右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架支撑本体上,分隔所述加强纵肋形成纵向缓冲块。优选地,同一所述加强纵肋对应的纵向缓冲块的刚度由前往后逐渐增大。r>优选地,所述支架支撑本体包括上支撑本体和/或下支撑本体;所述上支撑本体设置在所述缓冲吸能腔、所述加强纵肋和所述加强横肋的上方;所述下支撑本体设置在所述缓冲吸能腔、所述加强纵肋和所述加强横肋的下方。本技术提供一种小腿保护结构,包括上述小腿保护支架和设置在所述小腿保护支架上方的前保缓冲组件。优选地,所述前保缓冲组件包括防撞梁和前保缓冲块;所述防撞梁设置在所述小腿保护支架上方;所述前保缓冲块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防撞梁上。优选地,所述小腿保护结构还包括碰撞预警组件;所述碰撞预警组件包括雷达安装支架和碰撞预警雷达,所述雷达安装支架装配在所述防撞梁上;所述碰撞预警雷达装配在所述雷达安装支架上。优选地,所述支架支撑本体包括上支撑本体和下支撑本体,所述上支撑本体与所述碰撞预警组件相对设置,所述下支撑本体未与所述碰撞预警组件相对设置;所述上支撑本体设置在所述缓冲吸能腔、所述加强纵肋和所述加强横肋的上方;所述下支撑本体设置在所述缓冲吸能腔、所述加强纵肋和所述加强横肋的下方。优选地,所述小腿保护结构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小腿保护支架的安装支撑组件,所述安装支撑组件包括侧纵梁、后横梁和下横梁,所述侧纵梁通过所述后横梁与所述小腿保护支架相连,所述下横梁与所述小腿保护支架相连。优选地,所述小腿保护支架还包括支架安装本体,所述支架安装本体的前侧装配有所述支架支撑本体,后侧设有第一安装位和第二安装位;所述后横梁装配在所述第一安装位上;所述下横梁装配在所述第二安装位上。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设置在汽车前端的前保险杠,包括上述小腿保护结构,所述小腿保护支架设置在所述前保险杠下方,所述前保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前保险杠后侧。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小腿保护支架、小腿保护结构和汽车中,加强纵肋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支架支撑本体上,可以在小腿保护支架与行人腿部碰撞时,加强纵肋通过形变消耗部分碰撞能量,其剩余的碰撞能量通过加强纵肋传递给后方的缓冲吸能腔;缓冲吸能腔设置在所述支架支撑本体上并连接于所述加强纵肋的后方,可以最大限度减小剩余的碰撞能量对行人腿部的冲击力,从而降低行人腿部的损伤。由于加强横肋将加强纵肋分隔成多个加强横肋,每个纵向缓冲块均可以通过形变消耗碰撞能量,以使每一加强纵肋形成由前向后压溃的多级吸能结构,有助于降低传递到缓冲吸能腔的碰撞能量,从而减少碰撞能量对行人腿部的冲击力,从而降低行人腿部的损伤。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汽车的一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小腿保护结构的一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小腿保护结构的一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小腿保护支架的俯视图;图5是图4中A-A线的剖面图;图6是图4中B-B线的剖面图;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小腿保护支架的后视图;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侧纵梁和后横梁的一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下横梁的一示意图。图中:10、小腿保护支架;11、支架支撑本体;111、上支撑本体;112、下支撑本体;12、缓冲吸能腔;13、加强纵肋;131/132/133/134、纵向缓冲块;14、加强横肋;141/142/143/144、横向缓冲块;15、支架安装本体;151、第一安装位;152、第二安装位;20、前保缓冲组件;21、防撞梁;22、前保缓冲块;30、碰撞预警组件;31、雷达安装支架;32、碰撞预警雷达;40、安装支撑组件;41、侧纵梁;42、后横梁;43、下横梁;51、前保险杠;52、发动机罩;53、格栅。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小腿保护支架10,该小腿保护支架10应用在图1所示的汽车上,用于在行人-车辆碰撞过程中实现对行人腿部进行保护。如图1所示,汽车包括前保险杠51、发动机罩52和格栅53,前保险杠5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腿保护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支撑本体、加强纵肋、缓冲吸能腔和加强横肋;所述加强纵肋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架支撑本体上;所述缓冲吸能腔设置在所述支架支撑本体上并连接于所述加强纵肋的后方;所述加强横肋沿车辆左右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架支撑本体上,分隔所述加强纵肋形成纵向缓冲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腿保护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支撑本体、加强纵肋、缓冲吸能腔和加强横肋;所述加强纵肋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架支撑本体上;所述缓冲吸能腔设置在所述支架支撑本体上并连接于所述加强纵肋的后方;所述加强横肋沿车辆左右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架支撑本体上,分隔所述加强纵肋形成纵向缓冲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腿保护支架,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加强纵肋对应的纵向缓冲块的刚度由前往后逐渐增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腿保护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支撑本体包括上支撑本体和/或下支撑本体;所述上支撑本体设置在所述缓冲吸能腔、所述加强纵肋和所述加强横肋的上方;所述下支撑本体设置在所述缓冲吸能腔、所述加强纵肋和所述加强横肋的下方。


4.一种小腿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小腿保护支架和设置在所述小腿保护支架上方的前保缓冲组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腿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保缓冲组件包括防撞梁和前保缓冲块;所述防撞梁设置在所述小腿保护支架上方;所述前保缓冲块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防撞梁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小腿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保护结构还包括碰撞预警组件;所述碰撞预警组件包括雷达安装支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浩罗芬郑颢孙丽江汉林林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