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器、减振司机室及内燃机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5330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振器、减振司机室及内燃机车,属于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减振器包括芯轴、套设于芯轴上的弹性体、套设于芯轴上的第一安装座,以及第二安装座;第一安装座位于弹性体的上方、用于与司机室连接;第二安装座的顶部与弹性体的中部连接,底部用于与车体连接。减振司机室包括厢体,以及设置在厢体底部的减振器,减振器用于连接厢体和车体。内燃机车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上的减振司机室。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减振器、减振司机室及内燃机车,隔离了轮轨、发动机、空压机等振动源通过车体传递至厢体的传递路线,减振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振器、减振司机室及内燃机车
本专利技术属于轨道车辆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减振器、减振司机室及内燃机车。
技术介绍
在电气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虽然有大量的电力机车被投入使用,但由于内燃机车具备着机动性强、一次性投入少、上马快等电力机车不具备的优点,依然是机车队伍中的主力成员之一。在内燃机车使用初期,由于其运行速度低,牵引功率小,所以对机车运行过程中振动的控制要求并不高。随着内燃机车行驶速度的提升,柴油机功率的增大,内燃机车车体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实现本专利技术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至少如下问题:内燃机车上司机室与车体多数采用焊接结构,减振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振器、减振司机室及内燃机车,旨在解决目前的司机室减振效果差的技术问题。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减振器,包括:芯轴、套设于所述芯轴上的弹性体、套设于所述芯轴上的第一安装座,以及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位于所述弹性体的上方、用于与司机室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座的顶部与所述弹性体的中部连接,底部用于与车体连接。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弹性体包括第一弹性套,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弹性套下方的第二弹性套,所述第一弹性套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槽体,所述第二弹性套顶部设置有第二槽体,所述第二槽体与所述第一槽体围成开口朝外、用于与所述第二安装座插接配合的插槽。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弹性体还包括贴设于所述第一槽体的内壁上的第一金属座,以及贴设于所述第二槽体的内壁上的第二金属座,所述第一金属座和所述第二金属座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座抵接。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弹性套和所述第二弹性套分别为锥形套,所述锥形套的直径由与所述第二安装座相接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芯轴包括螺栓,以及依次套设在所述螺栓上的上垫片、套筒、下垫片和螺母,所述弹性体套设在所述套筒上;所述上垫片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上垫片之间安装所述第一安装座;所述上垫片和所述下垫片分别位于所述弹性体的上方和下方,并且位于下方的所述上垫片和所述下垫片用于在所述螺母的作用下配合夹紧所述弹性体;所述套筒能够沿所述螺栓的轴向上下滑动,所述套筒的中部还通过穿过所述弹性体的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安装座连接。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减振器还包括罩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的防护罩,所述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安装座均位于所述防护罩所围成的空腔内。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设置了一种连接车体和司机室的减振器。第二安装座与弹性体的中部连接,使得第二安装座因受到车体上轮轨、发动机、空压机等振动源影响发生振动时,不管向上移动还是向下移动均不会与芯轴发生硬性碰撞,从而阻断了车体上振动源通过第二安装座、第一安装座向司机室传递的传递路径,进而保证了减振器良好的减振效果。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减振司机室,包括:厢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厢体底部的所述减振器,所述减振器用于连接所述厢体和车体。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厢体上设置有车门,所述第一安装座位于所述车门的正下方,所述第一安装座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厢体的外侧、形成进出所述车门的台阶。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厢体的侧壁上或内部设置有隔音层;所述厢体的底部设置有可拆卸的减振地板;所述厢体顶部设置有吊环。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减振器,隔离了轮轨、发动机、空压机等振动源通过车体传递至厢体的传递路线,减振效果好。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内燃机车,包括:车体和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的所述减振司机室。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减振司机室,取得了与其基本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减振器的竖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芯轴的竖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减振司机室去除厢体顶部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沿图3中A-A线的剖视结构图(座椅未示出);图5为沿图3中B-B线的剖视结构图(灭火器装置未示出)。图中:100、减振器;110、芯轴;111、螺栓;112、上垫片;113、套筒;114、下垫片;115、螺母;120、弹性体;121、第一弹性套;122、第二弹性套;123、第一金属座;124、第二金属座;130、第一安装座;140、第二安装座;150、连接件;160、防护罩;300、厢体;310、车门;340、吊环;350、观察窗;360、刮雨器;370、遮阳帘;380、折叠后视镜;390、前司机台;400、后司机台;410、座椅;420、空调。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减振器100进行说明。减振器100包括芯轴110、套设于芯轴110上的弹性体120、套设于芯轴110上的第一安装座130,以及第二安装座140;第一安装座130位于弹性体120的上方、用于与司机室连接;第二安装座140的顶部与弹性体120的中部连接,底部用于与车体连接。使用时,将第一安装座130的顶部与司机室的底部连接,第二安装座140的底部与车体连接。当车体受力向司机室传递时,其振动被弹性体120吸收,进而起到司机室减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减振器100,与现有技术相比,设置了一种连接车体和司机室的减振器100。第二安装座140与弹性体120的中部连接,使得第二安装座140因受到车体上轮轨、发动机、空压机等振动源影响发生振动时,不管向上移动还是向下移动均不会与芯轴110发生硬性碰撞,从而阻断了车体上振动源通过第二安装座140、第一安装座130向司机室传递的传递路径,进而保证了减振器100良好的减振效果。具体地,弹性体120可采用橡胶、弹簧或其他可以起到减振效果的弹性物体。第二安装座140可采用板材拼焊而成,拼焊后与车体采用角焊结构连接。第一安装座130可通过螺钉与司机室骨架连接,或焊接。进一步地,弹性体120与芯轴110间隔配合,便于其随第二安装座140的移动而被拉伸或压缩,从而保证了减振器100良好的减振效果。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减振器100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弹性体120包括第一弹性套121,以及位于第一弹性套121下方的第二弹性套122,第一弹性套12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槽体,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芯轴、套设于所述芯轴上的弹性体、套设于所述芯轴上的第一安装座,以及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位于所述弹性体的上方、用于与司机室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座的顶部与所述弹性体的中部连接,底部用于与车体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芯轴、套设于所述芯轴上的弹性体、套设于所述芯轴上的第一安装座,以及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位于所述弹性体的上方、用于与司机室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座的顶部与所述弹性体的中部连接,底部用于与车体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包括第一弹性套,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弹性套下方的第二弹性套,所述第一弹性套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槽体,所述第二弹性套顶部设置有第二槽体,所述第二槽体与所述第一槽体围成开口朝外、用于与所述第二安装座插接配合的插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还包括贴设于所述第一槽体的内壁上的第一金属座,以及贴设于所述第二槽体的内壁上的第二金属座,所述第一金属座和所述第二金属座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座抵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套和所述第二弹性套分别为锥形套,所述锥形套的直径由与所述第二安装座相接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包括螺栓,以及依次套设在所述螺栓上的上垫片、套筒、下垫片和螺母,所述弹性体套设在所述套筒上;
所述上垫片设有两个,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保霖罗宏亮崔玉萌周佳吴悠王峰李鹏耿庆厚马青军徐廷张维维全德刘利雷康莉莉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