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复联专利>正文

一种在圆弧形轮幅侧面连接支撑杆的车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1915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26
一种在圆弧形轮幅侧面连接支撑杆的车轮,技术领域是轮式车辆的车轮,解决了车轮在相邻两个楼梯楞之间爬越时缺少上下楼支点问题和陷车问题,包括支架(1)、变形车轮(2)、从动轮(3)或者滑块(21)、连接杆(22)和5个以上支撑杆(4),连接杆(22)与侧面的支撑杆(4)之间的两个扭转弹簧使支撑杆(4)前边和后边周期性伸出轮辐(14)一端的圆弧面(11)所在圆周之外、支撑杆(4)一边伸出该圆周之外,爬楼原理是支撑杆(4)前边和后边先搭在相邻两个楼梯楞上、然后通过轮辐(14)侧面的中间轴(15)绕支撑杆(4)侧面的孔(8)转动的方式使变形车轮(2)上下楼,爬楼原理也能克服陷车,主要用于爬楼车轮和松软地面使用的车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在圆弧形轮幅侧面连接支撑杆的车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轮式车辆,特别是涉及一种轮式车辆的车轮。
技术介绍
轮式车辆的车轮外缘是圆形,在此称之为圆形车轮,其缺点首先是爬楼能力较弱,其次是它在松软地面容易陷车。为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对车轮结构作出了改进。中国专利申请公告公开了专利技术名称为“爬楼梯轮椅的变形轮”的技术方案,申请公布号为CN104382706A,申请公布日为2015年3月4日。该变形轮的从动轮和主动轮上各有三段均布的圆弧;其爬楼原理是,爬楼时从动轮相对主动轮转动,使主动轮和从动轮上的三段圆弧相互重合,从而在变形轮外缘形成缺口,通过该缺口使从动轮和主动轮上的一段圆弧与一个楼梯踏面接触而相邻的另一段圆弧与另一个楼梯踏面接触的方式上下楼;它在平地上行走时,从动轮相对主动轮转动,使主动轮和从动轮上的三段圆弧相互错开,所有圆弧的投影所形成的圆弧能组成一个圆,从而保留圆形车轮的优点。该变形轮的缺点是:由于该变形轮直接从一个楼梯踏面爬越到另一个楼梯踏面,上下楼支点在楼梯踏面上而没有在相邻两个楼梯踏面之间,所以该变形轮爬楼时费力。中国专利申请公告公开了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轮式爬楼车辆”的技术方案,申请公布号为CN104477265A,申请公布日为2015年4月1日。该爬楼车辆在动力轮侧面靠近边缘的位置通过轴销安装了轮爪,轮爪通过转动可以内收或者外伸;当轮爪内收时,轮爪处于动力轮的径向轮廓以内;其爬楼原理是,爬楼时轮爪外伸,轮爪能径向伸出动力轮轮廓以外且被限位,但轮爪的两边不能同时伸出动力轮的轮廓之外,它利用外伸的轮爪与楼梯踏面的接触而上下楼,轮爪就成为动力轮的上下楼支点。该爬楼车辆的缺点是:由于轮爪与楼梯的接触点只有一个,所以轮爪本身是不稳定的,进而会导致动力轮上下楼时也不稳定甚至倾翻。中国专利申请公告公开的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陷车自启车轮”的技术方案,申请公布号为CN110053432A,申请公布日为2019年7月26日。其防滑轮胎固定在轮辋外周,气缸座固定在轮轴位置,5个相同的气缸均布在气缸座上,5个支撑臂座均布在轮辋外周,支撑臂一端机械动连接于支撑臂座,气缸的活塞杆另一端在支撑臂内的导槽内部上下滑动。车轮爬楼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相邻两个楼梯楞之间是空旷空间,车轮在相邻两个楼梯楞之间的空旷空间爬越时缺乏稳定的上下楼支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车轮在相邻两个楼梯楞之间爬越时缺乏稳定的上下楼支点问题,同时解决车轮在松软地面上的陷车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在圆弧形轮幅侧面连接支撑杆的车轮的技术方案,它的爬楼原理与现有技术不同,它同时解决了爬楼问题和陷车问题,爬楼稳定、省力,能爬越高度超过车轮半径的台阶。技术方案:一种在圆弧形轮幅侧面连接支撑杆的车轮,包括车轴、连为一体的轮毂和轮辐,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支架1、变形车轮2、从动轮3或者滑块21、支撑杆4和连接杆22组成;支架1中的下支承架5和上支承架6的一端固定在横梁7上,横梁7位于连接杆22所能到达位置之外;变形车轮2包括5根以上中间轴15、与中间轴15数量相等的轮毂13和轮辐14、幅板16和车轴12,轮辐14一端是圆弧面11,车轴12与中间轴15数量相等且左右侧车轴12一端各与一个轮毂13上的孔8连接而其中一根车轴12另一端再与一个幅板16一端的孔8连接,或者车轴12比中间轴15的数量多1个且左右侧车轴12中的一根车轴12一端与一个轮毂13上的孔8连接而另一根车轴12一端与一个幅板16一端的孔8连接,左右侧车轴12之间的每根车轴12一端与一个轮毂13上的孔8连接而该车轴12另一端与一个幅板16一端的孔8连接,车轴12与下支承架5另一端的孔8机械动连接且一一对应,车轴12两端连接的轮毂13和幅板16位于下支承架5两侧且轮辐14侧面的孔8与幅板16另一端的孔8的中心线错开,中间轴15一端与轮辐14侧面的孔8连接且一一对应,该中间轴15另一端与相邻车轴12相反一端连接的幅板16上的孔8或者轮辐14侧面的孔8连接;中间轴15与支撑杆4侧面的孔8和连接杆22一端的孔8机械动连接且一一对应;一个连接杆22另一端的孔8与从动轮3中的一根中间轴15机械动连接,从动轮3包括中间轴15、幅板16和中心轴17或者还包括连接片19,支架1、从动轮3中的幅板16、连接杆22和轮毂13、轮辐14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或者连接杆22上半部分与对应的一个滑块21上的孔8机械动连接,该滑块21上的孔8与对应的一个上支承架6机械动连接,连接杆22作平面平行运动;在连接杆22与其侧面的支撑杆4之间有两个旋向相反的扭转弹簧,扭转弹簧的一端卡在连接杆22上,一个扭转弹簧的另一端压在支撑杆4前边而另一个扭转弹簧的另一端压在支撑杆4后边,支撑杆4前边和支撑杆4后边周期性地同时伸出所有轮辐14一端的圆弧面11的投影所组成的圆周之外,支撑杆4前边或者支撑杆4后边伸出该圆周之外。进一步地,一种在圆弧形轮幅侧面连接支撑杆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车轴12上连接的两个轮辐14一端的圆弧面11的投影所形成的圆弧之间部分重合。进一步地,一种在圆弧形轮幅侧面连接支撑杆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轮3包括数量相等的中间轴15、幅板16和中心轴17时,中心轴17与上支承架6上的孔8机械动连接且一一对应,一根中心轴17一端与一个幅板16一端的孔8连接而该幅板16另一端的孔8与一根中间轴15一端连接且这两根轴位于该幅板16两侧。进一步地,一种在圆弧形轮幅侧面连接支撑杆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轮3包括中间轴15、幅板16、连接片19和中心轴17时,左右侧中心轴17分别与该侧上支承架6上的孔8机械动连接,左右侧中心轴17一端与该侧幅板16一端的孔8连接而该侧幅板16另一端的孔8与该侧中间轴15一端连接且这两根轴位于该侧幅板16两侧,左右侧中间轴15另一端和相邻中间轴15一端与一个连接片19两端的孔8分别连接,左右侧中间轴15之间的每根中间轴15的每一端和相邻中间轴15一端与一个连接片19两端的孔8分别连接,连接片19上连接的两根中间轴15位于该连接片19两侧。进一步地,一种在圆弧形轮幅侧面连接支撑杆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轮3中的中间轴15也可以与另外的支撑杆4侧面的孔8机械动连接且一一对应,此时从动轮3包括数量相等的中间轴15、幅板16和中心轴17,其幅板16一端是圆弧面11,在该支撑杆4与其侧面的连接杆22之间另外有两个旋向相反的扭转弹簧,扭转弹簧的一端卡在该连接杆22上,一个扭转弹簧的另一端压在该支撑杆4前边而另一个扭转弹簧的另一端压在该支撑杆4后边,该支撑杆4前边和该支撑杆4后边周期性地同时伸出所有幅板16一端的圆弧面11的投影所组成的圆周之外,该支撑杆4前边或者该支撑杆4后边伸出该圆周之外。进一步地,一种在圆弧形轮幅侧面连接支撑杆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21上的孔8与孔8的中心线在不同平面上。进一步地,一种在圆弧形轮幅侧面连接支撑杆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扭转弹簧的另一端安装滚轮9,该滚轮9压在支撑杆4前边或者支撑杆4后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在圆弧形轮幅侧面连接支撑杆的车轮,包括车轴、连为一体的轮毂和轮辐,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支架(1)、变形车轮(2)、从动轮(3)或者滑块(21)、支撑杆(4)和连接杆(22)组成;/n支架(1)中的下支承架(5)和上支承架(6)的一端固定在横梁(7)上,横梁(7)位于连接杆(22)所能到达位置之外;/n变形车轮(2)包括5根以上中间轴(15)、与中间轴(15)数量相等的轮毂(13)和轮辐(14)、幅板(16)和车轴(12),轮辐(14)一端是圆弧面(11),车轴(12)与中间轴(15)数量相等且左右侧车轴(12)一端各与一个轮毂(13)上的孔(8)连接而其中一根车轴(12)另一端再与一个幅板(16)一端的孔(8)连接,或者车轴(12)比中间轴(15)的数量多1个且左右侧车轴(12)中的一根车轴(12)一端与一个轮毂(13)上的孔(8)连接而另一根车轴(12)一端与一个幅板(16)一端的孔(8)连接,左右侧车轴(12)之间的每根车轴(12)一端与一个轮毂(13)上的孔(8)连接而该车轴(12)另一端与一个幅板(16)一端的孔(8)连接,车轴(12)与下支承架(5)另一端的孔(8)机械动连接且一一对应,车轴(12)两端连接的轮毂(13)和幅板(16)位于下支承架(5)两侧且轮辐(14)侧面的孔(8)与幅板(16)另一端的孔(8)的中心线错开,中间轴(15)一端与轮辐(14)侧面的孔(8)连接且一一对应,该中间轴(15)另一端与相邻车轴(12)相反一端连接的幅板(16)上的孔(8)或者轮辐(14)侧面的孔(8)连接;/n中间轴(15)与支撑杆(4)侧面的孔(8)和连接杆(22)一端的孔(8)机械动连接且一一对应;一个连接杆(22)另一端的孔(8)与从动轮(3)中的一根中间轴(15)机械动连接,从动轮(3)包括中间轴(15)、幅板(16)和中心轴(17)或者还包括连接片(19),支架(1)、从动轮(3)中的幅板(16)、连接杆(22)和轮毂(13)、轮辐(14)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或者连接杆(22)上半部分与对应的一个滑块(21)上的孔(8)机械动连接,该滑块(21)上的孔(8)与对应的一个上支承架(6)机械动连接,连接杆(22)作平面平行运动;/n在连接杆(22)与其侧面的支撑杆(4)之间有两个旋向相反的扭转弹簧,扭转弹簧的一端卡在连接杆(22)上,一个扭转弹簧的另一端压在支撑杆(4)前边而另一个扭转弹簧的另一端压在支撑杆(4)后边,支撑杆(4)前边和支撑杆(4)后边周期性地同时伸出所有轮辐(14)一端的圆弧面(11)的投影所组成的圆周之外,支撑杆(4)前边或者支撑杆(4)后边伸出该圆周之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在圆弧形轮幅侧面连接支撑杆的车轮,包括车轴、连为一体的轮毂和轮辐,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支架(1)、变形车轮(2)、从动轮(3)或者滑块(21)、支撑杆(4)和连接杆(22)组成;
支架(1)中的下支承架(5)和上支承架(6)的一端固定在横梁(7)上,横梁(7)位于连接杆(22)所能到达位置之外;
变形车轮(2)包括5根以上中间轴(15)、与中间轴(15)数量相等的轮毂(13)和轮辐(14)、幅板(16)和车轴(12),轮辐(14)一端是圆弧面(11),车轴(12)与中间轴(15)数量相等且左右侧车轴(12)一端各与一个轮毂(13)上的孔(8)连接而其中一根车轴(12)另一端再与一个幅板(16)一端的孔(8)连接,或者车轴(12)比中间轴(15)的数量多1个且左右侧车轴(12)中的一根车轴(12)一端与一个轮毂(13)上的孔(8)连接而另一根车轴(12)一端与一个幅板(16)一端的孔(8)连接,左右侧车轴(12)之间的每根车轴(12)一端与一个轮毂(13)上的孔(8)连接而该车轴(12)另一端与一个幅板(16)一端的孔(8)连接,车轴(12)与下支承架(5)另一端的孔(8)机械动连接且一一对应,车轴(12)两端连接的轮毂(13)和幅板(16)位于下支承架(5)两侧且轮辐(14)侧面的孔(8)与幅板(16)另一端的孔(8)的中心线错开,中间轴(15)一端与轮辐(14)侧面的孔(8)连接且一一对应,该中间轴(15)另一端与相邻车轴(12)相反一端连接的幅板(16)上的孔(8)或者轮辐(14)侧面的孔(8)连接;
中间轴(15)与支撑杆(4)侧面的孔(8)和连接杆(22)一端的孔(8)机械动连接且一一对应;一个连接杆(22)另一端的孔(8)与从动轮(3)中的一根中间轴(15)机械动连接,从动轮(3)包括中间轴(15)、幅板(16)和中心轴(17)或者还包括连接片(19),支架(1)、从动轮(3)中的幅板(16)、连接杆(22)和轮毂(13)、轮辐(14)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或者连接杆(22)上半部分与对应的一个滑块(21)上的孔(8)机械动连接,该滑块(21)上的孔(8)与对应的一个上支承架(6)机械动连接,连接杆(22)作平面平行运动;
在连接杆(22)与其侧面的支撑杆(4)之间有两个旋向相反的扭转弹簧,扭转弹簧的一端卡在连接杆(22)上,一个扭转弹簧的另一端压在支撑杆(4)前边而另一个扭转弹簧的另一端压在支撑杆(4)后边,支撑杆(4)前边和支撑杆(4)后边周期性地同时伸出所有轮辐(14)一端的圆弧面(11)的投影所组成的圆周之外,支撑杆(4)前边或者支撑杆(4)后边伸出该圆周之外。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复联刘雪松郭瑞娥
申请(专利权)人:刘复联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