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毂上下轴承之间的内密封圈上料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3264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轮毂上下轴承之间的内密封圈上料机构,包括有工作台,工作台上设有上料工位和取料工位,上料工位包括有架设在工作台上两并列设置的前后移动的移动座,移动座上分别固定安装有密封圈固定筒,移动座的移动由其底端的导向移动组件驱动,密封圈固定筒的底端部安装有顶升环,顶升环的升降由其外侧的顶升组件驱动,取料工位包括有可横向移动的取料座,取料座上安装有可升降的取料套筒,取料套筒的底端部设有台阶,台阶的下端部与密封圈固定筒插入配合,取料套筒的上端部套装有可升降的下料推环,下料推环由其上方的推动气缸驱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只需要人工套装密封圈即可,不需要专人操作,人工劳动强度低,省时省力,而且工作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轮毂上下轴承之间的内密封圈上料机构
本技术涉及轮毂装配生产线领域,主要涉及一种轮毂上下轴承之间的内密封圈上料机构。
技术介绍
密封圈是轮毂上下轴承之间必部可少的密封装置,其在轮毂装配过程中,大都是直接套装在下轴承上,然后再通过压装过程,实现上下轴承之间的密封圈连接,由于密封圈采用橡胶材质,比较软,其在套装时,没有很好的取放料机构,因此在半自动装配线中,其还需要专人在对应的工位上进行密封圈一个一个的套装,需要实时操作,人工劳动强度,费时费力,不能满足批量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轮毂上下轴承之间的内密封圈上料机构,只需要人工套装密封圈即可,不需要专人操作,人工劳动强度低,省时省力,而且工作效率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轮毂上下轴承之间的内密封圈上料机构,包括有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设有上料工位和取料工位,所述上料工位包括有架设在工作台上两并列设置的前后移动的移动座,所述移动座上分别固定安装有密封圈固定筒,所述移动座的移动由其底端的导向移动组件驱动,所述密封圈固定筒的底端部安装有顶升环,所述顶升环的升降由其外侧的顶升组件驱动,所述取料工位位于上料工位的前方,所述取料工位包括有可横向移动的取料座,所述取料座上安装有可升降的取料套筒,所述取料套筒的底端部设有台阶,所述台阶的下端部与密封圈固定筒插入配合,所述取料套筒的上端部套装有可升降的下料推环,所述下料推环由其上方的推动气缸一驱动。所述的上料工位对应的工作台上设有开槽,所述导向移动组件包括有架设在工作台上沿前后方向上铺放的导轨,所述移动座在导轨上导向移动,所述移动座的移动由其底端的移动气缸驱动,所述移动座的底端部通过连接块与移动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连接,且连接块与开槽导向配合。所述的顶升组件包括有架设在移动座的前方竖直设置的顶升丝杆,顶升丝杆的一侧还架设有与其平行的导杆,所述顶升环一侧设有与顶升丝杆连接的连接板一,所述连接板一上设有与顶升丝杆旋合的螺旋孔以及与导杆配合的导向孔,所述顶升丝杆的转动由其底端的电机驱动。所述的顶升丝杆每次驱动连接板一上升的距离为一个密封圈的厚度。所述的取料座包括有座体,所述座体为L形结构,其竖直段的上端部设有与横梁导向配合的导槽,其移动由竖直段后方的移动气缸二驱动,所述取料座的水平段上安装有倒置的推动气缸二,所述取料套筒与推动气缸二的活塞杆伸出端连接。所述的取料套筒的上方外侧安装有竖直向下的顶推气缸,所述顶推气缸的活塞杆伸出端与下料推环连接。其原理是:通过在装配生产线主线的一侧设置下轴承密封圈自动预装线,其通过上料工位实现密封圈的储料和自动上料,通过取料工位实现密封圈的取料、放料,整个过程中只需要人工一次性将将密封圈大量的套装在密封圈固定筒上进行储料,通过两密封圈固定筒的结构设计,可交替式装料,满足了自动化装配线不停歇的要求,通过移动座的结构,在空间位置上,使得两密封圈固定筒的设置更加合理,将其在上料时,向取料工位移动,避免取料套筒在取料和放料的移动位移过大,影响装配效率,通过顶升组件对密封圈固定筒上叠加套装的密封圈进行向上推顶,方便取料套筒取料,为了实现单一性取料,其取料的具体操作是,取料工位的取料座移动至密封圈固定筒的正上方,然后通过取料套筒下降,其底端部与密封圈固定筒插接对应配合,然后通过顶升组件驱动顶升环上的密封圈上升一个密封圈高度的距离,从而使最上方的密封圈套入取料套筒上,然后取料套筒移动至放料工位,通过下降与待装配的下轴承对接,探后通过下料推环驱动密封圈下移,使其套装在下轴承上,整个操作过程中,只需要人工套装密封圈即可,不需要专人操作,人工劳动强度低,省时省力,而且工作效率高,实现了密封圈单一的自动上料,满足了自动化装配线的要求。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通过上料工位实现密封圈的储料和自动上料,通过取料工位实现密封圈的取料、放料,整个操作过程中,只需要人工套装密封圈即可,不需要专人操作,人工劳动强度低,省时省力,而且工作效率高,实现了密封圈单一的自动上料,满足了自动化装配线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上料工位上各组件的俯视图。附图标记:1、工作台;2、移动座;3、密封圈固定筒;4、导向移动组件;5、顶升环;6、顶升组件;7、取料座;8、取料套筒;9、台阶;10、下料推环;11、推动气缸一;12、开槽;4-1、导轨;4-2、移动气缸;4-3、连接块;13、顶升丝杆;14、导杆;15、连接板一;16、横梁;17、推动气缸二;18、顶推气缸。具体实施方式:参见附图。一种轮毂上下轴承之间的内密封圈上料机构,包括有工作台1,工作台1上设有上料工位和取料工位,上料工位包括有架设在工作台上两并列设置的前后移动的移动座2,移动座2上分别固定安装有密封圈固定筒3,移动座2的移动由其底端的导向移动组件4驱动,密封圈固定筒3的底端部安装有顶升环5,顶升环5的升降由其外侧的顶升组件6驱动,取料工位位于上料工位的前方,取料工位包括有可横向移动的取料座7,取料座7上安装有可升降的取料套筒8,取料套筒8的底端部设有台阶9,台阶9的下端部与密封圈固定筒3插入配合,取料套筒8的上端部套装有可升降的下料推环10,下料推环10由其上方的推动气缸一11驱动。进一步,所述的上料工位对应的工作台1上设有开槽12,所述导向移动组件4包括有架设在工作台上沿前后方向上铺放的导轨4-1,所述移动座2在导轨4-1上导向移动,所述移动座2的移动由其底端的移动气缸4-2驱动,所述移动座2的底端部通过连接块4-3与移动气缸4-2的活塞杆端部连接,且连接块4-3与开槽导向配合。所述移动气缸通过连接块带动移动座在导轨上移动,实现密封圈固定筒的导向移动,且工作台上设有开槽,其移动气缸可加上在工作台的底端,在不影响移动的情况下,合理的利用了空间。进一步,顶升组件6包括有架设在移动座2的前方竖直设置的顶升丝杆13,顶升丝杆13的一侧还架设有与其平行的导杆14,顶升环5一侧设有与顶升丝杆13连接的连接板一15,连接板一15上设有与顶升丝杆13旋合的螺旋孔以及与导杆配合的导向孔,顶升丝杆13的转动由其底端的电机驱动。通过电机驱动顶升丝杆旋转,从而带动其上的连接板一在顶升丝杆和导杆上导向移动,连接板一上升带动顶升环上升,顶升环在密封圈固定桶上导向移动。进一步,顶升丝杆13每次驱动连接板一15上升的距离为一个密封圈的厚度。此设置保证了每次顶升环只推顶一个密封圈脱离密封圈固定筒。进一步,取料座7包括有座体,座体为L形结构,其竖直段的上端部设有与横梁16导向配合的导槽,其移动由竖直段后方的移动气缸二驱动,取料座7的水平段上安装有倒置的推动气缸二17,取料套筒8与推动气缸二17的活塞杆伸出端连接。通过L形结构的座体,一方面实现取料座与其上方横梁导向移动,另一方面方便安装取料座的推动气缸二,其结构设计合理,方便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毂上下轴承之间的内密封圈上料机构,包括有工作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1)上设有上料工位和取料工位,所述上料工位包括有架设在工作台上两并列设置的前后移动的移动座(2),所述移动座(2)上分别固定安装有密封圈固定筒(3),所述移动座(2)的移动由其底端的导向移动组件(4)驱动,所述密封圈固定筒(3)的底端部安装有顶升环(5),所述顶升环(5)的升降由其外侧的顶升组件(6)驱动,所述取料工位位于上料工位的前方,所述取料工位包括有可横向移动的取料座(7),所述取料座(7)上安装有可升降的取料套筒(8),所述取料套筒(8)的底端部设有台阶(9),所述台阶(9)的下端部与密封圈固定筒(3)插入配合,所述取料套筒(8)的上端部套装有可升降的下料推环(10),所述下料推环(10)由其上方的推动气缸一(11)驱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毂上下轴承之间的内密封圈上料机构,包括有工作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1)上设有上料工位和取料工位,所述上料工位包括有架设在工作台上两并列设置的前后移动的移动座(2),所述移动座(2)上分别固定安装有密封圈固定筒(3),所述移动座(2)的移动由其底端的导向移动组件(4)驱动,所述密封圈固定筒(3)的底端部安装有顶升环(5),所述顶升环(5)的升降由其外侧的顶升组件(6)驱动,所述取料工位位于上料工位的前方,所述取料工位包括有可横向移动的取料座(7),所述取料座(7)上安装有可升降的取料套筒(8),所述取料套筒(8)的底端部设有台阶(9),所述台阶(9)的下端部与密封圈固定筒(3)插入配合,所述取料套筒(8)的上端部套装有可升降的下料推环(10),所述下料推环(10)由其上方的推动气缸一(11)驱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上下轴承之间的内密封圈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料工位对应的工作台(1)上设有开槽(12),所述导向移动组件(4)包括有架设在工作台上沿前后方向上铺放的导轨(4-1),所述移动座(2)在导轨(4-1)上导向移动,所述移动座(2)的移动由其底端的移动气缸(4-2)驱动,所述移动座(2)的底端部通过连接块(4-3)与移动气缸(4-2)的活塞杆端部连接,且连接块(4-3)与开槽导向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振明徐应权谢达明刘大飞徐天石王海玉董新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品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