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3d视觉上料机器人的夹具更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9631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8 17: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3d视觉上料机器人的夹具更换结构,包括机器人本体,所述机器人本体右侧的顶部安装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部设置有横杆,所述横杆的右侧延伸至套筒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与机器人本体配合使用的夹具,所述套筒内壁顶部和底部的右侧均开设有放置槽,放置槽的内部横向滑动连接有定位块,定位块的内侧贯穿至横杆的内部,定位块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拉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上料机器人在更换的过程中,大多是通过拆卸螺栓对夹具进行更换,拆卸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螺栓断裂,影响使用者对夹具进行更换的问题,该基于3d视觉上料机器人的夹具更换结构,具备便于更换夹具的优点,提高了上料机器人的实用性。提高了上料机器人的实用性。提高了上料机器人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3d视觉上料机器人的夹具更换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3d视觉上料机器人
,具体为一种基于3d视觉上料机器人的夹具更换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上下料机器人能满足快速大批量加工节拍、节省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要求,成为越来越多工厂的理想选择,上下料机械手主要实现机床制造过程的完全自动化,并采用了集成加工技术,适用于生产线的上下料、工件翻转、工件转序等,在国内的机械加工,很多都是使用专机或人工进行机床上下料的方式。
[0003]在物料上料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上料机器人,上料机器人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对上料机器人的夹具进行拆卸更换,但是现有的上料机器人在更换的过程中,大多是通过拆卸螺栓对夹具进行更换,拆卸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螺栓断裂,影响使用者对夹具进行更换,降低了上料机器人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3d视觉上料机器人的夹具更换结构,具备便于更换夹具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上料机器人在更换的过程中,大多是通过拆卸螺栓对夹具进行更换,拆卸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螺栓断裂,影响使用者对夹具进行更换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d视觉上料机器人的夹具更换结构,包括机器人本体,所述机器人本体右侧的顶部安装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部设置有横杆,所述横杆的右侧延伸至套筒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与机器人本体配合使用的夹具,所述套筒内壁顶部和底部的右侧均开设有放置槽,放置槽的内部横向滑动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内侧贯穿至横杆的内部,所述定位块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拉块,所述拉块的外侧贯穿至套筒的外侧,所述拉块的表面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外侧与放置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内侧与定位块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套筒的表面套设有空心管。
[0006]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横杆的表面开设有与定位块配合使用的定位槽,定位槽的数量大于四个,且多个定位槽呈等距离分布,所述套筒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与拉块配合使用的凹槽。
[0007]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空心管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所述套筒的表面开设有与内螺纹配合使用的外螺纹,所述空心管的内壁与套筒的表面螺纹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套筒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垫片,所述垫片的右侧与夹具的左侧接触,所述垫片的材质为橡胶。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套筒内壁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横杆的表面开设有与限位块配合使用的限位槽,所述限位块和限位槽的形状均为半圆形。
[001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套筒顶部的右侧开设有活动槽,活动槽内部通过转
轴活动连接有卡块,所述空心管的表面开设有与卡块配合使用的卡槽,卡槽的形状为环形。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1、本技术通过设置机器人本体、套筒、横杆、夹具、定位块、拉块、弹簧和空心管的配合使用,通过向上拉动定位块,使卡块围绕转轴旋转,使卡块脱离卡槽,然后逆时针旋转空心管,使内螺纹脱离外螺纹,然后向外侧拉动拉块,拉块向外侧移动带动定位块向外侧移动,使定位块脱离定位槽,定位块向外侧移动压缩弹簧,然后向右拉动夹具,夹具向右移动带动横杆向右移动,使横杆脱离套筒,此时即可对夹具进行拆卸,安装时,使用者向左推动夹具,使横杆卡进套筒的内部,然后松开拉块,弹簧的回弹力带动定位块和拉块复位,使定位块卡进定位槽的内部,对横杆的位置进行定位,然后顺时针旋转空心管,使内螺纹与外螺纹啮合,通过空心管对拉块和定位块的位置进行限位,防止拉块和定位块在不需要移动时移动,此时即可对夹具的位置进行固定,解决了现有的上料机器人在更换的过程中,大多是通过拆卸螺栓对夹具进行更换,拆卸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螺栓断裂,影响使用者对夹具进行更换的问题,该基于3d视觉上料机器人的夹具更换结构,具备便于更换夹具的优点,提高了上料机器人的实用性。
[0013]2、本技术通过定位块和定位槽的配合使用,能够对横杆和夹具的位置进行定位,通过凹槽的设置,能够对拉块的位置进行限位。
[0014]3、本技术通过空心管的设置,能够防止拉块和定位块在不需要移动时移动,同时对拉块和定位块的位置进行限位。
[0015]4、本技术通过垫片的设置,能够减少夹具与套筒的摩擦,延长了夹具的使用寿命。
[0016]5、本技术通过限位块和限位槽的配合使用,能够减少横杆与套筒的摩擦,延长了横杆的使用寿命,同时对横杆的位置进行限位。
[0017]6、本技术通过卡块和卡槽的配合使用,能够防止空心管在不需要旋转时旋转,同时对空心管的位置进行定位。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图1中套筒结构正视剖面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图2中横杆结构右视剖面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图1中套筒结构立体图。
[0022]图中:1、机器人本体;2、套筒;3、横杆;4、夹具;5、定位块;6、拉块;7、弹簧;8、空心管;9、垫片;10、限位块;11、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3d视觉上料机器人的夹具更换结
构,包括机器人本体1,机器人本体1的型号为GSK

RB20,机器人本体1右侧的顶部安装有套筒2,套筒2的内部设置有横杆3,横杆3的右侧延伸至套筒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与机器人本体1配合使用的夹具4,套筒2内壁顶部和底部的右侧均开设有放置槽,放置槽的内部横向滑动连接有定位块5,定位块5的内侧贯穿至横杆3的内部,定位块5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拉块6,拉块6的外侧贯穿至套筒2的外侧,拉块6的表面套设有弹簧7,弹簧7的外侧与放置槽的内壁固定连接,弹簧7的内侧与定位块5的外侧固定连接,套筒2的表面套设有空心管8。
[0025]参考图2,横杆3的表面开设有与定位块5配合使用的定位槽,定位槽的数量大于四个,且多个定位槽呈等距离分布,套筒2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与拉块6配合使用的凹槽。
[002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定位块5和定位槽的配合使用,能够对横杆3和夹具4的位置进行定位,通过凹槽的设置,能够对拉块6的位置进行限位。
[0027]参考图3,套筒2内壁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0,横杆3的表面开设有与限位块10配合使用的限位槽,限位块10和限位槽的形状均为半圆形。
[002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空心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3d视觉上料机器人的夹具更换结构,包括机器人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本体(1)右侧的顶部安装有套筒(2),所述套筒(2)的内部设置有横杆(3),所述横杆(3)的右侧延伸至套筒(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与机器人本体(1)配合使用的夹具(4),所述套筒(2)内壁顶部和底部的右侧均开设有放置槽,放置槽的内部横向滑动连接有定位块(5),所述定位块(5)的内侧贯穿至横杆(3)的内部,所述定位块(5)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拉块(6),所述拉块(6)的外侧贯穿至套筒(2)的外侧,所述拉块(6)的表面套设有弹簧(7),所述弹簧(7)的外侧与放置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弹簧(7)的内侧与定位块(5)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套筒(2)的表面套设有空心管(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3d视觉上料机器人的夹具更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3)的表面开设有与定位块(5)配合使用的定位槽,定位槽的数量大于四个,且多个定位槽呈等距离分布,所述套筒(2)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与拉块(6)配合使用的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红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海丰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