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株高地芽孢杆菌及其应用。该高地芽孢杆菌已于2020年6月23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样品名称为高地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181‑7,保藏编号为CGMCC No.20132,该菌株分离于中国海南省海口市海甸港湾花园辣椒地土样中。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高地芽孢杆菌181‑7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表现出抑菌作用,同时对香蕉细菌性枯萎病菌、菜豆枯萎病菌、大豆疮痂病菌等以及一些病原真菌如灰霉病菌、疫霉病菌和禾谷镰刀病菌等也具有抑菌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广谱的抑菌能力,为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提供了良好的生防资源,为挖掘新型的微生物菌剂打下了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株高地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
,尤其是涉及一株高地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世界上约有一万多个水稻品种(YuY,StreubelJ,BalzerugeS,etal.ColonizationofriceleafbladesbyanAfricanstrainof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dependsonanewtaleffectorthatinducesthericenodulin-3Os11N3gene.MolecularPlantMicrobeInteraction[J].2011),现今全球越有近一半人口以水稻作为主食,并且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的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的30%。由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oryzae)种下两个致病变种所引起的病害:水稻白叶枯病(bacterialleafblight,BLB)和水稻条斑病(bacterialleafstreak,BLS)是目前水稻上两种最严重的细菌病害,广泛发生于我国广东、福建、湖南、江西等南方稻区,严重制约我国水稻粮食的生产安全。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由水稻黄单胞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简称Xoo)通过水稻的水孔以及伤口进入水稻叶片维管束组织中,并成功定殖和繁殖,之后沿维管束扩展,造成水稻叶片褪绿,变成枯白色,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得水稻减产20%-60%。(Nino-LiuD.O.,RonaldP.C.,BogdanoveA.J.Xanthomonasoryzaepathovars:modelpathogensofamodelcrop.MolecularPlantPathology[J].2006)。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生产中一种重要的检疫性病害,由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oryzaepv.oryzicola,简称Xoc)引起。病菌通过孔和伤口侵入,侵入后在气孔下繁衍扩展到薄壁组织细胞间隙,并纵向扩展,形成条斑。流行性、爆发性和毁灭性是其发生的主要特点。当遇到适宜的气候条件时,能在感病品种上能引起15%-25%的产量损失,严重时可达到40%-60%,严重威胁着水稻的高产稳产。(MakinoS,SugioA,WhiteF,etal.Ihhibitionofresistancegene-mediateddefenseinricebyXanthomonasoryzaepv.oryzicola,MolPlantMicrobeIn[J].2004)。目前在农业生产上,防治水稻白叶枯病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抗生素类药物,比如噻菌铜、链霉素等。二是培育抗病品种;三是生物防治。前两种方式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培育抗病品种作为目前最主要的防治白叶枯病的手段,但培育新品种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长期单一抗病基因品种的使用会导致病菌产生新的变异;生物防治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无害的,耗资少的防治手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已经被报道的生防菌株Bacillusspp.(El-ShakhA.S.A.,KakarK.U.,XiaoW.,etal.ControllingbacterialleafblightofriceandenhancingtheplantgrowthwithendophyticandrhizobacterialBacillusstrains.Toxicological&EnvironmentalChemistryReviews[J].2015);Pseudomonasspp.(VelusamyP.,ImmanuelJEGnanamanickamS.S.,ThomashowL.Biologicalcontrolofricebacterialblightbyplant-associatedbacteriaproducing2,4-diacetylphloroglucinol.CanadianJournalofMicrobiology[J].2006);Lysobacterantibioticussp.(JiG.-H.,WeiL.-F.,HeY.-Q.,etal.BiologicalcontrolofricebacterialblightbyLysobacterantibioticusstrain13-1.BiologicalControl[J].2008)可以用来防治水稻白叶枯病。这些菌株大都分离自水稻的根际土壤中或者水稻植株内部。对于控制水稻细条病危害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与白叶枯病大体上相同,主要依赖噻唑类杀菌剂,如20%的叶枯唑10%的叶枯净等。国内对细条病的化学防治有较为广泛的研究,尤其在农药混配、复配方面报道甚多。孙春明(孙春明,郑结彬,徐进才.20%噻唑锌SC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药效研究.安徽农学通报[J].2009)和吴怀刚等(吴怀刚,沈言根,唐国安等.5%辛菌胺乳油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药效试验.现代农业科技[J].2010.)分别用20%噻唑锌SC、20%叶枯灵、50%灭菌成和5%的辛菌胺乳油75.0~97.5g/hm2进行试验,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目前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细条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病害发生区应因地制宜选育和换栽抗(耐)病品种培育含有主效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控制条斑病最有效的手段,但随着水稻连作和病原物的不断进化,含有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也正面临着抗性丧失的问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这两种病害的防治依旧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除了缺乏优良稳定的抗病品种之外,长期使用化学试剂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能够从生态环境当中筛选出能够与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条斑病相拮抗的微生物,并将其研制成微生物菌剂,找到能够平衡生态环境和病害防治的方法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株高地芽孢杆菌及其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株高地芽孢杆菌,命名为高地芽孢杆菌(Bacillusaltitudinis)181-7,已于2020年6月23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保藏编号为CGMCCNo.20132。所述高地芽孢杆菌分离于中国海南省海口市海甸港湾花园辣椒地土样中。对所述高地芽孢杆菌进行生理生化测定:固体平板上培养,该菌株的菌落为乳白色,边缘不光滑,不规则,表面干燥粗糙,不透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该菌株的细胞呈杆状,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生理生化测试结果显示,该高地芽孢杆菌对D-果糖-6-磷酸、D-纤维二糖、D-半乳糖醛酸、葡糖醛酰胺、β-甲基-D-葡糖苷、D-水杨苷、N-乙酰-D-葡糖胺、N-乙酰-β-D-甘露糖胺、a-D-葡萄糖、D-甘露糖、D-果糖、D-半乳糖、D-蜜二糖、D-岩藻糖、L-岩藻糖、肌苷、D-甘露醇、甘油、龙胆二糖、蔗糖、D-天冬氨酸、D-海藻糖、L-丙氨酸、L-精氨酸、L-天冬氨酸、L-谷氨酸、L-焦谷氨酸、L-丝氨酸、果胶、水苏糖、D-葡糖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株高地芽孢杆菌,其特征在于,命名为高地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181-7,已于2020年6月23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保藏编号为CGMCC No.2013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株高地芽孢杆菌,其特征在于,命名为高地芽孢杆菌(Bacillusaltitudinis)181-7,已于2020年6月23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保藏编号为CGMCCNo.20132。
2.权利要求1所述高地芽孢杆菌的16SrRNA基因,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地芽孢杆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如SEQIDNO.1所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高地芽孢杆菌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高地芽孢杆菌作为水稻白叶枯病菌拮抗菌的应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高地芽孢杆菌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白叶枯病菌包括YN04-1、AH1、PXO99A、XZ35、XC18、LYG46、JL3、YC11、JC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高地芽孢杆菌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高地芽孢杆菌作为水稻条斑病菌拮抗菌的应用。
6.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丽芳,黄梦桑,李逸朗,杨瑞环,闫依超,方园,周琦,陈功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